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灵州回乐人,字肃之。周美孙。庞籍言其忠勇,加閤门祗候。历知德顺军,与西夏兵战,屡获胜。徙知代州。契丹求地,命永清副韩缜前往分画,入对言疆境不可轻与人,不愿往。固遣之,复上章陈利害,且以母病辞。官终东上閤门使。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40—1107 【介绍】: 宋密州诸城人,字正夫。神宗熙宁间进士。为登、棣二州教授。通判德州,力行市易法。哲宗元祐中,召试馆职,为秘阁校理,迁监察御史。以苏轼尝谓其“聚敛小人”,乃劾轼诽谤神宗,反为谏官所劾,谪徐州通判。后累迁中书舍人、给事中。徽宗朝为礼部侍郎,拜御史中丞,排击元祐党人不遗余力。崇宁四年,以蔡京荐,为尚书右仆射。因与京争权,相位罢复不定,未几卒。谥清宪。
全宋诗
赵挺之(一○四○~一一○七),字正夫,密州诸城(今属山东)人。神宗熙宁三年(一○七○)进士(《石林燕语》卷三),教授登、棣二州。元丰末通判德州(《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一五)。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召为集贤校理。二年,为监察御史。四年,出通判徐州。五年,知楚州。八年,为京东路转运副使(同上书卷三九三、四○二、四二九、四四五、四六七、四八四)。绍圣四年(一○九七)为礼部、吏部侍郎(同上书卷四九二、四九三)。元符元年(一○九八)为中书舍人(同上书卷四九八)。徽宗朝,拜尚书右仆谢。大观元年卒(《宋史·徽宗纪》),年六十八。谥清宪。《宋史》卷三五一有传。今录诗三首。
全宋文·卷二一○七
赵挺之(一○四○——一一○七),字正夫,密州诸城(今山东诸城)人。熙宁进士,为登、棣二州教授,通判德州。元祐中召试馆职,为秘阁校理,迁监察御史。又历太常少卿,权吏部侍郎,除中书舍人、给事中。徽宗朝累官御史中丞。力主绍述之说,排击元祐诸臣不遗馀力。崇宁元年,由吏部尚书拜右丞。二年,进左丞、中书门下侍郎。四年,因蔡京荐,进拜尚书右仆射。既相,与京争权,屡陈京奸恶,且请去位避之。罢京,加挺之特进,仍为右仆射。大观元年罢,卒,年六十八,赠司徒,谥清宪。《宋史》卷三五一有传。
谢季成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泉州晋江人,字子立。以父荫历大理寺评事、卫尉丞。神宗熙宁中累迁内藏库使、知宜、廉、融、邕四州,任广西钤辖。讨平峒人起事。合浦筑城浚湟,备御之具,为一路最。邕筦外寨,戍兵岁亡者多,乃请以峒丁代戍而教之,民以为便。哲宗元祐中卒于官。邑人庙祀之,号清戎将军。
刘惟清 朝代:北宋

人物简介

简介
元丰八年(1085)任冀州知州。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大名莘县人,字定国,自号清虚。王素子。神宗时历官太常博士,坐与苏轼游,谪监宾州盐酒税。司马光执政,为宗正寺丞,旋通判扬州。哲宗末,坐事编管全州。徽宗时,列名元祐党籍。生平练达世务,好臧否人物,议论时政,屡遭贬逐。诗文为苏轼兄弟所推重。有《闻见近录》、《甲申杂记》、《随手杂录》。
全宋诗
王巩,字定国,自号清虚居士,莘县(今属山东)人。素子。神宗时为秘书省正字,坐与苏轼游,贬监宾州盐税。哲宗元祐中除太常博士。绍圣初又以元祐党籍贬官。有集(《东坡全集》卷三四《王定国诗集叙》、《黄豫章集》卷一六《王定国文集序》),已佚。今存《甲申杂记》、《闻见近录》、《随手杂录》。《东都事略》卷四○、《宋史》卷三二○有传。今录诗十一首。
