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大詞典》:灵明(靈明)
(1).指太阳的御者 羲和 。 汉 焦赣 《易林·噬嗑之鼎》:“三足孤乌,灵明为御。”
(2).神灵,神明。 唐 韩愈 《祭湘君夫人文》:“伏以祠宇毁顿,凭附之质,丹青之饰,暗昧不圭,不称灵明。”
(3).明洁无杂念的思想境界。 南朝 梁 江淹 《效阮公诗》之四:“宿昔秉心誓,灵明将见期。” 宋 苏辙 《劝子瞻修无生法》诗:“除却灵明一一空,年来丹灶漫施功。” 明 屠隆 《綵毫记·仙翁指教》:“须要外示放旷,内宝灵明,必能返轡上清,逍遥碧落。”
(4).通灵明敏。 明 王守仁 《〈大学〉问》:“何谓心?身之灵明,主宰之谓也。” 明 张居正 《答西夏直指耿楚侗书》:“但此中灵明,虽缘涉事而见,不因涉事而有……知此心之妙,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者,初非由于外得矣!” 清 黄宗羲 《与友人论学书》:“先儒以灵明知觉为心,盖本之乾知。”
(5).聪明,智慧。 晋 王珣 《歌太宗简文皇帝》诗:“灵明若神,周淡如渊。” 清 黄宗羲 《姜友棠诗序》:“顾今之为诗者,才入雅道,便涉艺门……纷紜胶臈,自錮其灵明。” 李大钊 《〈晨钟〉之使命》:“老辈之灵明,蔽翳於经验。”
(6).指精神。 廖仲恺 《留诀内子》诗:“我身虽去灵明在,胜似屠门握杀刀。”
(2).神灵,神明。 唐 韩愈 《祭湘君夫人文》:“伏以祠宇毁顿,凭附之质,丹青之饰,暗昧不圭,不称灵明。”
(3).明洁无杂念的思想境界。 南朝 梁 江淹 《效阮公诗》之四:“宿昔秉心誓,灵明将见期。” 宋 苏辙 《劝子瞻修无生法》诗:“除却灵明一一空,年来丹灶漫施功。” 明 屠隆 《綵毫记·仙翁指教》:“须要外示放旷,内宝灵明,必能返轡上清,逍遥碧落。”
(4).通灵明敏。 明 王守仁 《〈大学〉问》:“何谓心?身之灵明,主宰之谓也。” 明 张居正 《答西夏直指耿楚侗书》:“但此中灵明,虽缘涉事而见,不因涉事而有……知此心之妙,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者,初非由于外得矣!” 清 黄宗羲 《与友人论学书》:“先儒以灵明知觉为心,盖本之乾知。”
(5).聪明,智慧。 晋 王珣 《歌太宗简文皇帝》诗:“灵明若神,周淡如渊。” 清 黄宗羲 《姜友棠诗序》:“顾今之为诗者,才入雅道,便涉艺门……纷紜胶臈,自錮其灵明。” 李大钊 《〈晨钟〉之使命》:“老辈之灵明,蔽翳於经验。”
(6).指精神。 廖仲恺 《留诀内子》诗:“我身虽去灵明在,胜似屠门握杀刀。”
《漢語大詞典》:灵和(靈和)
(1).指柔和恬淡清心寡欲的修养。《文选·郭璞〈江赋〉》:“保不亏而永固,禀元气於灵和。” 李善 注:“《春秋元命包》曰:‘水者,五行始焉,元气之凑液也。’” 刘良 注:“水柔弱,淡然无欲,利育於物,故保道不亏而长坚固,此乃灵和之气所以为也。灵和,和之气也。”
(2).指祥和的政治气氛。 三国 魏 锺会 《孔雀赋》:“有炎方之伟鸟,感灵和而来仪。”
(3).引申为和谐协调。《宋书·乐志一》:“哥倡既设,休戚已徵,清浊是均,山琴自应。斯乃天地之灵和,升降之明节。” 明 宋濂 《思媺人辞》:“群神衎衎以方响兮,奏灵和之凤笙。”
(4).古代善琴者。《文献通考·乐十》:“自古善琴者八十餘家,一十八样,究之雅度,不过 伏牺 、 大舜 、夫子、 灵开 、 灵和 五等而已。餘皆求意新状奇,终乖古制,君子不贵也。”
