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392,分227页显示 上一页 141 142 143 144 145 147 148 149 150 下一页
释清彻
杨监真(别称 吴清妻 )
释清源
释清公
周贺( 周清塞 字 南卿 别称 清塞 )
韩湘(字 清夫、北渚、爽 行第 二十一 )
孙智清( 明玄先生 )
僧清闲
何清朝
僧清教
僧清越
僧全豁( 柯 清严、清严大师 世称 岩头和尚 号 岩头 )
释清观( 屈 字 明中 )
僧清澜
其它辞典(续上)
李涉(号 清溪子 )释清彻
杨监真(别称 吴清妻 )
释清源
释清公
周贺( 周清塞 字 南卿 别称 清塞 )
韩湘(字 清夫、北渚、爽 行第 二十一 )
孙智清( 明玄先生 )
僧清闲
何清朝
僧清教
僧清越
僧全豁( 柯 清严、清严大师 世称 岩头和尚 号 岩头 )
释清观( 屈 字 明中 )
僧清澜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洛阳人。初与弟李渤同隐庐山。宪宗时为太子通事舍人,寻以结近幸,为谏议大夫孔戣劾奏,谪峡州司仓参军。文宗大和中为太学博士,复流康州。自号清溪子。有文集,今存诗一卷。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自号清溪子,洛阳(今属河南)人。曾与弟渤偕隐庐山白鹿洞,宪宗元和初受辟为陈许节度使刘昌裔从事。元和六年(811)因投匦言吐突承璀有功,不宜出为淮南监军使,为知匦使孔戣所恶,论其与中官结交,出为硖州司仓参军。后为太常博士,于江中遇盗。盗首知是李涉,云:“自闻诗名日久,但希一篇,金帛非贵也。”因赠一绝,盗首厚馈而去。敬宗宝历元年(825)坐事流康州。后归洛阳,卒。生平详见《云溪友议》卷下、《册府元龟》卷一五三、《唐诗纪事》卷四六、《唐才子传》卷五。其诗为严羽所“深取”。(《沧浪诗话·诗评》)辛文房称其“长篇叙事各行云流水,无可牵制”。《全唐诗》存诗1卷,《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存诗4首,断句2。唐诗汇评
李涉,生卒年不详,自号清溪子,洛阳(今属河南)人,初,与弟渤同隐庐山。贞元末,辟为陈许节度府从事,累迁太子通事舍人。元和六年,投匦言吐突承璀出为淮南监军事,贬峡州司仓参军。居峡十年,遇赦,执政荐以为太学博士。宝历元年,坐武昭事流配康州。赴贬所途经桂州,时其弟渤官枝管观察使,为撰隐山元岩铭并序。其后行迹无考。涉工诗善文,尤工七绝,有名于时。有《李涉诗》一卷。《全唐诗》编诗一卷。全唐诗补逸
李涉,洛阳人,渤之兄。补诗一首。全唐文·卷六百九十三
涉。洛阳人。初与弟渤偕隐庐山。自号清溪子。宪宗朝为太子通事舍人。谪峡州司仓参军。太和中为太学博士。复以事流康州。
作品评论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八 摄念科(二)
初莫知何所从来。周游律肆。密护根门。然学无常师。惟善所在。则服膺焉。始亲吴之开元寺北院道恒律师。其造诣深远。而华望硕德。无不推称。元和八年。乃摭诸家要当之说。解南山钞。著集义记。凡二十卷。至十年告毕。今豫章武昌晋陵多传诵之。宋高僧传·卷第十六 明律篇第四之三