全宋文·卷一八四○
王巩,字定国,大名府莘县(今河北莘县)人,王素子,自号清虚先生。熙宁间为大理评事。与苏轼相友善,轼得罪,于元丰三年巩亦贬监宾州酒务。元祐初为宗正寺丞,通判扬州,历知海州、密州。六年,管勾鸿庆宫,以御史言,诏冲替。元符元年特追毁出身以来告敕文字,送全州编管。巩有隽才,著《甲申杂记》一卷、《闻见近录》一卷、《随手杂录》、诗文集。事见《东都事略》卷四○,《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六三、三○一、三七一、四二四、四二九、四三三、四六七、五○四,《宋史》卷二○六、三二○,《宋元学案》卷九九,《宋诗纪事》卷二八。
邵清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福州古田人,字彦明。哲宗元祐间太学诸生十奇士之一。尝从张载学《》,遂不复出。有故人为河南尹,召之,辞不往。尝以“八行”举,人称八行先生。卒年八十四。
释清表 朝代:北宋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二五三○
清表,元祐中巩县宁神禅院秉法僧。
李琛 朝代:北宋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二七九二
李琛,绍圣间人,号清净居士。见《大慧禅师语录》。
释惠清 朝代:北宋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二七七八
惠清,绍圣中为句容校勘藏经僧。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56—1121 【介绍】: 宋杭州钱塘人,字美成,号清真居士。神宗元丰中,以献《汴都赋》,由太学生召为太学正。居五年不迁,益尽力于辞章。出为庐州教授、溧水县令。还授国子监主簿。哲宗召对,除秘书省正字,历校书郎、知河中府。徽宗时,为秘书监、徽猷阁待制,提举大晟乐府。后知顺昌府,徙处州。精音律,能自度曲;尤工词,善创新调,格律谨严。有《片玉词》及文集。
全宋诗
周邦彦(一○五六~一一二一),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神宗元丰六年(一○八三),献《汴都赋》,七年,为太学正(《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四四)。出为庐州教授。哲宗元祐八年(一○九三),知溧水县(《景定建康志》卷二七)。还为国子监主簿。元符元年(一○九八),除正字(《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九九)。徽宗即位,为校书郎,迁考功员外郎,卫尉、宗正少卿,兼议礼局检讨。政和元年(一一一一),以直龙图阁知河中府(《宋会要辑稿》选举三三之二六),未赴。二年,改知隆德府,徙明州,入拜秘书监,进徽猷阁待制、提举大晟府。未几,知顺昌府,徙处州。提举南京鸿庆宫。宣和三年卒,年六十六。周邦彦是宋著名词人,有词集《清真集》二十四卷。另有《清真杂著》三卷(《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七),已佚。事见《王观堂先生全集·清真先生遗事》。《东都事略》卷一一六、《咸淳临安志》卷六六、《宋史》卷四四四有传。周邦彦诗,据《永乐大典》、《岁时广记》等书所录,编为一卷。
词学图录
周邦彦(1056-1121) 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人。有《清真居士文集》已佚,词有《清真集》,又名《片玉集》。
