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卢家(盧家)
(1).古乐府中相传有 洛阳 女子 莫愁 ,嫁于豪富的 卢 氏夫家。 南朝 梁武帝 《河中之水歌》:“ 卢 家兰室桂为梁,中有鬱金苏合香……人生富贵何所望,恨不早嫁东家 王 。”
(2).泛指富裕之家。 唐 沈佺期 《独不见》诗:“ 卢 家少妇鬱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 唐 刘方平 《新春》诗:“一花开 楚国 ,双燕入 卢 家。”
指善奏乐器的女子。 清 吴伟业 《听女道士卞玉京弹琴歌》:“碧玉班中怕点留,乐营门外卢家泣。”参见“ 卢女 ”。
《漢語大詞典》:卢女(盧女)
(1).亦称“ 卢姬 ”。相传 三国 魏武帝 时宫女,善鼓琴。乐府诗集·杂曲歌辞十三·卢女曲 宋 郭茂倩 题解:“ 卢女 者, 魏武帝 时宫人也,故将军 阴升 之姊。七岁入 汉 宫,善鼓琴。至 明帝 崩后,出嫁为 尹更生 妻。 梁简文帝 《妾薄命》曰:‘ 卢姬 嫁日晚,非復少年时。’盖伤其嫁迟也。”后以“卢女”泛指善奏乐器的女子。 唐 张子容 《除夜乐城逢孟浩然》诗:“妙曲逢 卢女 ,高才得 孟嘉 。” 唐 皇甫冉 《见诸姬学玉台体》诗:“艷唱召 燕 姬,清弦待 卢女 。”
(2).指 郢州 石城 歌女 莫愁 。旧时诗文中误认为即是 洛阳 的 莫愁 (嫁为 卢 家妇),故称。 清 吴伟业 《赠荆州守袁大韫玉》诗:“ 卢女 门前乌桕树, 昭君 村畔木兰舟。”
(3).指 金陵 歌妓 莫愁 。 明 高启 《清明呈馆中诸公》诗:“ 白下 有山皆绕郭,清明无客不思家。 卞侯 墓上迷芳草, 卢女 门前暎落花。”
(4).乐曲名。 唐 王维 《奉和杨驸马六郎〈秋夜即事〉》:“对坐弹《卢女》,同看舞凤凰。” 唐 徐凝 《乐府新诗》:“一声《卢女》十三弦,早嫁城西好少年。”
《國語辭典》:瑶光(瑤光)  拼音:yáo guāng
星名。摇光的别称,参见「摇光」条。
《漢語大詞典》:瑶光寺
北魏 世宗 ( 宣武帝 )在 洛阳 所建的尼寺。房舍五百余间,妃嫔贵媛,多出家于此。 永安 三年(公元530年), 秀容 部落首领 尒朱兆 攻入 洛阳 ,纵兵大掠,时有骑兵数十入寺淫秽。此后颇有讥讪,语曰:“ 洛阳 男儿急作髻, 瑶光寺 尼夺作婿。”参阅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瑶光寺
《國語辭典》:西苑  拼音:xī yuàn
1.地名。位于北平旧皇城西华门西。本为金朝的离宫,元、明、清诸代递加修缮,明、清时在大内之西,故称为「西苑」。内有太液池、琼华岛、广寒殿诸胜。
2.隋炀帝大业初所筑的园林。今河南省洛阳县西。周围二百里,台观宫殿,华丽非常。也称为「芳华苑」、「会通苑」、「禁苑」、「紫苑」。
《國語辭典》:大夏  拼音:dà xià
1.夏禹时代的乐舞。即六乐之一。相传大禹治水有功,皋陶作以颂之。《周礼。春官。大司乐》:「以乐舞教国子,舞云门、大卷、大咸、大、大夏、大濩、大武。」《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见舞大夏者,曰:『美哉!勤而不德,非禹其谁能修之。』」
2.朝代名:(1)夏朝。亦泛指中国。《文选。扬雄。羽猎赋》:「喟然并称曰:『崇哉乎德!虽有唐虞大夏成周之隆,何以侈兹?』」(2)(西元408~431)晋时十六国之一。匈奴赫连勃勃所建。据有今陕西北部,甘肃东北部,及蒙古鄂尔多斯等地。
