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大詞典》:东瓯(東甌)
(1).古族名。越族的一支。相传为 越王 勾践 的后裔。分布在今 浙江省 南部 瓯江 、 灵江 流域。其首领 摇 助 汉 灭 项羽 ,受封为 东海王 ,因都 东瓯 (今 浙江省 温州市 ),俗称 东瓯王 。参阅《史记·东越列传》。
(2). 温州 及 浙江省 南部沿海地区的别称。 东晋 时于此置 永嘉郡 , 隋 废, 唐 时曾复置。 晋 葛洪 《抱朴子·钧世》:“ 东甌 之木, 长洲 之林,梓豫虽多,而未可谓之为大厦之壮观,华屋之弘丽也。” 唐 杨炯 《唐恒州刺史建昌公王公神道碑》:“境接 东甌 ,地邻 南越 。” 唐 顾况 《永嘉》诗:“ 东甌 传旧俗,风日江边好。”
(3).古星座名。《宋史·天文志四》:“东甌五星在翼南,蛮夷星也。”甌,亦作“ 区 ”。参阅《晋书·天文志上》。
(2). 温州 及 浙江省 南部沿海地区的别称。 东晋 时于此置 永嘉郡 , 隋 废, 唐 时曾复置。 晋 葛洪 《抱朴子·钧世》:“ 东甌 之木, 长洲 之林,梓豫虽多,而未可谓之为大厦之壮观,华屋之弘丽也。” 唐 杨炯 《唐恒州刺史建昌公王公神道碑》:“境接 东甌 ,地邻 南越 。” 唐 顾况 《永嘉》诗:“ 东甌 传旧俗,风日江边好。”
(3).古星座名。《宋史·天文志四》:“东甌五星在翼南,蛮夷星也。”甌,亦作“ 区 ”。参阅《晋书·天文志上》。
《漢語大詞典》:灵峰(靈峯)
(1).神仙或修道者居处的山峰。 唐 孟郊 《寻裴处士》诗:“寒草不藏径,灵峯知有人。”《云笈七籤》卷一○四:“﹝真人﹞遂隐遁 华山 ,盘桓灵峯,逍遥幽岫,静念神仙。” 明 屠隆 《昙花记·仙伯降凡》:“灵峯高嵯峨,贝闕中天起。”
(2).指神话中的仙山。 明 高启 《海石为张记室赋》诗:“ 媧皇 去后几桑田,鰲背灵峯一拳小。”
(3).山名。在 广东省 治西北。 宋 苏轼 《题灵峰寺壁》诗:“ 灵峯山 上 宝陀寺 ,白髮 东坡 又到来。” 王文诰 辑注引 查慎行 曰:“《广州志》:‘ 灵峰山 ,一名 灵洲山 ,在城西六十五里, 鬱水 出其下。《唐志》谓 南海 名山 灵洲 ,名川 鬱水 ,以此。其上有 宝陀院 、 妙高臺 ,以院中有 宝陀佛 ,故名焉。’”
(4).山名。在 浙江省 乐清县 雁荡山 。山下有 灵峰寺 。 宋 王十朋 《度雁山》诗:“ 灵峯 观石室,杖屨穿巑岏。”
(5).山名。在 浙江省 杭州市 西湖 边。 郭沫若 《瓶》诗之十六:“请把我运到你 西湖 边上,或者是葬在 灵峰 ,或者是 放鹤亭 旁。”
(6).山名。在 福建省 崇安县 武夷 九曲尽处。 宋 朱熹 《过武夷作》诗:“弄舟缘碧涧,栖集 灵峯 阿。”
(2).指神话中的仙山。 明 高启 《海石为张记室赋》诗:“ 媧皇 去后几桑田,鰲背灵峯一拳小。”
(3).山名。在 广东省 治西北。 宋 苏轼 《题灵峰寺壁》诗:“ 灵峯山 上 宝陀寺 ,白髮 东坡 又到来。” 王文诰 辑注引 查慎行 曰:“《广州志》:‘ 灵峰山 ,一名 灵洲山 ,在城西六十五里, 鬱水 出其下。《唐志》谓 南海 名山 灵洲 ,名川 鬱水 ,以此。其上有 宝陀院 、 妙高臺 ,以院中有 宝陀佛 ,故名焉。’”