全宋文·卷二七七四
周邦彦(一○五六——一一二一),字美成,晚号清真居士,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元丰初为太学生,以献《汴都赋》受神宗赏识,命为太学正。后为庐州教授,溧水县令。绍圣初为国子主簿、校书郎。徽宗时,历考功员外郎、宗正少卿。知隆德府,徙知明州。拜秘书监,进徽猷阁待制,提举大晟府,专事谱制乐曲。宣和三年,提举洞霄宫,居明州卒,年六十六。精音律、工词,为北宋婉约派大家。著有《清真先生文集》、《清真杂著》、《操缦集》、《片玉词》(存)、《汴都赋》(存)等。见《东都事略》卷一一六,《宋会要辑稿》仪制一一之九,《宋史》卷四四四《周邦彦传》,罗忼烈《清真年表》(载《清真集笺注》附录)。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善清(一○五七~一一四二),号草堂,俗姓何,南雄州保昌县(今广东南雄)人。神宗元丰四年(一○八一)剃度。徽宗政和五年(一一一五)住黄龙,后居曹疏二山,移住隆兴府泐潭草堂寺。为南岳下十三世,黄龙祖心禅师法嗣。高宗绍兴十二年卒,年八十六。《嘉泰普灯录》卷六、《五灯会元》卷一七有传。今录诗十首。
全粤诗·卷二四
释善清(一○五七 — 一一四二),号草堂,俗姓何。南雄保昌(今南雄)人。宋神宗元丰四年(一○八一)剃度,初谒大沩哲禅师,无所得。宋徽宗政和五年(一一一五)谒黄龙,豁然契悟。依止七年,乃辞。遍访丛林,后出世黄龙,终于隆兴府泐潭草堂寺,为南岳下十三世,黄龙祖心禅师法嗣。宋高宗绍兴十二年卒,年八十六。宋释正受《嘉泰普灯录》卷六、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一七有传。诗十首。
全宋文·卷二七八○
善清(一○五七——一一四二),一名怀清,号草堂,南雄州保昌(今广东南雄)人,俗姓何。年三十始出游方,参黄龙祖心禅师得法。闻见淹博,机辩绝伦。辅弼祖心二十馀年,政和中遂嗣其席。后迁泐潭山,学侣云集,推诸山之冠。绍兴十二年卒,寿八十六。见《嘉泰普灯录》卷六。
僧宝正续传·卷第五
禅师讳善清。生何氏。南雄保昌人也。依香林寺法恩。试所习。得度具戒。年三十。始游方。依黄龙晦堂禅师。久之有悟献颂。晦堂曰。得道易。守道难。守道犹在己。说法为人难。吾宗一句中具三玄。一玄中具三要。有玄有要。向后自看。师复立成一颂。有刹刹尘尘。奉此身之句。晦堂可之。去游江浙。遍叩宗匠。退归庐山。见真净禅师问。甚处来。曰。下江。净曰。将得什么来。曰。和尚要什么。净曰。一切要。师提起坐具。净曰。闲家具。曰。莫要急切底么。净曰。试拈出看。师摵一坐具。净骇异之。会死心出世。灵源走书。招之俾辅佐。死心师奇。厖福艾刚。严有识度。凡死心由翠岩。再住云岩。迁黄龙。师皆在焉。率居第一座。分席接衲。与死心周旋。垂二十年。闻见淹博。机辩绝伦。政和五年。死心去世。大师张司成请师继席。开法唱晦堂之道。时黄龙号称法窟多奇杰之士。师上堂曰。昨日林间为野客。今朝堂上住持人。放开捏聚全由我。万像之中独露身。越明年谢院事。结茅寺侧。自号草堂。久之再住。上堂曰。掩息茅堂过六冬。心忘境寂万缘空。不知幻业从何起。依旧令教振祖风。建炎末。避地临川。太守蒋宣卿请居曹山。迁疏山。绍兴五年。以院事𢌿得法弟子了如禅师。乃遂闲居。然接物无勌。学者奔趋。之唯恐后。道价遂为天下第一。南昌帅张参政闻风而悦。患不能致。会枢密徐山过洪。相与虚泐潭以起。师时年八十有三。辞避甚力。而敦请之。礼有加。不获已而赴。大师就请说法于州之东山。倾城拥观。叹未曾有。及居泐潭。学者不约而自治。不化而自行。未期年而厖鸿绝特之士。