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仁寿镜(仁壽鏡)
晋 都 洛阳 仁寿殿 之镜。 晋 陆机 《与弟云书》:“ 仁寿殿 前,有大方铜镜,高五尺餘,广三尺二寸。” 唐 温庭筠 《上翰林萧舍人诗》:“万象晚归 仁寿 镜,百花春隔 景阳 鐘。”
分類:洛阳仁寿
《漢語大詞典》:五京
(1).指 唐 代的中京 长安 、东京 洛阳 、西京 凤翔 、南京 成都 、北京 太原 。旧唐书·地理志一:“﹝ 至德 二年﹞十二月,置 凤翔府 ,号为西京,与 成都 、 京兆 、 河南 、 太原 为五京。”
(2).指 唐 时 渤海 的上京 龙泉府 、中京 显德府 、东京 龙原府 、南京 南海府 、西京 鸭渌府 。新唐书·渤海传:“地有五京,十五府。”
(3).指 辽 的上京 临潢府 、东京 辽阳府 、中京 大定府 、南京 析津府 、西京 大同府 。辽史·地理志一:“ 太宗 以 皇都 为上京,升 幽州 为南京,改 南京 为东京, 圣宗 城中京, 兴宗 升 云州 为西京,於是五京备焉。”
(4).指 金 的上京 会宁府 、东京 辽阳府 、北京 大定府 、西京 大同府 、南京 开封府 。金史·地理志上:“﹝ 金 ﹞袭 辽 制,建五京,置十四总管府。”
《漢語大詞典》:悬棒(懸棒)
曹操 除 洛阳 北部尉,造五色棒,悬门之左右,有犯禁者,不避豪强,皆棒杀之。见三国志·魏志·武帝纪。后以“悬棒”指严正执法。 唐 韦应物 《示从子河南尉班》诗:“立政思悬棒,谋身类触藩。”
《漢語大詞典》:黑衣郎
(1).据 唐 张读 宣室志卷八载: 洛阳 崇让里 李氏 宅有怪异,无人居。 开元 中,有 王长史 购之以为家。一夕,闻哀啸声,见有黑衣人立几上,长史弟射之,嗥叫跳屋而逸。后长史召工修房,于重舍内得一死猿,有矢贯胁,乃悟黑衣人即所见之猿。后因以“黑衣郎”作猿的别称。 宋 苏轼 《食荔支》诗之一:“分甘遍铃下,也到黑衣郎。”
《國語辭典》:九老会(九老會)  拼音:jiǔ lǎo huì
宋朝李昉年老罢相,居京师,慕白居易与八位老人一同宴游之举,与张好问、李运、宋琪、武允成、赞宁、魏丕、杨徽之、朱昂宴集,称为「九老会」。见宋。洪迈《容斋四笔。卷一二。至道九老》。
《漢語大詞典》:九老图(九老圖)
唐 白居易 与 胡杲 、 吉皎 、 刘真 、 郑据 、 卢贞 、 张浑 年老退居 洛阳 ,曾作尚齿之会,并各赋诗记其事。时为 会昌 五年二月二十四日。其年夏, 李元爽 及僧 如满 亦告老归 洛 ,因作九老尚齿之会,并书姓名、年齿,绘其形貌,题为九老图。后传世姓名不一。见 唐 白居易 《九老图诗序》唐诗纪事卷四九。后因以“九老图”为告老还乡者聚会之典。 元 刘从益 《送仪提点西归》诗:“自断平生不问天,拂衣归去任吾年。五侯鯖饱无多味,九老图成又一传。”
分類:白居易
《漢語大詞典》:洛派
宋 儒 程颢 程颐 兄弟是 洛阳 人,后人便称其学派为洛派。 范文澜 《唐代佛教·禅宗》:“ 宋 儒洛派大师 程颢 有一次游 定林寺 ,偶进僧堂,见到周旋步伐,威仪济济,伐鼓考钟,内外静肃,一坐一起,并合清规,叹为三代礼乐尽在此中。”
《国语辞典》:种师中(种师中)  拼音:chóng shī zhōng
人名。(西元?~1126)字端儒,宋洛阳人。种师道之弟。历官河北制置使,用兵以老成持重著,金人内侵,师中建谋,朝廷不能用,师中力斗以殉。谥庄悯。
《国语辞典》:偃师县(偃师县)  拼音:yǎn shī xiàn
县名。位于河南省洛阳县东,黄河之南。伊洛两水交会于县境西南,陇海铁路经此。
