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浣衣局
明 代犯罪女子服役洗衣处。 明 沈德符 野获编·佞倖·主上外嬖:“﹝ 段鋹 ﹞以 满堂 为后。后败俘入京,同党俱伏诛,惟 满堂 以中旨贷命,入浣衣局。”明史·徐珪传:“乃杖 满仓儿 ,送浣衣局。”
《漢語大詞典》:愆目
犯罪的条款。《隋书·刑法志》:“自有刑均罪等,愆目不异,而甲付钱署,乙配郊坛。钱署三所,於事为剧,郊坛六处,在役则优。”
分類:犯罪条款
《漢語大詞典》:见知法(見知法)
汉 律,吏知他人犯罪而不举,以故纵论处,谓“见知法”。史记·平準书:“自 公孙弘 以春秋之义绳臣下取 汉 相, 张汤 用峻文决理为廷尉,於是见知之法生,而废格沮诽穷治之狱用矣。” 裴駰 集解引 张晏 曰:“吏见知不举劾为故纵。”亦省作“ 见知 ”。史记·酷吏列传:“﹝ 赵禹 ﹞与 张汤 论定诸律令,作见知,吏传得相监司。” 汉 桓宽 盐铁论·刺复:“故憯急之臣进,而见知废格之法起。”
《國語辭典》:款单(款單)  拼音:kuǎn dān
记录案情、罪状的文书。《儒林外史》第一九回:「县尊也不曾问甚么,只把访的款单掼了下来,把与他看。」也称为「款状」。
《漢語大詞典》:原情定过(原情定過)
根据犯罪人的动机和情节来判罪。后汉书·霍谞传:“ 諝 闻春秋之义,原情定过,赦事诛意,故 许止 虽弑君而不罪, 赵盾 以纵贼而见书。” 李贤 注:“ 何休 注云:‘原 止 欲愈父之病,无害父之意,故赦之。’是原情定过。”参见“ 原心定罪 ”。
《漢語大詞典》:原心定罪
根据犯罪人的动机和情节来判定其罪行。《汉书·王嘉传》:“圣王断狱,必先原心定罪,探意立情,故死者不抱恨而入地,生者不衔怨而受罪。”《后汉书·应劭传》:“若乃小大以情,原心定罪,此为求生,非谓代死可以生也。”
《漢語大詞典》:原心定罪
根据犯罪人的动机和情节来判定其罪行。《汉书·王嘉传》:“圣王断狱,必先原心定罪,探意立情,故死者不抱恨而入地,生者不衔怨而受罪。”《后汉书·应劭传》:“若乃小大以情,原心定罪,此为求生,非谓代死可以生也。”
《漢語大詞典》:着帐(著帳)
辽 时因犯罪而被没收家产的户口。辽史·百官志一:“古者刑人不在君侧。叛逆家属没为著帐,执事禁卫,可为寒心。”
《国语辞典》:侦讯(侦讯)  拼音:zhēn xùn
为发现违警或犯罪行为的事实真相而进行的侦察讯问。
《漢語大詞典》:侦探片
以侦探为中心人物,侦破犯罪案件为题材的一种故事影片。一般都在侦破案件的错综复杂的过程中,设置悬念,铺陈伏线,结构成扑朔迷离的故事情节。
《國語辭典》:政治犯  拼音:zhèng zhì fàn
凡危害国家政治上根本组织的犯罪,称为「政治犯」。如犯内乱罪、外患罪者。也称为「国事犯」。
《國語辭典》:真赃实犯(真贓實犯)  拼音:zhēn zāng shí fàn
赃物、贼犯等犯罪的确实證据。如:「拿住了真赃实犯,看你还要怎么赖?」
分類:犯罪的确
《漢語大詞典》:诛故贳误(誅故貰誤)
谓严惩故意犯罪的人,宽赦无意中犯错误的人。 汉 王充 论衡·答佞:“故曰:刑故无小,宥过无大。圣君原心省意,故诛故貰误。”
《漢語大詞典》:知情不报
知道情况而不报告,特指没有犯罪的人主动地或被动地对检察当局隐匿别人的叛逆罪或重罪的行为。例如:对叛逆罪的知情不报者。
《國語辭典》:赃證(贓證)  拼音:zāng zhèng
用以證明贪污受贿的赃物。《红楼梦》第六一回:「现有了赃證,我只呈报了,凭你主子前辩去。」《老残游记》第一八回:「讯出此人的赃證,又多添一层凭据了。」也作「赃仗」。
分類:犯罪证据
《漢語大詞典》:赃婢(贓婢)
古代随犯罪主人的财产一同没入官府的奴婢。《唐律疏议·名例·以赃入罪》:“知是赃婢,本来不合交关,违法故买,意在姦伪。赃婢所产,不合从良,止是生产蕃息,依律随母还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