至自远方者五千指。军兴之后。丛林未有若此之盛。十二年正月晦日。出衣盂唱之。付以后事。明日端坐而化。住世八十有六。坐六十夏。烬馀目睛不坏。灵骨舍利。塔于黄龙。每对重客。或语以世故。则张目直视。久乃厉声曰。老僧耳重。及受参入室。应机酬酢。电击星驰。虽初机学者。且莫咨扣。未始有厌色。犹日诵般若心经一藏。其弘道力法。老而益勤如此。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惟清(?~一一一七),字觉天,号灵源叟,俗姓陈,武宁县(今属江西)人。住隆兴府黄龙寺。为南岳下十三世,黄龙宝觉心禅师法嗣。徽宗政和七年卒,赐号佛寿。《禅林僧宝传》卷三○、《五灯会元》卷一七有传。今录诗十二首。
全宋文·卷二七八一
惟清(?——一一一七),又名怀清,洪州武宁(今江西武宁)人,法号佛寿,又号灵源叟,俗姓陈。谒祖心禅师得法。初住舒州太平,后嗣祖心主黄龙。能文善咏,黄庭坚等师事之。后迁泐潭。政和七年卒。见《嘉泰普灯录》卷六,《禅林僧宝传》卷三○,《罗湖野录》卷一、四。
禅林僧宝传·卷第三十
禅师名惟清。字觉天。号灵源叟。生南州武宁陈氏。方垂髫上学。日诵数千言。吾伊上口。有异比丘过书肆。见之。引手熟视之。大惊曰。菰蒲中有此儿耶。告其父母。听出家从之。师事戒律师。年十七为大僧。闻延恩院耆宿法安。见本色人。上谒愿留就学。安曰。汝苦海法船也。我寻常沟壑耳。岂能藏哉。黄龙宝觉心禅师。是汝之师。亟行毋后。时公至黄龙。泯泯与众作息。问答茫然。不知端倪。夜誓诸佛前曰。倘有省发。愿尽形寿。以法为檀。世世力弘大法。初阅玄沙语。倦而倚壁。起经行。步促遗履。俯取之乃大悟。以所悟告宝觉。宝觉曰。从缘入者永无退失。然新得法空者。多喜悦致散乱。令就侍者房熟寐。公风神洞冰雪。而趣识卓绝流辈。龙图徐禧德占。太史黄庭坚鲁直。皆师友之。其见宝觉。得记莂。乃公为之地。宝觉钟爱。至忘其为师。议论商略。如交友。诸方号清侍者。如赵州文远。南院守廓。张丞相商英。始奉使江西。高其为人。厚礼致。以居洪州观音。不赴。又十年淮南使者朱京世昌。请住舒州太平。乃赴。衲子争趋之。其盛不减圆通。在法云长芦时。宝觉春秋高。江西使者王桓。迁公居黄龙。不辞而往。未几宝觉殁。即移疾居昭默堂。颓然坐一室。天下想其标致。摩云昂霄。余时以法门昆弟。预闻其论。曰。今之学者。未脱生死。病在什么处。在偷心未死耳。然非其罪。为师者之罪也。如汉高帝。绐韩信而杀之。信虽曰死。其心果死乎。古之学者。言下脱生死。效在什么处。在偷心已死。然非学者自能尔。实为师者。钳锤妙密也。如梁武帝御大殿。见侯景不动声气。而景之心已枯竭。无馀矣。诸方所说。非不美丽。要之如赵昌𦘕花逼真。非真花也。其指法巧譬。类如此。闲居十五年。天下禅学者。知而亲依之可也。公卿大夫。何自而知。亦争亲近之乎。非雷非霆。而声名常在人耳。何修而臻此哉。平生至诚。恻怛于道而已。政和七年九月十八日。食罢掩房。遣呼以栖首座至。叙说决别。乃起浴更衣。以手指顶。侍者为净发讫。安坐而寂。前十日。自作无生常住真归告铭曰。贤劫第四尊。释迦文佛直下。第四十八世孙惟清。虽从本觉应缘出生。而了缘即空。初无自性。氏族亲里。莫得而详。但以正因一念。为所宗承。是厕释迦之远孙。其号灵源叟。据自了因。所了妙性。无名字中。示称谓耳。亦临济无位真人。傅大士之心王类矣。亦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唯證乃知。馀莫能测者欤。所以六祖问让和尚。什么处来。曰嵩山来。祖曰。什么物恁么来。曰。说似一物即不中。祖曰。还假修證否。曰。修證即不无。污染即不得。祖曰。即此不污染。是诸佛之护念。汝既如是。吾亦如是。兹盖独标清净法身。以遵教外别传之宗。而拣云。报化非真佛。亦非说法者。