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人物简介

全上古三代文·卷十六
未详。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宓或作虙。即洛神。传说中远古时人。伏羲氏之女。溺于洛水,死,遂为神。
叶国湿波王 朝代:先秦

人物简介

全上古三代文·卷十六
未详。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前14—49 【介绍】: 东汉扶风茂陵人,字文渊。少有大志,初为郡督邮。绿林、赤眉起事后,王莽以为新成大尹。莽败,避地凉州,依隗嚣,为绥德将军。继归光武,从击破嚣。建武十一年拜陇西太守,率军破先零羌。劝民耕牧,安定西边。后为伏波将军,率军镇压交阯二徵起义。又曾以男儿当“马革裹尸”自誓,出征匈奴、乌桓。六十二岁时将兵击武陵五溪蛮,病卒于军。封新息侯,章帝建初中追谥忠成。著《铜马相法》。
全后汉文·卷十七
援,字文渊,扶风茂陵人。莽时为郡督邮,坐事亡命。遇赦,辟卫将军王林府,拜新城大尹。莽败,去郡,避地凉州,隗嚣以为绥德将军。建武四年,奉使洛阳,以为待诏,历太中大夫、陇西太守、虎贲中郎将,拜伏波将军,封新息侯。二十五年,击五溪蛮,卒于军。为梁松所陷,追收侯印。建初三年,追谥曰忠成侯。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4 【介绍】: 东汉末人。灵帝中平元年起事于颍川,黄巾军将领之一。曾大败朱俊军。与皇甫嵩战于长社,败死。
郭太 朝代:东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东汉人。灵帝末年黄巾军余部首领。于河西白波谷聚众复起,进据太原、河东等郡,有众十余万,号白波军。

人物简介

全晋文
波仕石虎,为中书令,徙中书监,为赵揽所赞腰斩,追赠司空。
刘波 朝代:东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东晋彭城人,字道则。穆帝时为襄城太守。桓温西征,以为建威将军、淮南内史,镇石头。后转冠军将军、南郡相。率众救朱序于襄阳。以敌强不敢进,致序陷没,以畏懦免官。苻坚败,又出督淮北诸军、冀州刺史,以疾未行,卒。
全晋文
波字道则,隗孙。初仕石虎,参冠军将军王洽军事。虎死,与洽南归。穆帝以为襄城太守,累迁桓冲中军、咨议参军,寻为建威将军、淮南内史,镇石头,除尚书左丞,不拜,转冠军将军、南郡相,免。后复为冠军将军,累迁散骑常侍。苻坚败,出督淮北诸军、冀州刺史,以疾未行。追赠前将军。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北魏广平人。其宗族强盛,残掠生民,数败官军,公私成患。百姓为之语:“李波小妹字雍容,褰裙走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妇女尚如此,男子那可逢!”后被李安世诱杀于邺。