释清彻。未知何许人也。周游律肆密护根门。即无常师唯善是与。初于吴苑开元寺北院道恒律师亲乎阃奥深该理致。而钟华望无不推称。宪宗元和八年癸巳中。约志著记二十卷。亦鸠聚诸家要当之说。解南山钞号集义焉。或云后堂。至十年毕简。今豫章武昌晋陵讲士多行此义。尝览此记。繁广是宗。彻未知其终。 系曰。彻公言行无乃太简乎。通曰。繁略有据名实录也。昔太史公可弗欲广三五之世事耶。盖唐虞之前史氏淳略。后世何述焉。今不遂富赡职由此也。又与弗来赴告不书同也。诸有繁略不均。必祛诮让焉。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 持志科
生南徐延陵冯氏。稚年入摄山。师事涉公。薙䰂具戒。后即究毗尼事相之学。罕得其俦。俄复顿领禅要。不由师教。长庆初。工部尚书李德裕。镇浙西。延居京口。咨扣心法。雅契夙心。及李公去郡。反锡西霞。终于寺。
人物简介
神僧传·卷第八
释清公。居巴山之隈。不知何许人。常默其词。忽复一言未尝不中。西川节帅段文昌父锷为支江宰。后任江陵糺。文昌少好属文。长自渚宫困于尘土。客游成都谒韦。南康皋。皋与奏释褐。道不甚行。每以事业自负。与游皆高明之士。遂去南康之府。金吾将军裴邠之镇梁川。辟为从事。转假廷评裴公府罢公自府游闻清公之异。径诣清公求宿。愿知前去之事。自夕达旦曾无一词。忽问曰。中间极盛旌旆而至者谁。公曰。岂非高崇文乎。对曰非也。更言之。公曰。代崇文者。武黄门也。清曰。十九郎不日即为此人。更盛更盛。公寻徵之。便曰。害风妄语阿师不知。因大笑而已。由是颇亦自负。户部员外韦处厚出任开州刺史。叚公时任都官员外判盐铁案公送出都门。处厚素深于释氏。洎到鹄鸣先访之。清喜而迎处厚。处厚因问还期。曰一年半岁一年半岁。又问。终止何官。对曰。宰相须江边得。又问。终止何处。僧遂不答。又问。叚十九郎何如。答曰。已说矣。近也近也。及处厚之归朝正三岁重言一年半岁之验。长庆初叚公自相位节制西川。果符清公之言。处厚唯不喻江边得宰相。广求智者解焉。或有旁徵义者。谓处厚必除浙西夏口。从是而入拜。及文宗皇帝践祚。自江邸首命处厚为相。至是方验。与邹平公同发使修清公塔。因刻石纪其事焉。又赵宗儒节制兴元日问其移动。遂命纸作两句诗云。梨花初发杏花初。甸邑南来庆有馀。宗儒遽考之。清公但云。害风阿师取次语。明年二月除检校。右仆射郑馀庆代其位。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字南卿,东洛(今河南洛阳)人。客润州3年,曾隐嵩阳少室山,后居庐岳为僧,法名清塞。文宗大和末,姚合任杭州刺史,爱其诗,命还俗。晚年曾出仕,诗有“一官成白首”(《秋宿洞庭》)句,然仕履未详。生平略见《唐摭言》卷一〇。周贺工诗,多近体,与贾岛、无可齐名,王定保称其“诗格清雅”(《唐摭言》),张为列之于“清奇雅正主”之入室。与姚合、贾岛、方干、朱庆馀友善,多所唱酬。《新唐书·艺文志四》著录《周贺诗》1卷。《全唐诗》存诗1卷,凡93首,《全唐诗续拾》补诗4句。唐诗汇评
周贺,生年年不详,字南卿,东洛(今四川广元西北)人。初为僧,法名清塞,居庐山,后客居润州。大和末,谒杭州刺史姚合,合爱赏其诗,延待甚异。遂命还俗。后曾为官,然仕历不详。有《周贺诗》(一作《清塞集》)一卷。《全唐诗》编诗一卷。
作品评论
诗人主客图
清奇雅正主:李益……入室十人:刘畋、僧清塞(按即周贺)、卢林、于鹄、杨洵美、张籍、杨巨源、杨敬之、僧无可、姚合。唐摭言