然非无报化大功大用。谓若解通报化。而不顿见法身。则滞污染缘。乖护念旨。理必警省耳。夫少室道行。光腾后裔。则有云门偃。奋雄音绝唱于国中。临济玄。振大用大机。于天下。皆得正传。世咸宗奉。惟清望临济。九世祖也。今宗教衰丧。其未尽绝灭者。唯二家微派。斑斑有焉。然名多愧实。顾适当危寄。而朝露身缘。势迫晞坠。因力病释俗从真。叙如上事。以授二三子。吾委息后。当用依禀观究。即不违先圣法门。而自见深益。慎勿随末法所尚。乞空文于有位。求为铭志。张饰说。以浼吾。至嘱至嘱。因自所叙。曰无生常住真归诰。且系之以铭。铭曰。无涯湛海。瞥起一沤。亘乎百年。曷浮曷休。广莫清汉。歘生片云。有无起灭。隐显何分。了兹二者。即见实相。十世古今。始终现量。吾铭此旨。昭示汝曹。泥多佛大。水长船高。公遗言。藏骨石于海会。示生死不与众隔也。门弟子确诚克奉藏之。而增修其旧。不敢违其诫。公赐号佛寿。从枢密邓公。洵武请也。 赞曰。初灵源讣至。读其自作志铭。叹曰。何疾世(或云何疾法之弊)。自珍其道之深乎。收涕为之词曰。今年九月十有八。清净净身忽衰飒。生死鹘崙谁劈破。披露梦中根境法。无生塔成自作铭。人言无亏宁有成。一切法空尚曰座。此塔安得离色声。障云方增佛日晚。长蹉更失人天眼。但馀荷负大法心。乞与丛林照古今。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杂科篇
清觉。号本然。洛京登封孔氏子。宣尼五十三世孙也。父䜣。举进士。有隐德。母崔氏。师幼而颖悟。习儒业。熙宁二年。阅法华经有省。求出家。父母许之。依汝州龙门海慧大师剃染。海。会器之。嘱其南询。初参峨眉千岁和尚。蒙指诀。抵舒州浮山。结庵于太守岩。宴坐二十年。似有省发。元祐八年。至杭入灵隐寺。随众居止。有汪罗二行人。求师心要。一言而中。千里响应。参叩之士。风雨而至。寺主。以寺后白云山庵。俾居之阐化。觉自立宗旨。著證宗论。三教编。十地歌。皆依仿佛经而设。人称为白云宗。大观元年。卓庵湖州千金市。复至乌程菁山。卓锡得泉。结庵而居。名曰出尘。徒众复邀归正济寺。正济。觉旧讲华严经处也。觉立说。专斥禅宗。觉海愚禅师。力论其非。坐流恩州。宣和二年。弟子政布等。陈状被旨放还。次年八月。作偈投太守游公请。以九月二十六日为别。至期而化。灵骨舍利。归葬馀杭之南山。 白云之道不淳。讥议归之宜矣。至诋与白莲相混。特以无妻子为异。则亦太甚。然其持守精谨。于患难生死之际。脱然无碍。去常人亦远。予故取其行。已而恨其为言也。
新续高僧传·护法篇第五之一
释清觉,字本然。姓孔氏,曲阜人。少颖异别群,常有逸志。偶读《法华经》,因之有省,竟尔出家。元祐八年,至灵隐,后建白云庵以居。开阐玄化,自立一宗,曰“白云宗”。大观时,毁教风炽,清觉著《證宗论》,多所辨正指斥。当时为忌者发之,编管广南思州。后放归,作偈投太守游公,指日为别,至期而化。
萧楚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64—1130 【介绍】: 宋吉州太和人,字子荆,号三顾隐客。治《春秋》。哲宗绍圣中游太学,贡礼部不第。时蔡京当政,禁《春秋》学,因誓不复仕,退而著书,隐居三顾山下。弟子百余人,胡铨、冯獬皆师之。卒后,门人私谥清节先生。有《春秋辨疑》。
全宋文·卷二九一四