(4).山名。在 浙江省 乐清县 雁荡山 。山下有 灵峰寺 。 宋 王十朋 《度雁山》诗:“ 灵峯 观石室,杖屨穿巑岏。”
(5).山名。在 浙江省 杭州市 西湖 边。 郭沫若 《瓶》诗之十六:“请把我运到你 西湖 边上,或者是葬在 灵峰 ,或者是 放鹤亭 旁。”
(6).山名。在 福建省 崇安县 武夷 九曲尽处。 宋 朱熹 《过武夷作》诗:“弄舟缘碧涧,栖集 灵峯 阿。”
《漢語大詞典》:缙云(縉雲)
(1).古官名。远古传说 黄帝 时夏官为缙云,并以为族氏。 唐 代以缙云为兵部之别称。《左传·文公十八年》:“ 縉云氏 有不才子。” 杜预 注:“縉云, 黄帝 时官名。”《汉书·百官公卿表上》“ 黄帝 云师云名” 颜师古 注引 汉 应劭 曰:“春官为青云,夏官为縉云,秋官为白云,冬官为黑云,中官为黄云。” 唐 张说 《中书令逍遥公墓志铭》:“以某忝縉云之旧僚……见託铭誌。” 唐 张说 《岳州宴别潭州王熊》诗之二:“縉云连省阁,沟水遽西东。”
(2).山名。在 浙江省 缙云县 境。又名 仙都山 。传为 黄帝 时 缙云氏 封地。
(3).县名。 唐 置。自 括苍 及 永康 两县析出。 明 清 皆属 浙江省 处州府 。今仍名 缙云 ,县治在 五云镇 。
(2).山名。在 浙江省 缙云县 境。又名 仙都山 。传为 黄帝 时 缙云氏 封地。
(3).县名。 唐 置。自 括苍 及 永康 两县析出。 明 清 皆属 浙江省 处州府 。今仍名 缙云 ,县治在 五云镇 。
《漢語大詞典》:雪窦(雪竇)
(1).山名。山在 浙江省 奉化市 西,为 四明山 别峰,有 雪窦寺 、 妙高台 、 飞雪亭 、 千丈岩瀑 、 三隐潭瀑 等名胜。《景德传灯录·明州雪窦山常通禅师》:“ 明州 雪竇山 常通禪师 , 邢州 人也,姓 李 氏,入 鹊山 出家…… 大顺 二年,郡守请居 雪竇 ,鬱然盛化。” 元 成廷圭 《送澄上人游浙东》诗之一:“晓饭 天童 笋,春泉 雪竇 茶。”
(2).寺名。在 雪窦山 。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三:“ 雪竇 在 四明 ,与 天童 、 育王 俱号名刹。”
(3). 唐 宋 时的一些高僧名号,因挂单 雪窦寺 而得名。 宋 苏轼 《再和并答杨次公》:“高怀却有 云门 兴,好句争传 雪竇 风。” 王十朋 集注:“ 次公 曰:‘ 雪竇禪师 有集行於世。’ 尧卿 曰:‘师讳 重显 ,字 隐之 , 遂州 李氏 子。后出家,受供,学经论业於乡里。晚参 随州 智门祚 和尚,遍游丛林,迁 四明 之 雪竇 。由是云门之道,復振於 江 浙 。’”
(2).寺名。在 雪窦山 。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三:“ 雪竇 在 四明 ,与 天童 、 育王 俱号名刹。”
(3). 唐 宋 时的一些高僧名号,因挂单 雪窦寺 而得名。 宋 苏轼 《再和并答杨次公》:“高怀却有 云门 兴,好句争传 雪竇 风。” 王十朋 集注:“ 次公 曰:‘ 雪竇禪师 有集行於世。’ 尧卿 曰:‘师讳 重显 ,字 隐之 , 遂州 李氏 子。后出家,受供,学经论业於乡里。晚参 随州 智门祚 和尚,遍游丛林,迁 四明 之 雪竇 。由是云门之道,復振於 江 浙 。’”