人物简介

全后魏文·卷六十
优波扇多一作伏陀扇多,北天竺人,宣武时传译法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 译经科
华言觉定。自正光间至元象二年。于洛都白马寺。邺都金华寺。译金刚上味等经十部。沙门法场于洛都。译辨言长者问经一卷。般若流支。华言智希。瞿昙氏。婆罗门种。南天竺波罗奈国人也。熙平间。至洛都。自元象元年。至兴和末。译正法念圣善住回诤唯识等经论。凡一十四部。八十五卷。于邺都沙门昙琳僧昉等笔受。当时菩提流支与般若流支。前后出经。而传写者。率去上字。但云流支。故雨流支淆杂。难得详定。周文帝二年。波头摩国律师攘那跋陀罗。华言智贤。与耶舍崛多等。译五明论。五明者。声医工术符印也。沙门智仙笔受。 武帝天和间。摩勒国达磨流支。华言法希。为大冢宰晋阳公宇文。护。译婆罗门天文二十卷。 又摩伽陀国禅师阇那耶舍。华言藏称与其弟子阇那崛多等于长安故域四天王寺。译定意天子问经六部。沙门圆明道辨城阳公萧吉等笔受。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99—569 【介绍】: 即拘那罗陀。南朝陈时僧。西天竺优禅尼国人。以通三藏知名,特精世亲法相唯识之学。历游诸国。梁武帝太清二年至建康,帝深加敬礼,将事传译。会侯景乱起,潜行南归,随方传译不辍。法相唯识之学乃传中国。后入南海卒。译有《摄大乘论》、《唯识论》等。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 译经科
华言亲依。或云波罗末陀。华言真谛。西天竺优禅尼国人。梁武皇帝盛昌三宝大同中直后张汜等。送扶南贡使返国。且使请求名德三藏。彼国乃以谛应诏。而并赍至大乘论诸杂华经等。大同十二年八月十五日。达南海。大清二年八月。届京师。帝顶礼于宝云殿。即欲传翻。属寇羯凭陵弗果谛亦漫游东土。檀越富春。令陆元哲。招延。与沙门宝琼等二十馀人。翻十七地论。昉五卷。太宝三年。侯景徵还供养。元帝启祚。止金陵正观寺偕愿禅师等二十馀人。翻金光明经。后随方传译。靡宁厥止。心欲汎舶往楞伽脩国。道俗结誓留之。遂停南越。重覈所翻。文帝天嘉四年。杨都建元寺沙门僧宗法准僧忍律师等。钦渴新闻。远承芳问。谛感其意。乃为翻摄大乘等论。旋至梁安。将返西国。而业风飘舶。还广州。刺史穆公頠。延住制旨寺。与沙门慧恺等。翻广义法门经及唯识论等。穆公薨。世子纥为檀越。仍事传译。然其神思通幽。非世所测。尝居绝岛。纥往候之。波涛𭰔涌。未即渡。谛望见。因敷坐具水上。跏坐。绝流达岸。而坐具略不沾。湿或折荷叶乘之。不少倾侧。 至光太二年六月。入南海北山。将捐身命。慧恺闻之。辍讲奔赴。刺史稽颡请留。群众遮挽。三日乃已。因是迎致王园寺。议还建邺。会有忌者。沮于上。乃止。大建元年。正月十一日。遘疾迁化。年七十有一。所译经论。僧宗法准等。奉还匡山。 谛虽广出众经。偏宗摄论。故随处翻传。亲流疏解。后疏则僧宗所释也。宗恺则穷括教源。诠题义旨。每面扬阐。情理无伏。 谛一日喟然长叹。而谓恺曰。君等实副参传。而遇非其时。则奈何。恺泣数行下。因跪启曰。法被中国。群生垢重。致是扰攘。必何时而可定耶。谛指西北。且曰。此方有大大国。非久当盛弘吾教。但恨君等不及睹耳。呜呼其亦有待于今日乎。 谛自梁武之末。陈宣之初。二十三载。所出经传记。六十四部。合二百七十八卷。 于时有中天竺优禅尼国王子月婆那首华言高空。以魏元象中。于邺城司徒公孙腾第。出僧伽吒经三部七卷。沙门僧昉笔受。属齐受禅。南抵金陵。大同间。译大乘顶王经一部。梁武诏那。总监外国诸使。大清二年。遇于阗沙门求那跋陀。华言德贤。赍胜天王般若梵本至。那从祈请得之。适丁侯景之乱。未暇翻传。陈天嘉乙酉岁。始译于江州兴业寺沙门智昕笔受。
