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闻物国
【佛学大辞典】
(地名)舍卫国也。玄应音义八曰:「闻物国,谓舍卫国,十二游经文云:无物不有国也。」弥陀经元照疏曰:「舍卫翻闻物,人物富庶,远闻诸国故。」
僧物
【佛学大辞典】
(术语)众僧之共有物件也。
【佛学常见辞汇】
僧众所共有之物。
二种僧物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现前僧物,属于一结界中现在众僧之众物也。即现前僧个个供养之衣食等。二四方僧物,又曰十方僧物,亦曰僧祇物,属于四方僧之物件。寺之房舍饭米等也。此别由施者之意志而别者。【又】由于物件之性质而区别者为重物轻物,堂舍田园等为前者,钵锡杖三衣等十八资具为后者。重物轻物之别,明死者遗产相续之法。
僧祇物
【佛学大辞典】
(术语)僧祇译曰众,即比丘比丘尼之大众也。其大众共有之物,谓之僧祇物。此大众该摄十方一切之比丘比丘尼。假令施主寄附之田园房舍米谷等,十方之比丘比丘尼可享受者,则谓之十方僧物四方僧物等。观无量寿经曰:「如此愚人,偷僧祇物盗现前僧物。」名义集七曰:「僧祇此云四方僧物。」
【佛学常见辞汇】
僧祇译为众,即比丘比丘尼之大众,此大众共有之物,名僧祇物。
诵经物
【佛学大辞典】
(杂语)诵经之物,即布施物也。
实相为物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二身)附录。
二身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分段身,分段生死之身也。二、变易身,变易生死之身也。(参见:性地)。【又】佛之二身也,佛身之开合,经论之说虽有多端,但以二身三身两门为通会。二身之说颇多。
【佛学大辞典】
(名数)有六种:真身,应身之二身。常身,无常身之二身。生身,法身之二身。实色身,化色身之二身。真身,化身之二身。实相身,为物身之二身是也。(参见:二字部二身)附录。【又】二法身有五种。(参见:法身)附录。
【佛学常见辞汇】
1。生身和化身。生身是佛为了济度众生而托于父母胎生的身;化身是佛以神通力变化出来的身。2。生身和法身。小乘说王宫中出生的肉身为生身,而戒定慧等诸功德为法身;但大乘则说理与智互相冥合的真身为法身,而随机应现的应化身为生身。3。真身和化身。真身是佛所證得的法报二身;化身是佛应众生机缘变化而现的身。4。常身和无常身。常身就是佛的真身;无常身就是佛的应化身。
【佛学次第统编】
「生法二身」
一、生身 随机现生之应化身为生身。
二、法身 理智冥合之真身为法身。
「真应二身」 即生法二身。
「实相为物二身」
一、实相身 是理佛,即法性法身也。
二、为物身 是事佛,即方便法身也。
「真化二身」
一、真身 佛所得之法报二身也。
二、化身 又名应身,佛所现之应身化身也。
「常无常二身」
一、常身 即真身也。
二、无常身 即应身化身也。
「实化二身」 如来之二种色身。
一、实身 即实色身,亦即报身也。
二、化身 即化色身,亦即应身也。
「二法身」
一、理法身 本觉之理性,诸佛众生所具同一如如之理也,但在众生为无明隐没,在诸佛为始觉之智显现者,名之为理法身。
二、智法身 始觉究竟如如之智也,始觉之智究满,与本觉之理契合者,名之曰智法身。
「又二法身」
一、果极法身 即法性法身也。
二、应化法身 即方便法身也。
「又二法身」
一、自性法身 即真身也。
二、应化法身 即应身也。
「又二法身」
一、法性法身 證得法性理体之佛之真身也,摄于三身中之法身报身中。
二、方便法身 由法性法身,示现众生化益方便之佛之应化身也。
「又二法身」
一、理法身 如来所證之真理也。
二、事法身 戒定慧等五分之功德也。
「又二法身」 起信论疏云二法身:
一、言说法身 谓法身无相,本离言说,虽离言说,非言莫显,故名言说法身。
二、證得法身 谓法身体遍,物物皆具,但以迷故,不能究显,若不造修,何由證得?故以始觉之心,契于本觉之理,始本不二,即究竟觉,是名證得法身。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疏)
〔一、真身〕,真身者,真智与法身合,故名真身。起信论云:自体有大智慧,光明遍照法界。是也。
〔二、应身〕,应身者,应周万物,化洽众生,随其心量,现种种身。譬如一月,现于众水,而无去来之相。金光明经云:应物现形,如水中月。是也。
【三藏法数】
(出唯识论)
〔一、分段身〕,分即分限,段即形段。谓三界内六道众生所受之身,支形分段,长短巨细,各各不同,是名分段身。(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六道者,天道、人道、阿脩罗道、饿鬼道、畜生道、地狱道也。)
〔二、变易身〕,变即转变,易即改易。谓二乘等虽出三界,尚受方便等土法性之身,因移果易,是名变易身。(二乘者,声闻乘、缘觉乘也。)
随缘化物
【佛学大辞典】
(术语)随缘教化众生也。
头陀十八物
【佛学大辞典】
(名数)头陀所使用之十八种道具。即杨枝,澡豆,三衣,瓶,钵,坐具,锡杖,香炉,奁,漉水囊,手巾,刀子,火燧,镊子,绳床,经律,佛像,菩萨像之称。律中之十三资具。为比丘用物,与此有别。为后世之修行者制之。
【佛学常见辞汇】
头陀所使用的十八种道具,即杨枝、澡豆、三衣、瓶、钵、坐具、锡杖、香炉、奁、漉水囊、手巾、刀子、火燧、镊子、绳床、经律、佛像、菩萨像等。
襆物顷
【佛学大辞典】
(杂语)上音仆,帕也。帛三幅曰帕。顷乃俄顷,谓似以帕裹物之少顷也。
转物
【佛学大辞典】
(术语)经云:若能转物,即同如来。古德云:转得山河归自己,转得自己归山河。又云:老僧转得十二时,汝诸人被十二时转。又云:拈一茎草作丈六金身,拈丈六金身作一茎草也。皆转物之义。又依教义,罗汉得六通时,地水火风空,皆能转变自由。菩萨神通,过于罗汉。见山河大地皆如幻影,芥纳须弥,毛吞巨海,亦寻常事也。
嚫物
【佛学大辞典】
(物名)斋后之说法谓之哒嚫。其供物谓之嚫物。
难提迦物多
【佛学大辞典】
(术语)Nandika%varta,译曰右旋。佛之德相也。(参见:慧苑音义上。见右绕)
修法供物
【佛学大辞典】
(修法)毗那夜迦法曰:「当取一升清细麻油以净铜器盛之,用上咒文咒油一百八遍,即煖其油。然后将像放著油中,安置坛内,用净铜匙铜杓等挛油,灌其二像顶身,一百八遍。(中略)正灌油之时,数数发愿,复用苏蜜和面作团,及萝卜根,并酒一盏,及欢喜团。时新华果等,如是日别取新者供养。
和光接物
【佛学常见辞汇】
和光即和其光同其尘的意思,指与尘俗人共处时要有谦和明智的态度,接物即待人接物的意思,亦即人与人之间的交际。
唯物
【佛学常见辞汇】
唯物论为哲学上本体论的一派,与唯心论相反,认自然的本质,属于物质及其运用,精神现象不外物质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