周贺,少从浮图,法名清塞,遇姚合而反初,诗格清雅,与贾长江、无可上人齐名。唐才子传
清塞字南卿……,俗性周,名贺,工为近体诗,格调清雅,与贾岛、无可齐名。《唐诗品》
贺少为僧,号清塞。姚合爱其诗,加以冠帻。今选中有清塞,即贺也。贺诗沉郁有格力,写象痛切,意旨融变,多可采录。如“帝业空城在,民田坏冢多。”又“樯烟离浦色,芦雨入船声”,又“孤鸟背林色,远帆开浦烟”,义“石水生茶味,松风减扇声”,又“折花林影动,移石洞云回”,皆苻深致,读之洒洒。唐诗归
钟云:贺诗清奥,有异气,有孤响。《诗源辨体》
周贺与贾岛同时,其丘言律多学岛。《载酒园诗话又编》
周贺诗颇多清刻之句,然终嫌朱脱僧气。石洲诗话
周贺五律,颇有意味,在中末、晚初诸人五律之上,尚可颉顽温岐。《中晚唐诗主客图》
南乡无古体,七言亦不多。五律六十馀篇,皆学贾长江,工力悉敌。周、贾同时,其出身由浮屠并同无本,或亦犹水部之与司马也。捡选诸贤,定为入室。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河南河阳人,字北渚,又字爽。韩愈从孙,韩老成子。宪宗元和十四年,愈谏迎佛骨,贬潮州刺史,途中作有《宿曾江口示侄孙湘诗二首》。后湘于穆宗长庆三年擢进士第。为宣歙观察使从事,官至大理丞。小说家附会为韩湘子,遂为世所传“八仙”之一。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95—? 字北渚,又字清夫,排行二十一,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韩老成子,韩愈侄孙。10岁时父卒。宪宗元和十四年(819),韩愈贬潮州刺史,相随南行,韩愈有诗相赠。穆宗长庆三年(823)登进士第。官至大理丞。《酉阳杂俎》前集卷一九云韩愈有族侄自江淮来,有异术,能于冬日催开牡丹花,每花有诗一联。至北宋时,始附会为韩湘事。后世以其为八仙之一,称韩湘子。事迹散见《韩昌黎集》卷一〇、卷二三、《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三上》、《唐才子传》卷六、《登科记考》卷一九。《全唐诗》存诗2首,出《青琐高议》前集卷九,疑为宋人依托。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道士。幼入茅山,师黄洞元。文宗大和六年,为山门威仪。七年,奏请禁茅山采捕,奉敕立碑于紫阳观。李德裕尊师之,有诗相赠。武宗会昌元年,召修生神斋,建九层宝塔行道,赐号明玄先生。为茅山宗十六代宗师。全唐文·卷九百二十八
智清。太和寺茅山三观威仪道士。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人。武宗会昌三年,拜银州刺史,寻加左龙武大将,分领沙陀、吐浑、党项之众赴振武,征讨回纥之叛。五年,为灵武节度使。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87 【介绍】: 唐僧。泉州人,俗姓柯。初游长安,后居鄂州岩头院。僖宗光启间天下纷乱,全豁为地方武装所剽掠,责其供馈,不能,遂杀之。后僖宗赐谥清严。