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释法相 朝代: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 利物科
居常山。诵经十馀万言。泰山祠有大石函。贮宝器。夜偶宿于祠侧。有玄衣武冠者。使相开函。忽不见。相意函百牛不可动。试举之轻甚。于是出宝器货易之。以施贫者。后渡江。止越城寺。忽游纵放荡。于冒朝贵。镇北将军司马恬招而鸩之。然爵连三釂。神气愈清爽。恬大异之。
高僧传·卷第十二 诵经
释法相。姓梁。不测何人。常山居精苦。诵经十馀万言。鸟兽集其左右皆驯若家禽。太山祠有大石函贮财宝。相时山行宿于庙侧。忽见一人玄衣武冠。令相开函言绝不见。其函石盖重过千钧。相试提之飘然而起。于是取其财以施贫民。后度江南止越城寺。忽游纵放荡优俳滑稽。或时裸袒干冒朝贵。晋镇北将军司马恬恶其不节。招而鸩之。频倾三钟。神气清夷。淡然无扰。恬大异之。至晋元兴末卒。春秋八十。时有竺昙盖竺僧法。并苦行通感。盖能神咒请雨。为杨州刺史司马元显所敬。法亦善神咒。晋丞相会稽王司马道子。为起治城寺焉。
释法相 朝代:南朝宋

人物简介

比丘尼传·卷第二
法相。本姓侯。燉煌人也。履操清贞才识英拔。笃志好学不以屡空废业。清安贫窭。不以荣达移心。出适傅氏。家道多故。符坚败绩眷属散亡。出家持戒信解弥深。常割衣食好者施慧宿尼。寺僧谏曰。慧宿质野言不出口。佛法经律曾未厝心。欲学禅定又无师范。专顽拙讷是下愚人耳。何不种以上田而修此下福。答曰。田之胜负唯圣乃知。我既凡人宁立取舍。遇有如施何关作意耶。慧宿后建禅斋七日。至第三夜与众共坐。众起不起。众共观之。坚如木石牵持不动。或谓已死。后三日起。起后如常。众方异之。始悟法相深相领照矣。其如此类前后非一。相年逮桑榆操行弥笃。年九十馀。元嘉末卒也。
释法相 朝代:中唐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六 感通科
姓俞。吴之长水人。七岁。师使习诵法华。仅三阅旬浃。而通彻全部。视诸儿卓异。大历中。受具足戒。于京师之安国寺。遂复该综毗尼部文。涉十一载。而蔚有成绪。及归。从之学者如市。郡太守奏置戒坛于开元寺。就推相。充寺纲管。既临坛且为众依止。恒施白衣归戒。佩漉水囊。所至辄用。平生未尝畜长。所坐之地。每有乌栖止。驱之不去。会昌元年二月十日。告弟子清浚清高等曰。吾其逝矣。因累足右胁而卧。众闻天乐昼鸣。夕睹瑞光。寿八十九。腊六十九。是年四月。迁龛塔于来苏之原。后唐景福二年。其弟子。与义州刺史曹信。大理司直吴方将重治其塔发之。见遗骸若铜色。舌若芙蓉。齿全四十二。香汤熏沐。用其年五月二十五日以葬焉。
宋高僧传·卷第十六 明律篇第四之三
释法相。姓俞氏。吴长水人也。天宝中诞育为婴儿。卓异。七岁投师受经法。三浃旬诵通法华全部。弱冠往长安安国寺得满足戒。即人历中也。便于上京习毗尼道。诸部同异无不该综。涉十一载蔚成其业。传法东归。请学者如林。吴郡太守奏。于开元寺置戒坛。相预临坛之选。寻充依止。兼众推为寺纲管。恒施二众归戒。行佩漉囊器不畜长每有鸟栖于座侧。驰斥不去。会昌元年二月十日午时三刻。告弟子清浚清高。吾当灭矣。俨然累足右胁而逝。时众昼闻管弦清亮。乃天乐也夕睹异光。春秋八十九。僧腊六十九。四月迁塔于来苏乡之原。