《国语辞典》:吕蒙正(吕蒙正)  拼音:lǚ méng zhèng
1.人名。(西元946~1011)字圣功,宋河南(今洛阳县境)人。为人宽正,遇事敢言。太宗时累擢中书侍郎兼户部尚书平章事。卒谥文穆。
2.戏曲剧目。写吕蒙正与刘月娥的爱情故事。
《漢語大詞典》:洛阳苑(洛陽苑)
指 隋 唐 时 洛阳 之内苑。因在宫城之西,故称 西苑 。又名 芳华苑 、 禁苑 。周围一百二十六里,西至 孝水 ,北背 邙阜 ,南拒 非山 。中有 翠微宫 、 积翠池 等。 唐 韦述 《晚渡伊水》诗:“回瞻 洛阳苑 ,遽有长山隔。” 唐 储光羲 《洛阳东门送别》诗:“花明 洛阳苑 ,水緑小平津。”亦省作“ 洛苑 ”。 唐 李贺 《洛姝真珠》:“ 真珠 小娘下清廓, 洛苑 香风飞绰绰。”参阅 清 顾祖禹 《读史方与纪要·河南三·禁苑》、 清 徐松 唐两京城坊考·东京·神都苑
《漢語大詞典》:永丰柳(永豐柳)
唐 时 洛阳 永丰坊 西南角园中,有垂柳一株,柔条极茂, 白居易 因赋《杨柳枝词》云:“一树春风千万枝,嫩如金色软如丝。 永丰 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后传入乐府,遍流京师。 唐宣宗 闻之,下诏取其两枝植于禁苑中。后因以“永丰柳”泛指园柳。 宋 张先 《千秋岁》词:“ 永丰 柳,无人尽日飞花雪。”亦省作“ 永丰 ”。 陈世宜 《秋柳和渔洋》诗之三:“闻道空园在南角, 永丰 移植愿多违。”
《國語辭典》:广莫门(廣莫門)  拼音:guǎng mò mén
洛阳的一个城门。汉朝时,洛阳城北面有二门,东方为谷门,西方为夏门。魏晋以后称谷门为「广莫门」。《文选。刘琨。扶风歌》:「朝发广莫门,暮宿丹水山。」
《國語辭典》:潘车(潘車)  拼音:pān chē
晋代潘岳乘坐的车子。清。孔尚任《桃花扇》第二出:「红绡里下樱桃颗,好待潘车过巷西。」
《漢語大詞典》:铜驼街(銅駝街)
地名。在今 河南省 洛阳市 故 洛阳城 中。以道旁曾有 汉 铸铜驼两枚相对而得名。为古代著名的繁华区域。太平御览卷一五八引 晋 陆机 《洛阳记》:“ 洛阳 有 铜驼街 , 汉 铸铜驼二枚,在宫南四会道相对。俗语曰:‘ 金马门 外集众贤, 铜驼陌 上集少年。’”
《國語辭典》:逃债台(逃債臺)  拼音:táo zhài tái
位于河南省洛阳县境的古台。因周赧王曾避债于此,故称为「逃债台」。《太平御览。卷一七七。居处部五。台》引《帝王世纪》:「周赧王虽居天子之位,为诸侯所侵逼,与家人无异。贳于民,无以归之,乃上台以避之。故周人因名其台曰逃债台。故洛阳南宫簃台是也。」也称为「謻台」。
《漢語大詞典》:逃责(逃責)
逃避罪责。 南朝 梁 任昉 《为齐明帝让宣城郡公第一表》:“四海之议,於何逃责。”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屈支国:“王闻震怒,欲置严刑。弟曰:‘不敢逃责,愿开金函。’” 李心传 建炎以来繫年要录·建炎元年三月“宗维不许”自注引 宋 王若冲 《北狩行录》:“某之罪失,固不可逃责。”
逃避债务。陈书·高祖纪上:“却桉下髻,求哀之路莫从;窃鈇逃责,容身之地无所。” 唐 刘知几 史通·编次:“又自古王室虽微,天命未改,故臺名逃责,尚曰 周王 ;君未繫颈,且云 秦国 。” 章炳麟 《訄书·客帝匡谬》:“及夫陵夷积弱,处逃责之臺,被窃鈇之言,大枋既失,埶儕於家人,寧奉表以臣敌国,而犹岿然自谓尊於玄圣之裔,岂不忸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