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屯变(屯變)
灾难,变故。 明 归有光 《归氏二孝子传》:“遭罹屯变,无恆产以自润而不困折,斯亦难矣。”
分類:灾难变故
《漢語大詞典》:天崩地坼
天崩塌,地裂陷。多比喻巨大的灾难、重大的事变或强烈的声响。战国策·赵策三:“天崩地坼,天子下席。” 南朝 陈 徐陵 《与王僧辩书》:“未有膺龙图以建国,御凤邸以承家,二后钦明,三灵交泰,而天崩地坼,妖寇横行者也。” 明 李贽 《史纲评要·后秦纪》:“ 始皇 出世, 李斯 相之,天崩地坼,掀翻一箇世界。” 巴金 《灭亡》第十九章:“即刻平地起了一个大霹雳,好似天崩地坼一般。”
《漢語大詞典》:阳九百六(陽九百六)
指灾难和厄运。 清 钱谦益 《纯师集序》:“夫文章者,天地之元气也。忠臣志士之文章,与日月争光,与天地俱磨灭。然其出也,往往在阳九百六、沦亡颠覆之时。” 清 钱谦益 《明故光禄大夫太子太保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赠少保谥文穆成公神道碑》:“以天为无意於人国乎?虽其阳九百六,方蹶降割之际,光岳之气,未尝不合也。”亦省作“ 阳六 ”。《宋书·邓琬传》:“阳六数艰,云雷相袭。 高皇 受歷,时乘云轡,顿於促路。”参见“ 阳九 ”、“ 百六 ”。
分類:灾难厄运
《漢語大詞典》:洋祸(洋禍)
指近代殖民主义的入侵给我国造成的灾难。 清 夏燮 中西纪事·粤民义师:“吾民之苦,亦已极矣!今又加以洋祸,其何以堪!” 清 郭嵩焘 《上合肥伯相书》:“即今日洋祸之烈,实始自禁鸦片烟。” 吴稚晖 《中山全书·传略·年表》:“鸦片烟战争一起, 中国 开始有洋祸。”
《國語辭典》:厌难折冲(厭難折衝)  拼音:yàn nán zhé chōng
克服困难,制敌获胜。汉。刘向《说苑。卷八。尊贤》:「故虞有宫之奇,晋献公为之终夜不寐;楚有子玉得臣,文公为之侧席而坐。远乎!贤者之厌难折冲也。」也作「折冲厌难」。
《國語辭典》:雪上加霜  拼音:xuě shàng jiā shuāng
语本《景德传灯录。卷八。大阳和尚》:「师云:『汝只解瞻前,不解顾后。』伊云:『雪上更加霜。』」比喻祸患接踵而至,使伤害加重。元。吴弘道〈梅花引。兰蕊檀心仙袂香套。紫花儿序〉曲:「不做美相知每早使伎俩,左右拦障,笑里藏刀,雪上加霜。」
《国语辞典》:轻灾浮难(轻灾浮难)  拼音:qīng zāi fú nàn
轻微、不严重的灾难。《孤本元明杂剧。降桑椹。第二折》:「你这病是轻灾浮难,不必忧心。」
《国语辞典》:祸在目前(祸在目前)  拼音:huò zài mù qián
祸事灾难就在眼前。《三国演义》第二回:「其祸皆由十常侍卖官害民,欺君罔上。朝廷正人皆去,祸在目前矣!」
《国语辞典》:劫后馀烬(劫后馀烬)  拼音:jié hòu yú jìn
原指火灾后现场残留的灰烬。后比喻灾难后残存下来的人、物或景象。如:「战火后,一片劫后馀烬,给人一种凄凉的感觉。」
《国语辞典》:破财是挡灾(破财是挡灾)  拼音:pò cái shì dǎng zāi
(谚语)损失了金钱财物,等于挡去灾难祸事。《廿载繁华梦》第二○回:「俗语说:『破财是挡灾』,耗耗就罢了。且这几万银子,纵然不拿来办矿,究从那里向姓梁的讨回?休再说罢。」
《国语辞典》:躲了雷公,遇了霹雳(躲了雷公,遇了霹雳)  拼音:duǒ le léi gōng,yù le pī lì
(谚语)比喻躲了一个灾难,又遇另一个灾难。《警世通言。卷一八。老门生三世报恩》:「我不中鲜于同,又中了别的老儿,可不是『躲了雷公,遇了霹雳』。」
分类:谚语灾难
《国语辞典》:躲过了风暴又遇了雨(躲过了风暴又遇了雨)  拼音:duǒ guò le fēng bào yòu yù le yǔ
(谚语)比喻躲过一难,又遇到另一个灾难。《红楼梦》第一○七回:「倘或再有点事出来,可不是他们躲过了风暴又遇了雨了么?」
《国语辞典》:逃出生天  拼音:táo chū shēng tiān
脱离困苦环境或逃离灾难,渐入佳境。如:「期末考结束的那天,就是我们逃出生天的时候了。」
《国语辞典》:逃灾躲难(逃灾躲难)  拼音:táo zāi duǒ nàn
逃离祸害躲避灾难。《孤本元明杂剧。四马投唐。第三折》:「颇奈李密无礼,你逃灾躲难,到于此处,倒毁骂吾神,更待干罢。」也作「逃灾避难」。
《国语辞典》:天然灾害(天然灾害)  拼音:tiān rán zāi hài
由自然的气候、地质变化而产生的灾难。通常是规模大且威力强。如地震、火山爆发、台风、洪水、乾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