续高僧传·卷第一 译经篇初
拘那罗陀。陈言亲依。或云波罗末陀。译云真谛。并梵文之名字也。本西天竺优禅尼国人焉。景行澄明器宇清肃。风神爽拔悠然自远。群藏广部罔不厝怀。艺术异能偏素谙练。虽遵融佛理。而以通道知名。远涉艰关无惮夷险。历游诸国。随机利见。梁武皇帝。德加四域盛唱三宝。大同中。敕直后张泛等。送扶南献使返国。仍请名德三藏大乘诸论杂华经等。真谛远闻行化仪轨圣贤。搜选名匠惠益民品。彼国乃屈真谛并赍经论。恭膺帝旨。既素蓄在心涣然闻命。以大同十二年八月十五日。达于南海。沿路所经。乃停两载。以太清二年闰八月。始届京邑。武皇面申顶礼。于宝云殿竭诚供养。谛欲传翻经教不羡秦时。更出新文有逾齐日。属道销梁季寇羯凭陵。法为时崩不果宣述。乃步入东土。又往富春令陆元哲。创奉问津将事传译。招延英秀沙门宝琼等二十馀人。翻十七地论。适得五卷。而国难未静。侧附通传。至天保三年。为侯景请。还在台供养。于斯时也。兵饥相接。法几颓焉。会元帝启祚承圣清夷。乃止于金陵正观寺。与愿禅师等二十馀人。翻金光明经。三年二月。还返豫章。又往新吴始兴。后隋萧太保。度岭至于南康。并随方翻译。栖遑靡托。逮陈武永定二年七月。还返豫章。又止临川晋安诸郡。真谛虽传经论。道缺情离本意不申。更观机壤。遂欲汎舶往楞伽修国。道俗虔请结誓留之。不免物议遂停南越。便与前梁旧齿。重覆所翻。其有文旨乖竞者。皆镕冶成范始末伦通。至文帝天嘉四年。扬都建元寺沙门僧宗法准僧忍律师等。并建业标领。钦闻新教。故使远浮江表亲承劳问。谛欣其来意。乃为翻摄大乘等论。首尾两载覆疏宗旨。而飘寓投委无心宁寄。又汎小舶至梁安郡。更装大舶欲返西国。学徒追逐相续留连。太守王方奢。述众元情重申邀请。谛又且修人事。权止海隅。伺旅束装未思安堵。至三年九月。发自梁安汎舶西引。业风赋命飘还广州。十二月中上南海岸。刺史欧阳穆公頠。延住制旨寺。请翻新文。谛顾此业缘。西还无措乃对沙门慧恺等。翻广义法门经及唯识论等。后穆公薨没。世子纥重为檀越。开传经论。时又许焉。而神思幽通量非情测。尝居别所四绝水洲。纥往造之。岭峻涛涌未敢淩犯。谛乃铺舒坐具。在于水上加坐其内如乘舟焉。浮波达岸。既登接对而坐具不湿。依常敷置。有时或以荷叶。拓水乘之而度。如斯神异其例甚众。至光太二年六月。谛厌世浮杂情弊形骸。未若佩理资神早生胜壤。遂入南海北山将捐身命。时智恺正讲俱舍。闻告驰往。道俗奔赴相继山川。刺史又遣使人。伺卫防遏。躬自稽颡致留三日。方纡本情。因尔迎还止于王园寺。时宗恺诸僧。欲延还建业。会杨辇硕望。恐夺时荣乃奏曰。岭表所译众部。多明无尘唯识。言乖治术有蔽国风。不隶诸华可流荒服。帝然之。故南海新文有藏陈世。以太建元年遘疾。少时遗诀。严正勖示因果。书传累纸。其文付弟子智休。至正月十一日午时迁化。时年七十有一。明日于潮亭焚身起塔。十三日僧宗法准等。各赍经论还返匡山。自谛来东夏。虽广出众经。偏宗摄论。故讨寻教旨者。通览所译。则彼此相发绮缋辅显。故随处翻传亲注疏解。依心胜相。后疏并是僧宗所陈。躬对本师重为释旨。增减或异大义无亏。宗公别著行状。广行于世。且谛之梁时逢丧乱。感竭运终道津静济。流离弘化随方卷行。至于部帙或分译人时别。今总历二代共通数之。故始梁武之末。至陈宣即位。凡二十三载。所出经论记传。六十四部。合二百七十八卷。微附华饰盛显隋唐。见曹毗别历及唐贞观内典录。馀有未译梵本书并多罗树叶。凡有二百四十甲。若依陈纸翻之。则列二万馀卷。今见译讫。止是数甲之文。