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清强
清廉强干。明史·朱纨传:“﹝ 朱紈 ﹞清强峭直,勇於任事。”续资治通鉴·宋理宗宝祐五年:“可行下各路清强监司,严督守臣宣制安抚。”
分類:清廉强干
《漢語大詞典》:清直
(1).河水清澈顺流貌。语出《诗·魏风·伐檀》:“河水清且直猗。” 南朝 梁 沈约 《郊居赋》:“傍逸陌之修平,面 淮 流之清直。”
(2).清廉正直。晋书·应詹传:“清直之风既浇,糟粃之俗犹在。” 唐 白居易 《故巩县令白府君事状》:“自 鹿邑 至 巩县 ,皆以清直静理闻於一时。” 明 沈德符 野获编·吏部一·用违其才:“ 沈思孝 清直名臣,使其建牙内地,将见一路风清。”
《漢語大詞典》:清勤
清廉勤恳。南史·崔祖思传:“后为 青 冀 二州刺史,在政清勤。”北史·郭祚传:“ 祚 清勤在公,夙夜匪懈,帝甚赏之。” 宋 欧阳修 《条列文武官材能札子》:“屯田员外郎 麟州 通判 孙预 ,清勤。”警世通言·老门生三世报恩:“我六十一岁登第……一向清勤自矢,不负朝廷。”
分類:清廉勤恳
《漢語大詞典》:囊衣
汉 王吉 (字 子阳 )为官清廉,离任无馀财,所载仅一囊衣而已。见汉书·王吉传。后以“囊衣”为居官不蓄财的典实。 五代 李瀚 《蒙求》:“ 王阳 囊衣, 马援 薏苡。” 宋 王安石 《示江公佐外厨遗火》诗:“ 王阳 幸有囊衣在,报赏焦头亦未贫。” 宋 陆游 《离嘉州宿平羌》诗:“初挈囊衣宿水村,萧然一扫旧巢痕。”
《漢語大詞典》:廉慎
清廉谨慎。北齐书·冯翊王润传:“及长,廉慎方雅,习于吏职,至摘发隐伪,姦吏无所慝其情。” 唐 张鷟 朝野佥载卷三:“ 滕王 婴 蒋王 暉 皆不能廉慎。”明史·忠义传三·文昌时:“又 文昌时 , 全州 举人。知 临淄 县,以廉慎得民。”
《漢語大詞典》:廉公
清廉公正。《后汉书·马援传》:“ 龙伯高 敦厚周慎,口无择言,谦约节俭,廉公有威,吾爱之重之。”明史·循吏传·史诚祖:“持身励志,一於廉公。”
《漢語大詞典》:清公
清廉公正。三国志·魏志·毛玠传:“少为县吏,以清公称。” 晋 葛洪 抱朴子·名实:“清公者,姦慝之所讎也。”南史·王亮传:“累迁 晋陵 太守,在职清公,有美政。”
《漢語大詞典》:廉俭(廉儉)
(1).清廉节俭。汉书·朱博传:“ 博 为人廉俭,不好酒色游宴。”宋书·刘怀默传:“在任廉俭,不营财货,所餘公禄,悉以还官。” 宋 叶适 《中大夫赵公墓志铭》:“廉俭终身,不用公库物。” 清 陈康祺 《壬癸藏札记》卷十一:“ 乾隆 至今,不少敢言之諫官,求如通政之廉俭为体,刚正为用,亦本朝有数直臣也。”
(2).指节省。 唐 孟云卿 《田园观雨兼晴后作》诗:“秋成不廉俭,岁餘多馁飢。”
《漢語大詞典》:清郎
北齐 尚书郎 袁聿脩 ,因其清廉,故称。北史·袁聿脩传:“初, 聿脩 为尚书郎十年,未曾受升酒之遗。尚书 邢邵 与 聿脩 旧款,每省中语戏,常呼 聿脩 为清郎。”后用以指清廉的郎中。 唐 李商隐 《为荥阳公桂州举人自代状》:“从外府而允称贤佐,立中臺而克号清郎。”
《漢語大詞典》:廉贪(廉貪)
清廉与贪婪。庄子·盗跖:“廉贪之实,非以迫外也,反监之度。” 成玄英 疏:“夫廉贪实性,非过迫於外物也,而反照於内心,各禀度量不同也。” 宋 苏轼 《侯利建等五人除漕刑》:“谨视其廉贪仁暴,勤惰明闇,以詔赏罚。”
分類:清廉贪婪
《漢語大詞典》:清惠
清廉仁惠。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渠:“文字剥缺,不可悉识,其略曰:‘惟兹 陈国 ,故曰 淮阳郡 ’云云。清惠著闻,为百姓畏爱。”旧唐书·文苑传下·刘蕡:“居上无清惠之政,而有饕餮之害。” 清 周亮工 《书影》卷一:“﹝ 顾东桥 ﹞遂遭谗诬,逮至京师,以公官清惠,狱久不成。”
分類:清廉仁惠
《漢語大詞典》:玉瓮(玉甕)
亦作“ 玉罋 ”。 玉制的瓮,传说不汲而满,为帝王清廉的瑞征。宋书·符瑞志下:“玉罋者,不汲而满,王者清廉则出。”太平御览卷八○五引《瑞应图》曰:“玉瓮者,圣人之应也。不汲自盈,王者饮食有节则出。” 五代 齐己 《祈真坛》诗:“玉瓮瑶坛二三级,学仙弟子参差入。”
《漢語大詞典》:夷蹠
伯夷 与 盗跖 的并称。古谓前者清廉,后者贪暴,常以喻善恶迥异之人。 南朝 陈 沈炯 《独酌谣》:“ 彭 殤 无异葬, 夷 跖 可同朝。” 明 谢肇淛 《五杂俎·事部一》:“歷官半世,而尺寸未闻;立身累朝,而 夷 跖 不定:是用世之具与官人之术两失之也!”
《漢語大詞典》:霜镜(霜鏡)
明镜。喻明察清廉的官吏。 唐 王勃 《益州夫子庙碑》:“冰壶精鉴,遥清 玉垒 之郊;霜镜悬明,下映 金城 之域。”
《漢語大詞典》:廉善
清廉而政绩优异。《周礼·天官·小宰》:“以听官府之六计,弊羣吏之治:一曰廉善,二曰廉能,三曰廉敬,四曰廉正,五曰廉法,六曰廉辨。” 郑玄 注:“听,平治也,平治官府之计有六事。弊,断也。既断以六事,又以廉为本。善,善其事有辞誉也。”按,廉善……廉辨之‘廉’均应作‘察’字解,义为考察、查访。见 清 黄生 《义府·廉》。然旧训沿用已久,不可废。 唐 元稹 《邵常政内侍省内谒者监》:“或扈从於艰难之际,或服勤著廉善之名。宜序班资,用优阶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