(5).殿名。 宋 徐铉 《柳枝·座中应制》词之一:“君恩还似东风意,先入 灵和 蜀 柳枝。” 宋 陈亮 《七娘子·三衢道中作》词:“风流家世传 张绪 ,似 灵和 新种垂杨缕。”参见“ 灵和殿 ”。
(6).指柳。
(2).指祥和的政治气氛。 三国 魏 锺会 《孔雀赋》:“有炎方之伟鸟,感灵和而来仪。”
(3).引申为和谐协调。《宋书·乐志一》:“哥倡既设,休戚已徵,清浊是均,山琴自应。斯乃天地之灵和,升降之明节。” 明 宋濂 《思媺人辞》:“群神衎衎以方响兮,奏灵和之凤笙。”
(4).古代善琴者。《文献通考·乐十》:“自古善琴者八十餘家,一十八样,究之雅度,不过 伏牺 、 大舜 、夫子、 灵开 、 灵和 五等而已。餘皆求意新状奇,终乖古制,君子不贵也。”
(5).殿名。 宋 徐铉 《柳枝·座中应制》词之一:“君恩还似东风意,先入 灵和 蜀 柳枝。” 宋 陈亮 《七娘子·三衢道中作》词:“风流家世传 张绪 ,似 灵和 新种垂杨缕。”参见“ 灵和殿 ”。
(6).指柳。
《漢語大詞典》:炳灵(炳靈)
(1).焕发灵气。《文选·左思〈蜀都赋〉》:“近则 江汉 炳灵,世载其英。” 吕向 注:“炳,明也;载,犹生也。谓 江汉 明灵,故代生贤哲。” 唐 陈子昂 《送吉州杜司户审言序》:“ 杜司户 炳灵翰林,研几策府。” 金 元好问 《内相文献杨公神道碑铭》:“识者以为中国之大,平治之久,河岳炳灵,实生人杰。”
(2).闪烁的灵气。 汉 班固 《幽通赋》:“系 高頊 之玄胄兮,氏中叶之炳灵。” 唐 温庭筠 《过孔北海墓二十韵》:“珪玉埋英气,山河孕炳灵。”
(2).闪烁的灵气。 汉 班固 《幽通赋》:“系 高頊 之玄胄兮,氏中叶之炳灵。” 唐 温庭筠 《过孔北海墓二十韵》:“珪玉埋英气,山河孕炳灵。”
《漢語大詞典》:灵文(靈文)
(1).指宗教经文。《艺文类聚》卷七七引 南朝 梁简文帝 《东宫上掘得慈觉寺钟启》:“启彝钟於殊里,记灵文於福地。”《云笈七籤》卷三:“ 玄元大圣皇帝 以理国理家,灵文真诀,大布人间。” 明 袁宏道 《万寿寺观文皇旧钟》诗:“光如寒涧腻如肌,贝叶灵文满胸腹。”
(2).指古代遗传下来的稀少而珍奇的书籍或文字。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一》:“竹简韦编,既非易致,灵文祕检,又率难窥。”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六二:“古人製字鬼夜泣,后人识字百忧集。我不畏鬼復不忧,灵文夜补秋灯碧。”自注:“尝恨 许叔重 见古文少,据 商 周 彝器祕文,説其形义,补《説文》一百四十七字,戊戌四月书成。”
(2).指古代遗传下来的稀少而珍奇的书籍或文字。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一》:“竹简韦编,既非易致,灵文祕检,又率难窥。”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六二:“古人製字鬼夜泣,后人识字百忧集。我不畏鬼復不忧,灵文夜补秋灯碧。”自注:“尝恨 许叔重 见古文少,据 商 周 彝器祕文,説其形义,补《説文》一百四十七字,戊戌四月书成。”
《漢語大詞典》:灵囿(靈囿)
(1). 周文王 苑囿名。《诗·大雅·灵台》:“王在 灵囿 ,麀鹿攸伏。” 毛 传:“囿,所以域养禽兽也,天子百里,诸侯四十里。灵囿,言灵道行於囿也。”《后汉书·班固传下》:“外则因原野以作苑,顺流泉而为沼,发苹藻以潜鱼,丰圃草以毓兽,制同乎 梁騶 ,义合乎 灵囿 。” 李贤 注:“此言鱼兽各得其所,如 文王 之 灵囿 也。” 明 张居正 《苑田纪》:“臣闻设苑以资观游……有国者所不废也。然而 灵囿 之咏,独归 周文 。”
