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327,分22页显示  上一页  3  4  5  6  7  9  10  11  12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逆节
无经
议法
新规
合度
遵道
失度
礼度
故法
王路
古则
中程
典彝
过制
官法
《漢語大詞典》:逆节(逆節)
(1).叛逆的念头或行为。管子·势:“逆节萌生,天地未形,先为之政,其事乃不成。” 尹知章 注:“言将为篡杀凶逆之节。”隋书·地理志下:“其人性并轻悍,易兴逆节。” 清 侯方域 《颜真卿论》:“是时 僕固怀恩 虽未叛,然其逆节已著矣。”
(2).指违背伦理的行为。《国语·越语下》:“逆节萌生。” 韦昭 注:“害杀忠正,故为逆节。” 汉 刘向 列女传·魏节乳母:“岂可利赏畏诛之故,废正义而行逆节哉!”
(3).犹叛逆。后汉书·朱浮传:“今 彭宠 反畔, 张丰 逆节,以为陛下必弃捐它事,以时灭之。”新唐书·外戚传·武三思:“ 睿宗 立,以父子皆逆节,斲棺暴尸,夷其墓。” 清 龚炜 巢林笔谈续编·六朝名教颓陵:“ 晋 王敦 、 桓温 ,叛臣也,而《世説》犹称 敦 为 王大将军 ,称 温 为 桓公 , 六朝 名教頽陵,恬不以逆节为异。”
(4).指叛逆者。 三国 魏 潘勖 《册魏公九锡文》:“揜讨逆节,折衝四海。”《宋书·沈文秀传》:“凡诸逆节,亲为戎首,一不加罪, 文炳 所具。” 唐 杜甫 《咏怀》之一:“胡雏逼神器,逆节同所归。” 仇兆鳌 注:“逆节,指附贼者。”
(5).违背法度。《汉书·广川惠王刘越传》:“凡杀无辜十六人,至一家母子三人。逆节絶理。”
(6). 陕西 临潼 风俗。重阳节登 骊山 ,饮茱萸酒,亲友互赠枣糕,名曰“逆节”。参阅陕西通志·风俗
《漢語大詞典》:无经(無經)
(1).没有常规或法度。《楚辞·九章·悲回风》:“纷容容之无经兮,罔茫茫之无纪。” 洪兴祖 补注:“此言 楚国 变乱旧常,无定法也。” 明 李东阳 《东祀录·通达下情题本》:“冗食太众,国用无经,差役频繁,科派重叠。”
(2).谓不能用通常的言语文字表述。 唐 张蠙 《宿开照寺光泽上人院》诗:“静室谭玄旨,清宵独细听;真身非有像,至理本无经。”
《漢語大詞典》:议法(議法)
斟酌法度;讨论法制。 宋 胡宿 《乞杨开充大理少卿状》:“观其议法详平,正而有守,臣等今保举堪充权大理少卿公事。” 宋 周行己 《上皇帝书》:“然而天下之民,犹有不得尽被陛下之泽,而经国之术,犹有不得尽如陛下之意者,岂非有司议法之过,官吏行法之弊乎?” 明 张居正 《辛未会试程策》之二:“法之不行也,人不力也,不议人而议法,何益?”
《漢語大詞典》:新规(新規)
新的规则;新的法度。 唐 白居易 《达聪明致理化策》:“夫欲达聪明致理化,则在乎奉成式,不必乎创新规也。”
分類:法度
《國語辭典》:合度  拼音:hé dù
适宜,合乎法度、尺度。《文选。曹植。洛神赋》:「襛纤得衷,脩短合度。」《文选。嵇康。琴赋》:「检容授节,应变合度。」
《漢語大詞典》:遵道
遵循正道。亦以比喻遵循法度。《楚辞·离骚》:“彼 尧 舜 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何 桀 紂 之昌被兮,夫唯捷径以窘步。”荀子·儒效:“故君子务修其内而让之于外,务积德於身而处之以遵道。” 汉 扬雄 《长杨赋》:“今朝廷纯仁,遵道显义。” 唐 皮日休 《移元徵君书》:“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也已矣。”
《漢語大詞典》:失度
(1).谓失去分寸。管子·内业:“忿怒之失度,乃为之图。” 尹知章 注:“若忿怒过度,则常图而去之。” 宋 文莹 《玉壶清话》卷八:“古之诫者,但恐湎淫失度尔。” 清 王夫之 薑斋诗话卷二:“ 万历 后作小题文字,有谐謔失度,浮艷不雅者。” 孙犁 《澹定集·与友人论传记》:“当然,年代久远,也容易传闻异词,毁誉失度。”
(2).犹言失去法度。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治家:“ 梁 孝元 世,有中书舍人,治家失度,而过严刻。”
(3).失态。 汉 班固 《西都赋》:“舍櫺槛而却倚,若颠坠而復稽。魂怳怳以失度,巡迴涂而下低。”警世通言·崔衙内白鹞招妖:“﹝贵妃﹞冠髮散乱,语言失度,错呼圣上为郎君。”
