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生外
(1).物外;世外。 南朝 梁 沈约 《长歌行》:“生外苟难寻,坐为长叹设。”
(2).疏远;见外。 欧阳山 《高干大》第十四章:“你只是少来两回,怎么倒生外起来了?”
《國語辭典》:非人  拼音:fēi rén
1.为非作歹的恶人。《庄子。应帝王》:「有虞氏其犹藏仁以要人,亦得人矣,而未始出于非人。」
2.残废的人。《左传。昭公七年》:「孟,非人也,将不列于宗,不可谓长。」
3.佛教称天龙鬼神等为「非人」,即异物之意。《妙法莲华经》卷七:「即时观世音菩萨悯诸四众,及于天、龙、人、非人等,受其璎珞。」
4.不人道的。如:「他过著非人般的生活。」
5.非适当的人选。如:「所托非人」。
《漢語大詞典》:物表
物外,世俗之外。文选·孔稚珪〈北山移文〉:“若其亭亭物表,皎皎霞外,芥千金而不盼,屣万乘其如脱。” 张铣 注:“表,外也。物表、霞外,言志高远也。” 唐 孟郊 《游韦七洞庭别业》诗:“物表易淹留,人间重离析。” 明 屠隆 《昙花记·群仙会勘》:“道韵萧疎,冲情寄于物表。”
《國語辭典》:象外  拼音:xiàng wài
超越现象之外。《文选。孙绰。游天台山赋》:「散以象外之说,畅以无生之篇。」
《漢語大詞典》:塞翁
典出《淮南子·人间训》。指忘身物外,乐天知命,不以得失为怀的人。 唐 戴叔伦 《赠韦评事儹》诗:“是非园吏梦,忧喜塞翁心。” 宋 陈鹄 耆旧续闻卷六:“﹝ 周益公 ﹞《谢衣带鞍马表》:‘褐衣褐见,莫陈 汉 戍之便宜;马去马归,敢计塞翁之倚伏。’” 郁达夫 《己未出都口占》诗:“塞翁得失原难定,贫士生涯总可怜。”
分類:物外得失
《漢語大詞典》:诸相(諸相)
佛教语。指一切事物外现的形态。维摩诘所说经·弟子品:“法常寂然,灭诸相故。” 唐 李邕 《五台山清凉寺碑》:“示立诸相而无所立,广度羣生而无所度。” 唐 高适 《同诸公登慈恩寺浮图》诗:“香界泯羣有,浮图岂诸相。”
《漢語大詞典》:游志(遊志)
(1).指放心物外的意向。《楚辞·九辩》:“愿赐不肖之躯而别离兮,放游志乎云中。”
(2).畅达心神。 晋 成公绥 《啸赋》:“将登 箕山 以抗节,浮沧海以游志。”
(3).谓将注意力投向某一方面。《三国志·魏志·管宁传》:“娱心 黄 老 ,游志六艺,升堂入室,究其閫奥。” 梁启超 《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第二章:“ 中国 文明,起于北方,其气候严寒,地味确瘠,得天较薄,故其人无餘裕以驰心广远,游志幽微。”
驰想高远;遐想。《楚辞·九辩》:“愿赐不肖之躯而别离兮,放游志乎云中。” 三国 魏 曹植 《潜志赋》:“潜大道以游志,希往昔之遐烈。”
《國語辭典》:外围(外圍)  拼音:wài wéi
1.围绕于某事物中心而存在的外层或外部区域。《后汉书。卷七一。皇甫嵩朱俊列传。朱俊》:「贼今外围周固,内营逼急。」《红楼梦》第五五回:「秋纹回头见了平儿,笑道:『你又在这里充什么外围的防护。』」
2.指圆状物外圈的周长。《宋史。卷七六。律历志九》:「阳经双环:外围二丈三尺二寸八分。」
《漢語大詞典》:题疏(題疏)
(1).指古代药局配药后,在药物外囊标注药名、服法、用量以及禁忌等事项。《唐律疏议·杂律·医合药不如方》:“诸医为人合药,及题疏、针刺,误不如本方,杀人者,徒二年半。”
(2).署名于寺院疏头,多为资助香火费用。疏,僧道拜忏时所焚化的祝告文,借指化缘簿。 元 本 高明 《琵琶记·五娘到京知夫行踪》:“[末]枉了教人题疏。[旦]你衣裳敢是借来?”
(3).犹上奏。 清 李渔 《风筝误·请兵》:“如今求老爷题疏,请朝廷另选精壮的来代职,将官们情愿降级调用。”参见“ 题本 ”。
《國語辭典》:题本(題本)  拼音:tí běn
明、清时,凡有关军事、钱粮、地方民务等大小公事,由官员用印具题,送通政司转交内阁入奏的文书。与奏本不同。《红楼梦》第一八回:「贾政方略心意宽畅,又请贾母等到园中,色色斟酌,点缀妥当,再无一些遗漏不当之处了,于是贾政方择日题本。」
《漢語大詞典》:洗拔
(1).涤除尘俗,超出物外。 南朝 梁 王僧孺 《礼佛唱道发愿文》:“故欲洗拔万有,度脱羣生。”
(2).除去垢辱,提拔重用。 唐 白居易 《长庆二年七月自中书舍人出守杭州路次蓝溪作》诗:“ 太原 一男子,自顾庸且鄙;老逢不次恩,洗拔出泥滓。” 明 沈德符 野获编·京职·周宁宇少卿:“臣为 张居正 门生,素称相知,且受其洗拔,何尝有隙,臣死不敢诬地下。”
《漢語大詞典》:镈铝(鎛鋁)
用金涂饰器物外层并且磨平。鎛,通“ 敷 ”;铝,同“ 鑢 ”。
《国语辞典》:二五八  拼音:èr wǔ bā
1.对事物外行、无力掌握的人。如:「他对这行一窍不通,是个道地的二五八。」
2.大略、概况。如:「这件事我只知道个二五八,详细情形我也不太清楚。」
《國語辭典》:金相玉质(金相玉質)  拼音:jīn xiàng yù zhí
内外俱美。本为王逸对屈原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给予完美的评价。语出《楚辞。王逸。离骚章句序》:「所谓金相玉质,百世无匹,名垂罔极,永不刊灭者矣。」后用以形容人、物或文的内外兼美,尊贵而永不磨灭。《周书。卷二三。苏绰传》:「若刀笔之中而得志行,是则金相玉质,内外俱美,实为人宝也。」也作「玉质金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