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共同正犯  拼音:gòng tóng zhèng fàn
两人以上共同实施犯罪行为者,皆为正犯。与教唆犯、帮助犯、从犯的构成要件不同,刑罚的轻重也有区别。
《国语辞典》:观护制度(观护制度)  拼音:guān hù zhì dù
对犯罪人运用社会个案工作方法,施以调查、分析及拟订科学处遇计画,向法院法官提供意见的程序。若经法院宣判观护处分时,则加以辅导、监督。
《国语辞典》:犯罪现场(犯罪现场)  拼音:fàn zuì xiàn cháng
犯罪行为直接或间接有关系的场所,乃犯罪行为之准备、发生、经过、存在和结果的场所。
《国语辞典》:感化教育  拼音:gǎn huà jiào yù
对有犯罪行为,但不适宜刑事处分的保护事件少年,将其收容在特定处所,不施以刑役,而施予改善行为习性之特殊教育,协助其在受处分结束后得以返回学校,并培养重新适应社会生活之能力。参见「感化院」条。
《国语辞典》:祸首罪魁(祸首罪魁)  拼音:huò shǒu zuì kuí
领导或策划作恶犯罪的主要人物。明。郑若庸《玉玦记》第三一出:「虽是虔婆杀我,娟奴是祸首罪魁,追了他去。」也作「罪魁祸首」。
《国语辞典》:间接正犯(间接正犯)  拼音:jiàn jiē zhèng fàn
利用无责任能力人或无犯罪意图人去犯罪,此利用者称为「间接正犯」,应负直接犯罪行为之责任。
分类:犯罪意图
《国语辞典》:检警合一(检警合一)  拼音:jiǎn jǐng hé yī
1.大陆法系国家,检察官既有侦查权,能自行侦查或指挥警察机关进行侦查,又具有控诉权。
2.检察官负责侦查犯罪的主要责任,司法警察机关依法应协助检察官侦查犯罪;两者隶属关系不同,然其打击犯罪、侦察刑案的任务则相同,故平时应有密切联系与合作。
《国语辞典》:不确定故意(不确定故意)  拼音:bù què dìng gù yì
指行为人对于构成犯罪的事实,预见其发生,而其发生并不违背其本意者,以故意论。也称为「间接故意」。
《国语辞典》:公共危险罪(公共危险罪)  拼音:gōng gòng wéi xiǎn zuì
法律上指犯罪行为以危害公众、破坏社会安全为目的者。
《国语辞典》:犯罪心理学(犯罪心理学)  拼音:fàn zuì xīn lǐ xué
研究犯罪现象中直接或间接与心理学相关的因素之学科。
《国语辞典》:法网恢恢,疏而不漏(法网恢恢,疏而不漏)  拼音:fǎ wǎng huī huī,shū ér bù lòu
犯罪者难能永久逍遥法外,终究必受法律制裁。如:「法网恢恢,疏而不漏,切莫心存侥倖作奸犯科。」
《国语辞典》:构成犯罪事实(构成犯罪事实)  拼音:gòu chéng fàn zuì shì shí
符合法律上犯罪要件的具体事实。如抢劫案中的抢劫事实。
《国语辞典》:罪刑法定原则(罪刑法定原则)  拼音:zuì xíng fǎ dìng yuán zé
当代民主法治国之重要基本原则,指犯罪之成立及应得的刑罚均应有法律明文规定。其内涵有四:一、禁止适用习惯法;二、禁止类推适用;三、禁止溯及既往;四、禁止绝对不定期刑。主要目的在保障人民的权利。
《国语辞典》:罪刑法定主义(罪刑法定主义)  拼音:zuì xíng fǎ dìng zhǔ yì
指犯罪的成立和科刑罚的轻重,必须由行为发生当时之法律加以明文规定,法官不得任意加以判罪处罚。也称为「罪刑法定原则」。
《国语辞典》:限制住居  拼音:xiàn zhì zhù jū
依法律规定限制犯罪嫌疑人、被告或义务人之行动自由的一种方法。法院命令其只能住居于现住所或指定之相当居所。凡未经法院同意,其等不得随意变更户籍或迁离原住所,以免开庭、执行刑罚或行政执行时传唤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