《漢語大詞典》:梅山
(1).山名。在今 浙江省 绍兴县 境。传说为 汉 梅福 隐处之一。 宋 陆游 《梅子真泉铭》:“距 会稽城 东北七里有山,曰 梅山 。山之麓有泉,曰 子真泉 。” 子真 , 梅福 之字。 宋 陆游 《朝中措》词:“明月 梅山 笛夜,和风 禹庙 鶯天。”
(2).山名。在今 浙江省 奉化县 境。相传为 梅福 赏游处。《清一统志·浙江·宁波府》:“ 梅山 :在 奉化县 南三十里,旧志谓 梅福 尝游此。兀立众山中,峯峦奇秀,北环大溪,下有龙湫。”
(3).山名。在今 安徽省 含山县 境。山上多梅,传为 曹操 行军望梅止渴处。 清 顾祖禹 《读史方舆纪要·江南十一·和州》:“ 梅山 :县( 含山县 )东南五里,山多梅树,俗传 曹操 行军,指梅林以止军士渴处也。 唐 天寳 中,改曰 栖隐山 。”
(4).山名。在今 安徽省 舒城县 境。传说为 梅福 隐处之一。《清一统志·安徽·庐州府》:“ 梅山 ……在 舒城县 西五十里,上有 梅仙洞 , 汉 南昌 尉 梅福 弃官后隐此,亦名 梅福山 。”
(5).山名。在今 安徽省 东至县 境。《清一统志·安徽·池州府》:“ 梅山 ,在 建德县 西南十里。 宋 时僧 志南 居之, 朱子 访至山中,与之倡和,为书‘普门’二字刻於石壁。”
(6).山名。在 湖南省 新化县 、 安化县 间。在 新化 者称 上梅山 ,在 安化 者称 下梅山 。《宋史·神宗纪二》:“﹝ 熙寧 五年十一月﹞ 章惇 开 梅山 ,置 安化县 。”
(7).山名。在 安徽省 金寨县 。1956年在这里建成 梅山水库 。
(8).特指 扬州 梅花岭 。上有 明 史可法 衣冠冢。 清 秋瑾 《宝刀歌》:“痛哭 梅山 可奈何?帝城荆棘埋铜驼。”
(2).山名。在今 浙江省 奉化县 境。相传为 梅福 赏游处。《清一统志·浙江·宁波府》:“ 梅山 :在 奉化县 南三十里,旧志谓 梅福 尝游此。兀立众山中,峯峦奇秀,北环大溪,下有龙湫。”
(3).山名。在今 安徽省 含山县 境。山上多梅,传为 曹操 行军望梅止渴处。 清 顾祖禹 《读史方舆纪要·江南十一·和州》:“ 梅山 :县( 含山县 )东南五里,山多梅树,俗传 曹操 行军,指梅林以止军士渴处也。 唐 天寳 中,改曰 栖隐山 。”
(4).山名。在今 安徽省 舒城县 境。传说为 梅福 隐处之一。《清一统志·安徽·庐州府》:“ 梅山 ……在 舒城县 西五十里,上有 梅仙洞 , 汉 南昌 尉 梅福 弃官后隐此,亦名 梅福山 。”
(5).山名。在今 安徽省 东至县 境。《清一统志·安徽·池州府》:“ 梅山 ,在 建德县 西南十里。 宋 时僧 志南 居之, 朱子 访至山中,与之倡和,为书‘普门’二字刻於石壁。”
(6).山名。在 湖南省 新化县 、 安化县 间。在 新化 者称 上梅山 ,在 安化 者称 下梅山 。《宋史·神宗纪二》:“﹝ 熙寧 五年十一月﹞ 章惇 开 梅山 ,置 安化县 。”
(7).山名。在 安徽省 金寨县 。1956年在这里建成 梅山水库 。
(8).特指 扬州 梅花岭 。上有 明 史可法 衣冠冢。 清 秋瑾 《宝刀歌》:“痛哭 梅山 可奈何?帝城荆棘埋铜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