(2).泛指帝王畜养动物的园林。 三国 吴 韦昭 《从历数》诗:“凤凰栖 灵囿 ,神龟游沼池。” 南朝 梁 陆云公 《御讲般若经序》:“归倾宫之美女,共 灵囿 於庶人。” 侯仁之 《历史上的北京城》:“因为当时曾经在这里养过一些珍禽异兽,所以又叫做‘灵囿’,是皇家动物园的意思。”
(3).对苑囿的美称。 晋 潘岳 《金谷集作诗》:“ 灵囿 繁石榴,茂林列芳梨。”
(4).指仙界的苑囿。《云笈七籤》卷九八:“琳瑯敷灵囿,华生结琼瑶。”
(5).比喻精粹汇集之所。 罗惇曧 《文学源流·周秦诸子总论》:“苟抽秘思,骋妍词,斯焉採摭,靡能尽者,抑亦文章之灵囿已。”
(2).泛指帝王畜养动物的园林。 三国 吴 韦昭 《从历数》诗:“凤凰栖 灵囿 ,神龟游沼池。” 南朝 梁 陆云公 《御讲般若经序》:“归倾宫之美女,共 灵囿 於庶人。” 侯仁之 《历史上的北京城》:“因为当时曾经在这里养过一些珍禽异兽,所以又叫做‘灵囿’,是皇家动物园的意思。”
(3).对苑囿的美称。 晋 潘岳 《金谷集作诗》:“ 灵囿 繁石榴,茂林列芳梨。”
(4).指仙界的苑囿。《云笈七籤》卷九八:“琳瑯敷灵囿,华生结琼瑶。”
(5).比喻精粹汇集之所。 罗惇曧 《文学源流·周秦诸子总论》:“苟抽秘思,骋妍词,斯焉採摭,靡能尽者,抑亦文章之灵囿已。”
《漢語大詞典》:灵宝(靈寶)
(1).指宝精养神的道教修真之法。《汉武帝内传》:“行益易者,谓常思灵宝也。灵者,神也;宝者,精也。”
(2).经坛。《剪灯馀话·秋夕访琵琶亭记》:“于 虎丘 静处建坛,请道士 鹤林 周玄初 设灵宝鍊度三昼夜。”
(3).香炷名。 元 吴昌龄《张天师》第三折:“妙洞真香,灵宝惠香,朝三界香。”
(4).宝刀名。《太平御览》卷三四六引《典论》:“ 魏 太子 丕 造百辟宝刀三,其一长四尺三寸六分,重三斤六两,文似灵龟,名曰灵宝。”
(5).宝剑名。 晋 张协 《七命》:“若其灵宝,则舒辟无方,为奇锋异模。”
(6).珍宝。 明 吴承恩 《寿熙台潘公八袠序》:“絶巘之松,霜霰凌之,不为栋梁,必孕灵宝。”
(7).道教经名。即《灵宝经》。《云笈七籤》卷三:“ 燧人氏 得斯经造火,变生为熟,乃《灵宝》之功也。” 清 顾之珽 《以罗浮竹叶符赠厉樊榭》诗:“ 稚川 载《登涉》,引据按《灵宝》。”
(2).经坛。《剪灯馀话·秋夕访琵琶亭记》:“于 虎丘 静处建坛,请道士 鹤林 周玄初 设灵宝鍊度三昼夜。”
(3).香炷名。 元 吴昌龄《张天师》第三折:“妙洞真香,灵宝惠香,朝三界香。”
(4).宝刀名。《太平御览》卷三四六引《典论》:“ 魏 太子 丕 造百辟宝刀三,其一长四尺三寸六分,重三斤六两,文似灵龟,名曰灵宝。”
(5).宝剑名。 晋 张协 《七命》:“若其灵宝,则舒辟无方,为奇锋异模。”
(6).珍宝。 明 吴承恩 《寿熙台潘公八袠序》:“絶巘之松,霜霰凌之,不为栋梁,必孕灵宝。”
(7).道教经名。即《灵宝经》。《云笈七籤》卷三:“ 燧人氏 得斯经造火,变生为熟,乃《灵宝》之功也。” 清 顾之珽 《以罗浮竹叶符赠厉樊榭》诗:“ 稚川 载《登涉》,引据按《灵宝》。”
《漢語大詞典》:效灵(效靈)
亦作“効灵”。 显灵。 南朝 宋 颜延之 《三月三日曲水诗序》:“晷纬昭应,山瀆效灵。” 明 陶宗仪 《辍耕录·叙画》:“古先圣王受命应録,则有龟字効灵,龙图呈寳。” 清 孙惠 《浚河行》:“璧马於今不效灵,风涛簸荡连楼櫓。”
分類:显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