萧楚(一○六四——一一三○),字子荆,号三顾隐客,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元符乡举,绍圣中游太学,贡礼部不第。建炎四年十月卒,年六十七。私谥清节。治《春秋》,有《春秋经辨》十卷、《三顾隐客文集》十一卷。胡铨、冯澥皆师事之。见胡铨《萧先生墓志铭》(《澹庵文集》卷五),《宋史》卷二○二《艺文志》一、卷二○八《艺文志》七、卷三七四《胡铨传》,《宋元学案》卷四五。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清远(一○六七~一一二○),号佛眼,临邛(今四川邛崃)人。俗姓李。年十四出家,尝依毗尼。南游江淮间,遍历禅席,师事五祖演禅师七年。后隐居四面山大中庵,又住崇宁万寿寺。继住舒州龙门寺十二年。徽宗政和八年(一一一八),奉敕住和州褒禅山寺(《古尊宿语录》卷二九)。踰年,以疾辞,归隐蒋山之东堂。为南岳下十四世,五祖演禅师法嗣。宣和二年卒,年五十四。事见《筠溪集》卷二四《和州褒山佛眼禅师塔铭》,《嘉泰普灯录》卷一一、《五灯会元》卷一九有传。 清远诗,以《古尊宿语录》卷三○中的《偈颂》编为第一卷,以同书卷三四中的《颂古》编为第二卷,同书卷三一语录中散见各处者及见于他书者辑为第三卷。
全宋文·卷二九四六
清远(一○六七——一一二○),号佛眼,俗姓李,邛州(治今四川邛崃)人。年十四受具戒,依太平演道得大悟,后历主崇宁万寿、龙门、褒禅等名刹,归隐于蒋山。宣和二年卒,年五十四。著有《圆融礼文》、《普门礼文》等。见李弥逊《和州褒山佛眼禅师塔铭》(《筠溪集》卷二四)。
僧宝正续传·卷第三
禅师讳清远。生李氏。蜀之临邛人。出家。十四具戒。尝依毗尼师究其说。因读法华经。至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持以问。讲师莫能对。乃曰。义学名相。非所以了生死大事。遂捐旧习。南游江淮间。遍历丛席。闻舒州太平演道者为宗师第一流。往造其室。演一见深奇之。谓可以弘持法忍。壁立不少假。冀其深造。师栖迟七年。未尝妄发一语。一日因拨火。忽有省。即说偈曰。深深拨有些子。平生事只如此。由是洞彻超诣。机辩峻捷。莫敢当锋。衲子争归之。师益静默自晦。不自为得。隐居四面山大中庵。属天下新崇宁寺。方择人以处。舒守王涣之迎师住持。未几引去。会龙门虚席。遂补焉。示众曰。学道之士。有二种病。一骑驴觅驴。二骑却驴了不肯下。且如骑却驴了更觅驴。可杀是大病。龙门向道不要觅。灵利人。当下识得。除却觅底病。狂心遂息。既识得驴了。骑却不肯下。此一病最难医。龙门向道不要骑。你便是驴。尽大地是个驴。且作么生骑。你若骑。管取病不去。若不骑。十方世界廓落地。此二病一时去。心下无事。名为道人。所以赵州问南泉如何是道。泉云。平常心是道。州从此顿息驰求。识得祖病佛病。无不透得。后来遍到诸方。莫有出其右者。盖缘他识病。又曰。释迦老子在什么处。自云。作么。复云。达磨大师在什么处。自云。只在且作么生。说个只在底道理。也不妨难明。若于斯明得。始知正法常住。禅僧家多分只道那举处便是。你若身坏命终时。若病说不得时。又作么生。须是證入始得。不见。僧问德山。从上诸圣。向甚么处去。山云。作么作么。莫是作么便是诸圣么。你诸人若不将言语会。便落他声响流布。纵饶不落声响言句。便落他无言无说处。此事实无。你意解卜度。若存一丝毫。便成趣向于己疏也。直饶你将玄机妙义去。合他决定合不著。若总不思量。亦不可。须是亲證始得。明见无疑。又曰。有般宗师向人道。莫作计较道理。开口便没交涉。与他不相应。也去空劫已前认取。都无言说。又有一般宗师向人道。痴汉你这一段因何不会。先将自心做个窠臼。然后将心去取證。唤作钉桩了。绕桩走便恁么。流传将去。便恁么承当去。敲床竖拂用将去。唤作将心用心。一似坐个气毬相似。有甚安乐处。又似虾蟆努气相似。你恁么见解。面前一似黑雾罩定了也。师居龙门十有二年。道风大振。四方学者皆曰。吾必师龙门。由是云集座下。居无所容。师应机酬酢。未尝有勌色。示曲折数篇。学者聚而编之。名曰心要。其略曰。不应于无际中立分限。若立分限。是无际空乃自随。所以解空者无空想。若人以言语名状心。终不得心。不以言语名状心。亦不得心。言语本是心名状之故。不得也。