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佛为父担棺
【佛学大辞典】
(传说)佛担父王之棺也。净饭王般涅槃经曰:「尔时世尊,念当来世,人民凶暴,不报父母育养之恩,为是不孝之者。为是当来之众生等设礼法故。如来躬身,自欲担父王之棺。即时三千大千世界六种震动。(中略)尔时世尊,威光益显,如万日并。如来躬身,手执香炉,在丧前行。」又舁姨母大爱道之葬床。增一阿含经五十曰:「尔时告阿难陀罗云:汝等举大爱道身,我当躬自供养。(中略)尔时释提桓因,毗沙门天王前白佛言:唯愿世尊,勿自劳神,我等自当供养。舍利弗告诸天:止止天王,如来自当知时,此是如来所应修行,非是天龙鬼神所及也。所以然者,父母生子多有所益,长养恩重,乳哺怀抱,要当报恩,不得不报恩。(中略)是时世尊躬自举床一脚,难陀举一脚,罗云举一脚,阿难举一脚,飞在虚空,至彼冢间。」
慈父
【佛学大辞典】
(杂语)心地观经三曰:「慈父恩高如山王,悲母恩深如大海。」
慈父长者
【佛学大辞典】
(譬喻)就法华譬喻品所说穷子之喻而云。慈父即长者。以譬如来之大悲大福也。
父母十恩
【佛学次第统编】
父母恩重经说父母十恩:
一、怀胎守护恩        六、乳哺养育恩
二、临产受苦恩        七、洗濯不净恩
三、生子忘忧恩        八、为造恶业恩
四、咽苦吐甘恩        九、远行忆念恩
五、回乾就湿恩        十、究竟怜念恩
父子
【佛学次第统编】
忍辱经曰:「佛言,善之极莫大于孝,恶之极莫大于不孝。」
末罗王经曰:「从地积珍宝,上至二十八天,悉以施人,不如供养父母。」
大集经曰:「世若无佛,善事父母,即是事佛。」本事经曰:「假令有人,一肩荷父,一肩担母,尽其寿量,而不暂舍,供给衣食医药种种所需,犹未足报父母深恩。」
对于父母
【佛学次第统编】
长阿含经曰人子当以五事敬父母,云何为五?
一者、供养无乏        四者、父母正令不敢违背
二者、凡所为先白父母     五者、不断父母所作正业
三者、父母所为恭顺无逆
善生子经说事父母五事:
一者、念家事         四者、供养
二者、修债负         五者、承父母之欢心
三者、解诫
六方礼经曰子事父母,当有五事:
一、当念治生         四、当念父母恩
二、早起令奴婢时作饭食    五、父母有病恐惧求医治之
三、勿增父母忧
父母对子
【佛学次第统编】
六方礼经曰父母视子有五事:
一、使去恶就善        四、为娶妇
二、教以书疏         五、给与家中所有
三、使持经戒
六亲──父六亲
【三藏法数】
(出善见毗婆沙律)
谓佛令比丘避于讥嫌,不得于非亲之女,及比丘尼洗浣故衣。若父母之亲,可使洗浣。故说父六亲及母六亲也。(梵语比丘,华言乞士。梵语尼,华言女。)
〔一、伯〕,伯者,即父之伯。于己为伯祖也。
〔二、叔〕,叔者,即父之叔,于己为叔祖也。
〔三、兄〕,兄者,即父之兄,于己为伯也。
〔四、弟〕,弟者,即父之弟,于己为叔也。
〔五、儿〕,儿者,即父之子,于己为兄弟也。
〔六、孙〕,孙者,即父之孙,乃兄弟之子,于己为侄男也。
父亲
【三藏法数】
父亲者,谓资形之始,有生成之德。自孩提以至长成,教诫抚字,其恩罔极也。
孝养父母等业
【三藏法数】
谓若能孝养父母,奉事师长,则必慈心不杀,修行十善,是为净业。(十善者,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欲、不瞋恚、不邪见也。)
观过去因缘,谁最真正应为父母
【三藏法数】
谓如来将欲降生,先观过去因缘,谁可为其父母。以净饭王、摩耶夫人真正无邪,宿有因缘,可为父母;故于此王宫现降生也。(摩耶,梵语具云摩诃摩耶,华言大术。)
与父说法
【三藏法数】
与父说法者,谓如来既成道已,惟念父恩最重,当与说法,令其享寿无穷,正法治化,及得远离尘垢,得法眼净。是故还于本国,与父说法。普曜经云:佛出家时,与父母誓,若得佛道,还度父母。今得佛道,必当还国,说法度脱,不违本誓也。(法眼者,谓见色心粗细,因缘假名,俗谛诸法也。)
孝养父母,恭敬师长
【三藏法数】
梵网经云:孝名为戒,亦名制止。既能孝养父母,恭敬学法受戒之师,则无悖逆之罪,是即忏悔也。
杀父母
【三藏法数】
谓父母养育,恩同天地,为子者,当竭力孝养奉事,以报其恩,况行杀逆;若行此事,是为逆罪,即堕地狱。四分律云:若杀父母者,不许出家受具足戒也。(具足戒者,即二百五十戒也。)
弑父
【三藏法数】
弑者,下杀上也。谓父者子之所天,即当竭力孝养,以报恩德,岂宜悖戾,妄加杀害。地藏经云:若有众生,不孝父母,或至杀害者,当堕无间地狱,千万亿劫,求出无期。是也。(无间地狱者,即阿鼻地狱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