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香孩儿营(香孩兒營)
指 宋太祖 赵匡胤 出生地 河南 洛阳 夹马营 。 宋 孔平仲 《孔氏谈苑·香孩儿营》:“ 江邻几 云: 艺祖 载诞,营中三日香,人莫不惊异。至今 洛 中人呼 应天禪院 为 香孩儿营 。”
《漢語大詞典》:醒酒池
古池名。在 河南省 洛阳市 。 宋 李格非 洛阳名园记·董氏东园:“西有大池,中为堂,榜之曰‘含碧’。水四面喷泻池中而阴出之,故朝夕如飞瀑而池不溢。 洛 人盛醉者走登其堂輒醒,故俗目曰‘醒酒池’。”
《漢語大詞典》:玄圃园(玄圃園)
六朝时 洛阳 、 建康 宫中之园。 南朝 梁简文帝 《玄圃园讲颂序》:“乃於 玄圃园 ,栖聚德心之英,并命 陈 徐 之士,抠谈永日,讲道终朝,賔从无声,芳香动气。”文选·陆机〈皇太子宴玄圃宣猷堂有令赋诗〉 李善 注引 杨佺期 《洛阳记》:“ 东宫 之北,曰 玄圃园 。”参见“ 玄圃 ”。
《國語辭典》:玄圃  拼音:xuán pǔ
1.神话传说中仙人居住的地方,在昆崙山顶。《文选。张衡。东京赋》:「左瞰旸谷,右睨玄圃。」也作「县圃」、「悬圃」。
2.太子居处北方的园圃。《梁书。卷四。简文帝本纪》:「高祖所制五经讲疏,尝于玄圃奉述,听者倾朝野。」
《国语辞典》:名成利遂  拼音:míng chéng lì suì
功名利禄皆有所成就。《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四:「是必要拣个十全毫无嫌鄙的女婿来嫁他,等他名成利遂,老夫妇靠他终身。」清。高一麟〈洛阳道〉:「逐征尘兮徒自苦,名成利遂亦何补。」
《国语辞典》:菩提流支  拼音:pú tí liú zhī
北天竺的高僧。北魏宣武帝永平元年来洛阳,居大宁寺。与勒那摩提、佛陀扇多共译世亲的《十地经论》,被尊为地论师相州北派之祖。此外尚译有《佛名经》、《入楞伽经》、《宝性论》等凡三十馀部。
《国语辞典》:潘郎车满(潘郎车满)  拼音:pān láng chē mǎn
晋代潘岳姿仪俊美,每出门时,洛阳妇女争著把果子掷到他的车上,皆满车而归。见《晋书。卷五五。潘岳传》。后以此形容貌美男子受人欢迎,或妇女爱慕俊俏男子。《乐府诗集。卷二二。横吹曲辞三。南朝陈。徐陵。洛阳道诗二首之一》:「潘郎车欲满,无奈掷花何。」也作「投潘岳果」、「果掷潘河阳」、「果掷行车」、「掷果潘郎」、「掷果河阳」、「掷果盈车」。
《国语辞典》:梁鸿五噫(梁鸿五噫)  拼音:liáng hóng wǔ yī
东汉隐士梁鸿,过京都洛阳,见宫殿巍峨富丽,感叹耗费了巨大民力,而作五噫之歌。《后汉书。卷八三。逸民列传。梁鸿》:「因东出关,过京师,作五噫之歌曰:『陟彼北芒兮,噫!顾览帝京兮,噫!宫室崔嵬兮,噫!人之劬劳兮,噫!辽辽未央兮,噫!』肃宗闻而非之,求鸿不得。」
《国语辞典》:会任之家(会任之家)  拼音:huì rèn zhī jiā
东汉时洛阳专为杀人者请托、开脱的一种非法集团。汉。王符《潜夫论。卷四。述赦》:「洛阳至有主谐合杀人者,谓之会任之家。」
《国语辞典》:长孙无忌(长孙无忌)  拼音:zhǎng sūn wú jì
人名。字辅机,唐代洛阳人,生卒年不详。博涉书史,雅有武略。辅佐太宗平定天下,累封赵国公。高宗初年,以谏立武昭仪为皇后,削爵流黔州,后被逼投缳而死。曾奉敕撰《唐律疏义》、《考古律源流》。
《国语辞典》:掷果河阳(掷果河阳)  拼音:zhí guǒ hé yáng
晋代潘岳姿仪俊美,每出门时,洛阳妇女争著把果子掷到他的车上,皆满车而归。参见「潘郎车满」条。后用以形容貌美俊俏,受女性爱慕的男子。唐。骆宾王〈艳情代郭氏答卢照邻〉诗:「掷果河阳君有分,货酒成都妾亦然。」
《国语辞典》:掷果盈车(掷果盈车)  拼音:zhí guǒ yíng chē
晋代潘岳姿仪俊美,每出门时,洛阳妇女争著把果子掷到他的车上,皆满车而归。参见「潘郎车满」条。后用以形容貌美俊俏,受女性爱慕的男子。明。梅鼎祚《玉合记》第九出:「其人如玉,空教掷果盈车,当此春景融和,不奈乡心迢递。」《幼学琼林。卷二。身体类》:「掷果盈车,潘安仁美姿可爱。」
《国语辞典》:永嘉之乱(永嘉之乱)  拼音:yǒng jiā zhī luàn
晋朝怀帝永嘉五年(西元311),匈奴刘聪攻陷洛阳,俘虏怀帝,中原大乱。永嘉十年,刘曜攻陷长安,俘晋悯帝,西晋灭亡,史上称为「永嘉之乱」。
《国语辞典》:姚燧  拼音:yáo suì
人名。(西元1239~1314)字端甫,号牧庵,元洛阳人。少从许衡游,累官翰林学士承旨。擅为文,闳肆赅博,有西汉风,亦擅作曲。著有《牧庵文集》。
《国语辞典》:裴少俊  拼音:péi shào jùn
元白朴杂剧墙头马上中的人物。其与李女于洛阳相遇,李女掷以青梅,彼此赠诗定情。明。刘兑《金童玉女娇红记》:「小姐呵!空自恁掷果偷怜裴少俊。夫人啊!只好教驾车私走个卓文君。」
《漢語大詞典》:佛汗
传说 北魏 洛阳 平等寺 外涂金铜佛像,每当国家将有事变时,辄遍体皆湿。时人称为“佛汗”。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平等寺:“寺门外有金像一躯,高二丈八尺,相好端严,常有神验,国之吉凶,先炳祥异。 孝昌 三年十二月中,此像面有悲容,两目垂泪,遍体皆溼,时人号曰‘佛汗’。”参见魏书·灵徵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