白塔是也。后弟子率义州刺史曹信大理司直吴方重修塔。发之见相遗骨若铜色。舌相不坏若芙蓉焉。齿全四十二。香汤沐之重葬盖。景福二年癸丑岁五月二十二日也。高弟子公静。静弟子行蕴。蕴弟子仁表。表弟子玄杲。杲本清白之僧也。同鸿启重修灵光一寺。为兵革残毁之后也。杲公启公后偕隐天台习禅观。相次终于山。焚之皆获舍利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80—946 【介绍】: 五代时僧。蓟州人,俗姓巨。少于蓟州出家,受戒于金台宝刹寺。后梁太祖开平中,历游南北,至随州观音院遇岩俊,话道相得,遂共参投子山大同禅师,得传禅要。乾化二年,至东都汴州。四年,住宝积坊罗汉院。寺后赐额天寿,为四方僧聚之地。历三十五载,供僧二百万,师会用其财宝,无少混淆。后晋高祖天福七年,敕赐紫衣。出帝开运元年,赐号法相。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八 传宗科
姓巨氏。汉荆州刺史武之后。祖北徙。遂为蓟门人。考知古。母赵氏会幼从乡里之温泉院道丕出家。年满受具于金台宝刹寺坛。梁开平中。北游河朔南走江淮。迄未有所得也。抵汉南遇观音院岩俊。问会曰。子闻投子山大同禅师否。曰。闻。曰尝往见否。曰未之见也。曰宜亟往。毋缓也。于是会以为然。既见。语果契。乾化二年。特过俊公谢曰。微子吾几空度此生。时俊公居汴。因亦留会佐法席。四年秋宝积坊罗汉院住持志脩。愿举会自代。会让不可。且顾其院隘陋莫足容众。俄檀越尚书左丞吴蔼兵部侍郎张衮共疏请额于朝。诏赐额天寿自尔翕然兴起。矣天福七年。诏赐紫衣。开运初。赐号法相。如是历三十五载。饭僧满二百馀万。其所得所用无小差互。其操守廉洁槩可见。三年七月二十六日。嘱累门人。泊然而化。寿六十七。腊四十八。阇维收舍利。起塔于东郊汴阳乡刑部侍郎边归谠文其碑。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八 兴福篇第九之三
释师会。俗姓巨。汉荆州刺史武之后。祖徙家北燕。遂为蓟门人也。考讳知古。母赵氏。会童孩出俗。礼蓟州温泉院道丕为师匠焉。业成年满受具于金台宝刹寺坛。梁开平中萍梗任飘于河朔。杯盂随步于江淮乃抵汉南遇观音院岩俊。班荆话道抵掌论心。且曰。子还闻投子山有大同禅师已否。曰闻而未见。曰宜亟往焉。及参大同。跬步之间。举扬之外。洗焉明白。其安坦然。乾化二年来梁苑谢俊公曰。始者攸攸岐路茫茫生死。紫实昧朱狂斯滥哲。苟不奉师友指归。几一生空度。今以秽莸请与薰同器而藏可乎。俊公与会胥德留入法席。四年秋有宝积坊罗汉院志修。坚请会代居所住焉。苫盖五间而已。乃感檀越尚书左丞吴蔼兵部侍郎张衮。若袁粲之谒宝亮。徐湛之礼惠通。共发奉章赐额曰天寿焉。四海之僧翕然而至。历三十五载供僧二百馀万。用其财宝无少混淆。耿介可知也。天福七年晋高祖以会行成于内声闻于外。敕赐紫衣。开运元年赐号曰法相。紫衣则藏以受持。师号则蔑其称谓。且曰。我本不求名。名来自求我。知其白而守其黑。和其光而同其尘。世幻逡巡时不我与。三年七月二十六日。累诸门人帖然而灭。春秋六十七。夏腊四十八。阇维收舍利数百粒。起塔于东郊汴阳乡也。刑部侍郎边归谠为碑颂德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