《國語辭典》:礼度(禮度)  拼音:lǐ dù
礼节法度。元。马致远《汉宫秋》第一折:「闾阎百姓,不知帝王家礼度。」
《漢語大詞典》:故法
旧法。先王的法度礼仪。韩非子·定法:“ 韩 者, 晋 之别国也。 晋 之故法未息,而 韩 之新法又生。”史记·赵世家:“ 赵文 、 赵造 、 周袑 、 赵俊 皆諫止王毋 胡 服,如故法便。”诗·大雅·荡“匪上帝不时, 殷 不用旧” 汉 郑玄 笺:“此言 紂 之乱,非其生不得其时,乃不用先王故法之所致。”
《漢語大詞典》:王路
(1).犹王义。指先王的法度。书·洪范:“无偏无陂,遵王之义……无有作恶,遵王之路。” 周秉钧 易解:“总言君臣共同遵守之準则,以韵文出之,即《韩子·有度篇》所谓先王之法。”史记·儒林列传序:“ 孔子 閔王路废而邪道兴,於是论次,修起礼乐。” 唐 李华 《御史中丞厅壁记》:“遵王路以整多方,由夫身而贞百度。”
(2).谓通往朝廷之路。后汉书·袁绍传:“宜先遣使献捷天子,务农逸人。若不得通,乃表 曹操 隔我王路,然后进屯 黎阳 。”
(3).犹大路。吕氏春秋·疑似:“ 周 宅 酆 镐 近戎人,与诸侯约,为高葆祷於王路。” 许维遹 集释引 俞樾 曰:“王路者,大路也。”
(4).指仕途。 宋 李觏 《感叹》诗之二:“得志万罪消,失志百丑生。谁云王路宽,枯槁不敢行。” 清 黄宗羲 《谢时符先生墓志铭》:“君方架学区中,斟酌当世,王路非遥。” 章炳麟 《代议然否论》:“选人一登王路,坐而论道,惟以发抒党见为期,不以发抒民意为期。”
《漢語大詞典》:古则(古則)
古代的典章法度。 汉 王粲 《七释》:“圣人在位,时迈其德。先天弗违,稽若古则。”《宋书·江夏文献王义恭传》:“今皇家中造,事遵前文,宜宪章先代,证文古则。” 唐 王履贞 《辟雍赋》:“惟司成是典,惟古则是效。”
《漢語大詞典》:中程
亦作“ 中呈 ”。 指中等射程。如:中程导弹。
亦作“ 中呈 ”。
(1).合乎法度。《商君书·修权》:“故立法明分,中程者赏之,毁公者诛之。”邓析子·转辞:“明君立法之后,中程者赏,缺绳者诛。”
(2).合乎要求、规格。汉书·陈万年传:“以律程作司空,为地臼木杵,舂不中程,或私解脱钳釱,衣服不如法,輒加罪笞。”宋史·李若谷传:“补长社县尉,州葺兵营,课民输木,檄尉受之,而吏以不中程多退斥。”明史·曾同亨传:“军器自外输,率不中程,奏请半收其直。” 清 魏源 《〈定盦文录〉序》:“ 源 既论定其中程者,校正其章句违合者,凡得文若干篇,为十有二卷。”
(3).符合期限。 汉 桓宽 盐铁论·水旱:“卒徒作不中呈,时命助之。”
《漢語大詞典》:中呈
见“ 中程 ”。
分類:中呈
《漢語大詞典》:典彝
常典,法度。 南朝 梁 任昉 《王文宪集序》:“自朝章国纪、典彝备物、奏议符策、文辞表记,素意所不蓄,前古所未行,皆取定俄顷,神无滞用。” 明 张居正 《恭述祖德》诗:“论道阐敬一,明伦垂典彝。”
分類:常典法度
《漢語大詞典》:过制(過制)
(1).制订礼乐不按规定。礼记·乐记:“乐由天作,礼以地制,过制则乱,过作则暴。” 郑玄 注:“过,犹误也。”
(2).超过法度。书·毕命“骄淫矜侉,将由恶终” 孔 传:“言 殷 众士骄恣过制,矜其所能,以自侉大。”汉书·五行志下之上:“既退归国,犹有恨心,内则思虑霿乱,外则土功过制,故牛旤作。”
(3).超过礼制的规定。三国志·魏志·甄皇后传“举家称善,即从后言”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 《魏略》:“后年十四,丧中兄 儼 ,悲哀过制。”左传·襄公十年“ 子駟 抑 尉止 曰:‘尔车,非礼也’” 晋 杜预 注:“言女车犹多,过制。” 孔颖达 疏:“ 子駟 心憎 尉止 ,嫌其豪富,本意不为过礼制也。” 唐 李华 《赠礼部尚书清河孝公崔沔集序》:“ 开元 中,天下富穰,车服过制。” 明 归有光 《王天下有三重》:“则夫圣人之法,岂曰区区於后世繁文靡饰,过制曲防,苟简阔略,而不由夫道者乎?”
《國語辭典》:官法  拼音:guān fǎ
国家的法律、法规。同今日的行政法规。《管子。七法》:「百匿伤上威,奸吏伤官法。」《儒林外史》第一四回:「你奸拐了人家使女,犯著官法,若不是我替你遮盖,怕老爷不会打折你的狗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