并在广州制旨王园两寺。是知法宝弘博。定在中天。识量玼琐。诚归东夏。何以明之。见译藏经减三千卷。生便弃掷习学全希。用此量情情可知矣。初谛传度摄论。宗恺归心。穷括教源铨题义旨。游心既久怀敞相承。谛又面对阐扬情理无伏。一日气属严冬。衣服单疏。忍噤通霄门人侧席。恺等终夜静立奉侍。咨询言久情諠有时眠寐。恺密以衣被覆之。谛潜觉知。便曳之于地。其节俭知足如此。恺如先奉侍。逾久逾亲。谛以他日便喟然愤气冲口者三。恺问其故。答曰。君等款诚正法实副参传。但恨弘法非时。有阻来意耳。恺闻之如噎。良久声泪俱发。跪而启曰。大法绝尘远通赤县。群生无感可遂埋耶。谛以手指西北曰。此方有大国。非近非远。吾等没后当盛弘之。但不睹其兴。以为太息耳。即验往隔。今统敷扬有宗。传者以为神用不同。妄生异执。惟识不识其识不无慨然。时有中天竺优禅尼国王子月婆首那。陈言高空。游化东魏。生知俊朗体悟幽微。专学佛经尤精义理。洞晓音韵兼善方言。译僧伽吒经等三部七卷。以魏元象年中。于邺城司徒公孙腾第出。沙门僧昉笔受。属齐受魏禅。蕃客任情。那请还乡。事流博观。承金陵弘法道声远肃。以梁武大同年辞齐南度。既达彼国仍被留住。因译大乘顶王经一部。有敕令那总监外国往还使命。至太清二年。忽遇于阗僧求那跋陀。陈言德贤。赍胜天王般若梵本。那因期请乞愿弘通。嘉其雅操豁然授与。那得保持用为希遇。属侯景作乱。未暇翻传。携负东西讽持供养。至陈天嘉乙酉之岁。始于江州兴业寺译之。沙门智昕笔受陈文。凡六十日。覆疏陶练勘阅俱了。江州刺史黄法𣰰为檀越。僧正释惠恭等监掌。具经后序。那后不知所终。时又有扶南国僧须菩提。陈言善吉。于扬都城内至敬寺。为陈主译大乘宝云经八卷。与梁世曼陀罗所出七卷者同。少有差耳。并见隋代三宝录。
李霭之 朝代:南梁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南朝梁华阴人。善画山水寒林,又善画猫。为罗绍威所重,为建金波亭以为援毫之所,因号金波处士。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87 【介绍】: 隋时东突厥首领。名摄图。他钵可汗侄。他钵可汗卒,子庵罗继立,懦弱不能统国,因让国于摄图。得立后,号伊利俱卢设莫何始波罗可汗,简称沙钵略可汗。以勇得众,控弦四十万称雄漠北,累扰边郡。文帝开皇三年,于白道被隋军击败。后又受困于达头可汗,遂称藩于隋,岁岁朝贡。
穆提波 朝代:北周

人物简介

全后周文·卷十九
提婆本姓骆,汉阳人。高齐时,以母陆令萱为后主乾阿你,奏引入侍。武平初稍迁仪同三司,加开府,授武卫大将军,寻除侍中,累迁尚书左右仆射、领军大将军、录尚书事,封城阳郡王,改姓穆,与高阿那肱、韩长鸾号三贵,齐亡入周,为柱国、宜州刺史,谋反诛。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三 传宗科
高句丽人也。陈氏有国日。游学金陵。逮隋而来仪京辇。开皇十六年。入天台依止智者。然而诸根聪利。遽有證入。智者尝谓之曰。汝于此地有缘。华顶吾昔头陀所在。自非大乘根器。不可往。汝宜就以成备妙行。凡所须衣食。不足忧虑也。开皇十八年。始杖锡孤涉。以履践所训。至大业九年。则阅十六寒暑矣。而形影俱泯。不接尘世。其年二月。忽自以寿命将尽。诣国清。后数日。果于寺以无疾坐逝。春秋五十二。及阇维。龛将出门。其尸则回。以内向而开目焉。盖示别也。已而复外尚。而闭目如故。见者异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