无言语本是心不名状之故不得也。种种会当。皆不与自心契。上祖曰。默契而已为若此。又曰。道若为达。但无妄念耳。若人知是妄念。作意止之者。见有妄念故也。见有妄念作意观照。令是正理亦见。有妄念也。知妄元是道。乃无妄焉。故达道乃无所得也。又曰。證者绝能所也。非别有玄理。在寻常日用处。如见色时是證时。闻声时是證时。饮水食粥时是證时。一一绝能所。此非久习不假薰炼。盖见成之事。世人不识。名曰流浪。故云唯證乃知难可测。又曰。学道者明知有是事。何故不得旨而长疑。盖信未极。疑未深也。唯深与极。若信与疑。真是事也。不解如此返照。遂迷乱。不知由绪。困踬中途。能自返省。更无第二人也。既曰此事。又岂更知耶。知是妄虑。此事则不失也。又曰。道不止说与示而后显。盖体自常露。说示者方便道用耳。省悟者亦暂时岐路也。或因说而證。或因示而入。或自觉触以知归。终无异事。别得至心源而止也。又曰。人言悟了方修此。属对治门。虽禅门亦许以正知见治之。若论当人。即不须若是也。又曰。人不识问。遂依来问而答。不知乃自问耳。欲答谁邪。人不识答。遂依言起见。不知乃自答耳。何有旨趣邪。故曰。总是你好看好看。又曰。从上来有二种方便。有真实方便。所谓说无有间。有善巧方便。所谓妙应群机。若从真实方便。得入不假思量。性自神解。求无有退。妙用河沙也。若从善巧方便得入。得坐披衣。向后自看始得。未可将为究竟。此二种方便。皆一法也。不可须臾有失。学者思之。又曰。悟心见性。当如雪峰玄沙。履实践真。当如南泉赵州。今时学者。但以古人方便为禅道。不知与古人同参也。十二时中。学道无顷刻弃舍。此人纵未得入。念念已是修行也。寻常说修行。不过三业六根清净禅门。更不必如是。何故禅定之门。念念与智波罗蜜平等。一切处自无过患也。久久心地通明之日。从前并得满足。名一行三昧。今时人全无定力。复不开智眼。所以机缘语句。只成诤论。生灭心行。夫禅学不是小小。未用超佛越祖得了要超。亦不难也。政和末。道行闻于朝。有旨移和州褒禅山。岁馀以疾辞。时圜悟禅师住蒋山。与师友爱素善。因往依之。尝著三自省察。丛林共高仰之。复以近世问话者。不知伸问致疑咨请之意。后生相承。多用祝赞语。或奉在座官员。或庄严修设檀信。俱无衲子气味。师深恶之。诫曰。夫问话者。激扬玄极。不在多进语。三两转足矣。贵得生人信。不致流荡取笑俗子。又曰。诸方老宿临终必留偈辞世。世可辞耶。且将安之。宣和二年冬至前一日。饭食讫。整衣趺坐。合掌怡然而逝。春秋五十四。坐四十夏。门人奉灵骨舍利。葬龙门之灵光塔。师风仪秀异。操守严正。性淡泊寡言。笑动有规则。学者瞻形仪而服膺。其为教。疏通广大。剀切禅病中衲子之心。至入室提纲。则绝蹊径。离文字。亦不滞乎空荒漫诞之说。其徒非大有契證。不妄许可。平居以道自任。不从事于务。尝曰。长老端居丈室。传道而已。与士大夫游。不为利屈。道合则忻然造之。不尔虽过门。或不得见。君子以是高之。枢密邓公洵武。奏锡命服佛眼之号。左司陈公瓘见师法语。叹曰。诸佛心宗。众生性海。远公涵泳深矣。与灵源禅师少友善。其趣尚施设略相似焉。有三会广语偈颂数万言。行于世。 赞曰。圜悟佛眼同出东山之门。为临济十世孙。圜悟固已名盖天下。佛眼则精深醇粹。克荷正传。殆与圜悟连衡而并驱。学者疑其旋设异乎圜悟。或谓龙门尝与灵源处。而渐习使然。呜呼是何言之陋哉。盖尝三复龙门之录。观其指示心法。辩如百丈黄檗。作为偈句。词如汾阳雪窦。悟门超极。不愧雪峰玄妙。履践明验。端如南泉赵州。真一代之大宗师也。彼以颊舌为禅而欺世每生者。乌足与识龙门灵源相契者哉。要其所以不为圜悟者。譬如韩柳文章。世之悦韩者固多。然子厚非深识博雅之士。则不能窥其缊奥。此所以万世之下不凝并驱而为韩柳也。由是而观。二公之后。抑可见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