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27—886或887 俗姓柯,泉州南安(今福建南安)人。出家于泉州灵泉寺。于长安西明寺受戒后,居保寿寺习《涅槃经》。南归住余杭大慈山,后至武陵,嗣德山宣鉴。于鄂州唐年山(一作唐宁山)创岩头院而居,世称岩头和尚。后遇盗而被害。谥清严大师。《祖堂集》卷七、《宋高僧传》卷二三、《景德传灯录》卷一六有传。《祖堂集》存诗偈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七 传宗科(五)
出泉州柯氏。少挺特。器度宏伟。依清源谊公薙落。趋长安西明寺照公。受具戒。即往保寿寺习经律。顷之偕雪峰存公。钦山邃公。北造临济。属临济归寂。乃谒仰山。才入门。提起坐具云。和尚。山欲举起拂子。豁云不妨好手。继参德山。提坐具上法堂。徘徊瞻顾。德山云作么。豁咄之。山云。老僧过在什么处。豁云。两重公案。遂下参堂。山云。者个阿师。稍似个行脚人。至来日上方丈问讯。山云。阇梨是昨日新到么。豁云是。山云。什么处学得者虚头来。豁云。某甲终不自谩。山云。他后不得孤负老僧。一日豁入方丈。侧身立问云。是凡是圣。山喝。豁礼拜。后有人举似洞山。山云。若不是豁上座。大难承当。豁闻之乃曰。洞山老人不识好恶。错下名言。我当时一手揖一手捺。 雪峰作饭头。一日饭迟。德山拓钵至法堂。峰因晒炊巾。见之云。者老汉。钟未鸣。鼓未响。拓钵向什么处去。德山便归方丈。峰举似豁。豁云。大小德山不会末后句。山闻即呼至问云。汝不肯老僧那。豁密启其意。山至来日上堂。豁于僧堂前。抚掌大笑云。且喜老汉会末后句。直是天下人无柰他何。虽然如此。也只得三年。 豁与雪峰钦山聚话次。雪峰忽指一碗水。钦山云。水清月现。雪峰云。水清月不现。豁踢翻水碗而去。 豁与雪峰同辞德山。山问甚么处去。豁云。暂辞和尚下山去。山云。子他后作么生。豁云。不敢孤负和尚。山云。子凭何见。有此说。豁云。智过于师。方堪传授。智与师齐。减师半德。山云。如是如是当善护持。豁反庵于洞庭之卧龙山。僧问。无师之人还有出身处也无。豁云。声前古毳烂。云堂堂来时如何。豁云刺破眼。问如何是祖师意。豁云。移取庐山来向汝道。 上堂。谓诸徒云。吾尝寻究涅槃经。三两段文。似衲僧说话时。有僧礼拜请举。豁云。第一段义道。吾教意如伊字三点。东方一点。点开诸菩萨眼。西方一点。点断诸菩萨命根。上方一点。点著诸菩萨顶。第二段义道。吾教意如摩醯首罗。擘开面门。竖亚一只眼。第三段义道。吾教意。如涂毒鼓。击一声。远近闻者皆丧。时小严上座出问云。如何是涂毒鼓。豁以两手按膝。举身横亚云。韩信临朝底。 光启初。徙唐年山。凿岩置院。号岩头。值天下大乱。豁每语人曰。我死要当大叫一声。三年四月八日。贼群聚院中。索供馈。知事辈皆遁匿。独豁坐堂上。贼挥突。不为动。乃剚刃其腹。豁果大叫。声闻数十里。竟卒。阇维获舍利以葬。僖庙赐谥清严。塔号出尘。南岳释玄泰撰碑颂德。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三 遗身篇第七