3.国名。位今内蒙及甘肃西北部。参见「西夏」条。
《漢語大詞典》:津门(津門)
(1).在渡口设置的关门。三国志·魏志·曹爽传“皆伏诛,夷三族” 裴松之 注引 晋 郭颁 《世语》:“初, 爽 出,司马 鲁芝 留在府,闻有事,将营骑斫津门出赴 爽 。” 北周 庾信 《明月山铭》:“船横埭下,树夹津门。” 唐 徐安贞 《奉和圣制早渡蒲津关》:“路得津门要,时称古戍閒。”
(2). 东汉 首都 洛阳 有十二门,南面西头门称 津门 ,一名 津阳门 。 唐 骆宾王 《和李明府》:“驰道临层掖, 津门 对 小平 。” 陈熙晋 笺注:“后汉书·光武十王传注:‘ 津门 , 洛阳 南面西头门也。一名 津阳门 。’”
(3). 津门亭 的省称。 南朝 梁 任昉 《齐竟陵文宣王行状》:“慟极 津门 ,感充 长乐 。”
(4). 天津市 的别称。 明 永乐 二年(1404年)筑 天津城 ,因地处畿辅门户,故名“津门”。 清 王韬 《跋上海〈字林西报〉后》:“即如西人两扰 津门 ,遂以 津门 为重地,以为保卫神京非此不可。”
《漢語大詞典》:魏紫
牡丹花名贵品种之一。相传为 宋 时 洛阳 魏仁浦 家所植,色紫红,故名。 宋 辛弃疾 《临江仙》词:“魏紫朝来将进酒,玉盘盂样先呈。”《醒世恒言·灌园叟晚逢仙女》:“这牡丹花乃花中之王,惟 洛阳 为天下第一。有‘姚黄’‘魏紫’名色,一本价值五千。”参阅 宋 欧阳修 洛阳牡丹记
《國語辭典》:北宫(北宮)  拼音:běi gōng
1.古时宫必向南,王的寝宫在前,称为「南宫」;王后寝宫在后,称为「北宫」。《周礼。天官。内宰》:「宪禁令于王之北宫,而纠其守。」
2.复姓。如战国时齐国勇士北宫黝、汉朝宦官北宫伯子。
《国语辞典》:西晋(西晋)  拼音:xī jìn
朝代名。(西元265~316)晋武帝至悯帝都于洛阳,因洛阳在东晋首都建康的西边,故称为「西晋」。
《漢語大詞典》:五都
(1). 战国 齐 所设的五个行政区划。约当于其他各国的郡。战国策·燕策一:“王( 齐宣王 )因令 章子 将五都之兵,以因北地之众以伐 燕 。”史记·燕召公世家:“五都之兵。” 司马贞 索隐:“五都即 齐 也。按,临 淄 是五都之一也。”
(2).古代的五大城市。所指不一。(1) 汉 以 洛阳 、 邯郸 、 临菑 、 宛 、 成都 为五都。汉书·食货志下:“遂於 长安 及五都立五均官,更名 长安 东西市令及 洛阳 、 邯郸 、 临甾 、 宛 、 成都 市长皆为五均司市师。”(2) 三国 魏 以 长安 、 谯 、 许昌 、 邺 、 洛阳 为五都。三国志·魏志·文帝纪“改 许县 为 许昌县 ” 裴松之 注引《魏略》:“改 长安 、 譙 、 许昌 、 鄴 、 洛阳 为五都。”
(3).五方都会。泛指繁盛的都市。《文选·宋玉〈登徒子好色赋〉》:“臣少曾远游,周览九土,足歷五都。” 李善 注:“五都,五方之都。” 唐 韩愈 《赠张童子序》:“自朝之闻人,以及五都之伯长群吏,皆厚其餼赂。”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二十:“五都黍尺无人校,抢攘廛间一饱难。”
《漢語大詞典》:四镇(四鎮)
(1).四座大山。镇,一方的主要山岳。周礼·春官·大司乐:“凡日月食,四镇五岳崩。” 郑玄 注:“四镇,山之重大者,谓 杨州 之 会稽山 , 青州 之 沂山 , 幽州 之 医无閭 , 冀州 之 霍山 。”
