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澄清  拼音:dèng qīng
沉淀杂质,使其清澈。宋。苏轼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诗:「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國語辭典》:澄清  拼音:chéng qīng
1.清澈、清亮。《大宋宣和遗事。利集》:「至是见野水澄清,四人方掬水洗面灌涤,相视哽咽不胜。」《三国演义》第一四回:「吕布到城下时,恰才四更,月色澄清,城上更不知觉。」
2.平定祸乱,恢复秩序。宋。文及翁 贺新郎。一勺西湖水词:「余生自负澄清志,更有谁,磻溪未遇,傅岩未起。」
3.弄清楚明白。晋。袁宏《后汉纪》卷二一:「陛下不复澄清善恶,俱与忠臣尚书令尹勋等并时显封,使朱紫不别,粉墨杂糅。」
《漢語大詞典》:澄清(澂清)
使杂质沉淀,液体变清。 周立波 《桐花没有开》六:“要等秧田里的泥水澄清一点。” 徐怀中 《西线轶事》八:“找到一片积水,尽是小虫子在翻上翻下的,放几片净水剂澄清一下,那种怪味让人打哆嗦,喝不进去。”
《漢語大詞典》:澄江
(1).清澈的江水。 南朝 齐 谢朓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诗》:“餘霞散成綺,澄江静如练。” 宋 柳永 《轮台子》词:“雾敛澄江,烟消蓝光碧。”
(2).水名。在 海南岛 上。有二源:一出 琼山县 西石山 ,叫 内澄江 ;一出 琼山县 虎村岭 ,叫 外澄江 。二水在 澄迈县 南汇合入海。江水清澈,故名。 清 顾祖禹 《读史方舆纪要·广东六·琼州府》:“ 澄江 在县东,源出山谷间,下流达 新安江 。”
(3). 江苏省 江阴市 的别称。古 长江 流到这里,江面骤宽,流缓沙沉,故有此称。 宋 俞巨源 《〈江阴县志〉序》:“ 大江 自 京口 来,委折而南,浩漾澎湃,势益壮越,数百里聚为 澄江 之区。” 宋 元 时城内置 澄江驿 。旧称县城北门为 澄江门 ,门外有 澄江河 ,有桥叫 澄江桥 。
《漢語大詞典》:澄波
清波。 南朝 宋 鲍照 《河清颂》:“澄波万壑,洁澜千里。” 宋 黄庭坚 《减字木兰花·距施州二十里》词:“万事茫茫,分付澄波与烂肠。” 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七:“东瞰澄波,西悬倒壁。”
分類:清波
《分类字锦》:澄潭
沈佺期 兴庆池侍宴诗 碧水澄潭映远空。
分类:
《國語辭典》:澄心  拼音:chéng xīn
1.使心绪清静澄明。《淮南子。泰族》:「凡学者能明于天人之分,通于治乱之本,澄心清意以存之,见其终始,可谓知略矣。」《醒世姻缘传》第九三回:「晁梁澄心定虑了一会,将那寺中房廊屋舍园甫庭堂合他坐过的禅房榻炕,都能想记无差。」
2.清静之心。《文选。陆机。文赋》:「罄澄心以凝思,眇众虑而为言。」
《國語辭典》:澄澈  拼音:chéng chè
清澈、明亮。晋。王献之 杂帖:「镜湖澄澈,清流泻注。」唐。修睦 僧院泉诗:「澄澈照人胆,深山只一般。」
《漢語大詞典》:澄鲜(澄鮮)
清新。 南朝 宋 谢灵运 《登江中孤屿》诗:“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 金 元好问 《丙辰九月十六日挈家游龙泉》诗:“风色澄鲜称野情,居僧闻客喜相迎。” 郁达夫 《迟桂花》:“早晨的空气,实在澄鲜得可爱。”
分類:清新
《漢語大詞典》:澄澄
清澈明洁貌。 晋 阮修 《上巳会诗》:“澄澄緑水,澹澹其波。” 元 无名氏 《杀狗劝夫》第三折:“却原来是伴独坐皓月澄澄,搅孤眠西风泠泠。” 柯岩 《天涯何处无芳草》二:“她却仍然睁着两只澄澄的大眼望着我。”
分類:清澈明洁
《骈字类编》:波澄
唐 皮日休 太湖诗 其十二 投龙潭 气涌扑炱煤,波澄埽纯漆。
《漢語大詞典》:澄碧
清澈而碧绿。 唐 李白 《赤壁歌送别》:“君去沧江望澄碧,鲸鯢唐突留餘跡。” 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七:“其潭大数十亩,渊然澄碧。” 杨朔 《海市》:“你倚在阁上,一望那海天茫茫、空明澄碧的景色,真可以把你的五脏六腑都洗得干干净净。”
《漢語大詞典》:澄怀(澄懷)
清心,静心。南史·隐逸传上·宗少文:“老疾俱至,名山恐难徧覩,唯澄怀观道,卧以游之。” 清 金圣叹 《〈水浒传〉序三》:“学者诚能澄怀格物,发皇文章,岂不一代文物之林。”
分類:清心静心
《漢語大詞典》:澄霁(澄霽)
(1).谓天色清朗。 南朝 宋 谢灵运 《游南亭》诗:“时竟夕澄霽,云归日西驰。” 唐 吴筠 《秋日望倚帝山》诗:“秋天已晴朗,晚日更澄霽。” 清 刘大櫆 《游黄山记》:“秋空澄霽,登顶而望。”
(2).指廓清。 曹之骐 《腾越光复纪略》:“然以是之故,得所藉手,遂能簫勺羣慝,澄霽大棼。”
《國語辭典》:澄明  拼音:chéng míng
清澈明亮。唐。方干 于秀才小池诗:「一泓潋滟复澄明,半日功夫斸小庭。」
《国语辞典》:澄观(澄观)  拼音:chéng guān
唐代一位高僧的法号。(西元738~839)俗姓夏侯,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十一岁依宝林寺霈禅师出家。二十一岁受具足戒后,到处参学,于戒律、天台、华严、南北禅法无不钻研,而归心于华严,以中兴华严宗为己任,为华严宗四祖。他吸收了天台和禅宗的思想,致力推动禅教一致的思想,对中唐以后的佛教影响颇深。弟子有一百馀人,著名的有宗密、僧睿、法宝等。赐号「清凉国师」。著作弘富,有《大方广佛华严经疏》二十卷,《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九十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