释全豁。俗姓柯氏。泉州人也。少而挺秀。器度宏远而疏略。礼清源谊公为师。往长安造西明寺照公。与受满足法。即于左街保寿寺。听寻经律决择纲宗。垂成讲导。振锡南指。诣武陵德山。药病相应更无疑滞。后居所邻洞庭。地曰卧龙。乃筑室而投憩焉。徒侣影随。又居唐年山。山有石岩巉崒。立院号岩头欤。凡所施用皆削繁总兀然而坐任众围绕。曰汝何不思惟家中有多少事。实于逆顺之境證得超越之相者。豁值光启已来中原多事诸侯角立狂贼来剽掠。众皆回避。豁惟晏如。贼责弗供馈。忿怒俾挥刃之。曾无惧色。当光启丁未岁夏四月八日。门人权葬。葬后收焚之。获舍利七七粒。僖宗赐谥曰清严。塔号出尘。葬事檀越田咏兄弟率财营构。南岳释玄泰撰碑颂德。提唱斗峻。时号岩头法道。难其领会焉。 系曰。休豁二师何临难无苟免乎。通曰。凡夫之难是菩萨之易。经生累舍。此乌悕哉。昔安世高累累偿债。去若拂尘业累才轻。苦依身尽换坚固之体耳。神仙或从刃殒者。谓之剑解。况其正修證果之人。观待道理不以不令终为耻也。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俗姓屈,字明中,台州临海(今浙江临海)人。幼投天台国清寺出家,18岁受戒,后即住寺。学通三教,尤长于天台三观之说。宣宗大中初曾入长安。大中七年(853)作诗送日僧圆珍归国。后声闻日隆,远近求谒,为避喧嚣而逃往翠屏山独栖。昭宗时赐紫衣,后无疾而终。《宋高僧传》卷二〇有传。《全唐诗逸》录诗2句,出《智證大师传》。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八 證悟科(二)
字明中。临海屈氏子。生则手足有网缦相。逮成童。颇神俊。志笃出家。父母莫之沮。乃事国清寺元璋律师以究研经律。年十八获登具戒。天台三观之旨。儒林百氏之书。诗章字画。槩臻其妙。邦伯輶轩每向风造谒焉。檀币即回入常住。其徒请畜以备不虞。曰吾恨未能舍头目髓脑耳。大中初。教法再兴。观朝京师谒集贤学士柳公权书寺额。得大钟藏经以归。七年江南荐饥。殍踣相望。僧众悉就食他往。观独禅坐静室中。谓其徒曰。汝如不死。候秋熟时。当击磬起我。其徒不敢违。至秋击磬。定果起。尝赴乡里斋。夜雨涨溪。波湍迅涌。难度而远约二十里所。主人以为观必不至。而顷刻在坐。略无沾濡泥淖状。非得神足。恶能尔。声誉四播。瞻礼日益至。避喧于翠屏山之兰若焉。久之众请为州僧正。复阳狂以逃。太守杜雄以其行。闻于朝。诏赐紫伽梨。观网滋不乐。后以无疾终。宋高僧传·卷第二十 感通篇第六之三
释清观。字明中。临海人也。姓屈氏。初诞弥手足指间有幕蹼属相著焉。佛经所谓网漫相也。迨为童孺神俊挺然。乃有出尘之志。遂诣国清寺投元璋律师执侍瓶钵。非父母不沮之。若迦楼罗鸟啄几万重围矣。年十八纳形俱法。良由善根深植悟解天然。台岭教文洞明三观。兼得深定神异通感皆莫我知少览百家弥通三教。仍善属文长于诗笔。凡其邦伯輶轩皆响风造谒。观则持重若严君焉。见则畏伏。秖就几杖以待贵士。或施财宝皆回入常住。罄无私畜。或曰。贵人所施皆充别施。何不己用耶。对曰。恨未能舍头目。况世财乎。大中初天下寺刹中兴。观入京请大钟归寺鸣击。并重悬敕额。则集贤院学士柳公权书题也。柳复有诗序送其东归。复请藏经归寺。大中癸酉江表荐饥殍踣相望。观遂并粮食施之。又山僧物外度荒。自入室禅定。谓弟子曰。汝如不死至禾黍熟时。当以磬引我出。果如其言。明岁方从定起矣。一旦溪南人命观斋食。可去寺二十里馀。其夜溪涧泛溢无人可渡。谓观不来。顷刻而至且无淹湿。作用可知也。人皆异之。远近瞻礼日别盈满。喧扰可厌。乃逃往翠屏山兰若独栖。续天台山众列请为僧正。乃佯狂隐晦。州牧杜雄遂奏昭宗宣赐紫衣。观闻之若愁思不乐。后无疾而终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