(2).镇守四方的四将军。 汉 晋 之世,有镇东将军、镇南将军、镇西将军、镇北将军各一人,称为四镇。见文献通考·职官十三
(3). 北魏 以 碻磝 、 滑台 、 洛阳 、 虎牢 为 河南 四镇。见 宋 王应麟 小学绀珠·地理·河南四镇
(4). 唐 代称 朔方 、 泾原 、 陇右 、 河东 四节度为四镇。见新唐书·陆贽传。又以 龟兹 、 于阗 、 疏勒 、 碎叶 为西境四镇。见新唐书·王孝杰传
《国语辞典》:张说(张说)  拼音:zhāng yuè
人名。(西元667~730)字道济,又字说之,唐洛阳人。官至中书令,封燕国公。朝廷重要之作,多出其手,为文属思精壮,长于碑志。谪岳州后,诗益凄婉。卒谥文贞。著有《张燕公集》。
《漢語大詞典》:宛洛
二古邑的并称。即今之 南阳 和 洛阳 。常借指名都。 汉 王逸 《荔支赋》:“ 宛 洛 少年, 邯郸 游士。”《文选·谢朓〈和徐都曹〉》:“ 宛 洛 佳遨游,春色满皇州。” 张铣 注:“ 宛 , 南阳 也; 洛 , 洛阳 也;皇州,帝都也。时都在 江 东,而言 宛 洛 者,举名都以言之也。” 唐 王维 《宿郑州》诗:“ 宛 洛 望不见,秋霖晦平陆。” 明 陈子龙 《平陵东》诗:“不逢时会岂失策,犹与 宛 洛 开先声。” 清 陈梦雷 《庚申上元同杨道声题汴梁旅店》诗:“喜遂京华约,初从 宛 洛 期。”
《國語辭典》:铜街(銅街)  拼音:tóng jiē
比喻最繁华的街道。参见「铜驼陌」条。北周。庾信〈周太子太保步陆逞神道碑〉:「铜街柳市,尘起风飞。」清。陈维崧〈水调歌头。昨夜湔裙罢〉词:「粉墙正亚朱户,其外有铜街。」
《漢語大詞典》:濯龙(濯龍)
(1). 汉 代宫苑名。在 洛阳 西南角。后汉书·皇后纪上·明德马皇后:“帝幸 濯龙 中,并召诸才人。”后汉书·桓帝纪:“庚午,祠 黄 老 於 濯龙宫 。” 唐 杜甫 《往在》诗:“侍祠恧先路,掖垣邇 濯龙 。”借指皇室。 唐 武元衡 《昭德皇后挽歌词》:“国门车马会,多是濯龙亲。”
(2).池名。文选·张衡〈东京赋〉:“ 濯龙 、 芳林 ,九谷八溪。” 薛综 注引《洛阳图经》:“ 濯龙 ,池名。” 南朝 陈 徐陵 《洛阳道》诗之二:“ 濯龙 望如雾,河桥渡似雷。”
(3).厩名。
《漢語大詞典》:伊阙(伊闕)
(1).地名。在今 河南 洛阳市 南。即 春秋 周 阙塞 。因两山相对如阙门, 伊水 流经其间,故名。左传·定公八年:“秋, 晋 士鞅 会 成桓公 ,侵 郑 ,围 虫牢 ,报 伊闕 也,遂侵 衞 。”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伊水:“ 伊水 又北入 伊闕 。昔 大禹 疏以通水,两山相对,望之若闕, 伊水 歷其间北流,故谓之 伊闕 矣。 春秋 之 闕塞 也。” 唐 张说 《河州刺史冉府君神道碑》:“松柏接于 邙山 ,丘陵对于 伊闕 。” 宋 王应麟 困学纪闻·河渠·禹凿龙门山:“ 贾让 言 禹 凿 龙门 ,辟 伊闕 ,析 底柱 ,破 碣石 。” 清 姚鼐 有《寄和刘海峰三丈游伊阙之作》,有“西登 闕塞 眺 黄河 ”之句。 郭沫若 《我是怎样写五幕史剧〈屈原〉》:“ 秦 将 白起 战败 韩国 ,斩首二十四万于 伊阙 。”
(2).古关名。在 伊阙 山上。 汉 末为镇压 黄巾 起义军,设置的八关之一。后汉书·灵帝纪“置八关都尉官” 唐 李贤 注:“八关谓 函谷 、 广城 、 伊闕 、 大谷 、 轘辕 、 旋门 、 小平津 、 孟津 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