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 译经科
此云众铠。天竺人也。少弃家。清俊有律学。尤精杂心。元嘉十年。至建邺。道俗争崇尚。号三藏。居平陆寺。与沙门慧观。增脩寺塔。有狮子国比丘尼铁萨罗至。为影福寺尼慧果净音等受戒法。祇洹慧义者。非之。跋摩标宗显法。理證明允。于是义屈伏。僧尼受者数百人。彭城王义康特敬事之。译杂心及摩得勒伽分别业报略劝发诸王要偈请圣僧浴文等。宝云临文。慧观笔受。后还西域。
高僧传·卷第三 译经下
僧伽跋摩。此云众铠。天竺人也。少而弃俗。清峻有戒德。善解三藏尤精杂心。以宋元嘉十年。出自流沙至于京邑。器宇宏肃。道俗敬异。咸宗事之。号曰三藏法师。初景平元年。平陆令许桑舍宅建刹。因名平陆寺。后道场慧观以跋摩道行纯备。请住此寺。崇其供养以表厥德。跋摩共观加塔三层。今之奉诚是也。跋摩行道讽诵日夜不辍。僧众归集道化流布。初三藏法师明于戒品。将为影福寺尼慧果等重受具戒。是时二众未备。而三藏迁化。俄而师子国比丘尼铁萨罗等至都。众乃共请跋摩为师继轨三藏。祇洹慧义擅步京邑。谓为矫异执志不同。亲与跋摩拒论翻覆。跋摩标宗显法理證明允。既德有所归。义遂回刚靡然推服。令弟子慧基等服膺供事。僧尼受者数百许人。宋彭城王义康。崇其戒范。广设斋供。四众殷盛倾于京邑。慧观等以跋摩妙解杂心讽诵通利。先三藏虽译未及缮写。即以其年九月。于长干寺招集学士。更请出焉。宝云译语。观自笔受。考覈研校一周乃讫。续出摩得勒伽分别业报略劝发诸王要偈及请圣僧浴文等。跋摩游化为志不滞一方。既传经事讫辞还本国。众咸祈止莫之能留。元嘉十九年。随西域贾人舶还外国。不详其终。
僧法宠 朝代:南梁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51—524 【介绍】: 南朝梁僧。南阳人,俗姓冯。十八岁出家,住光兴寺,从昙斌法师学经教。梁武帝天监中敕命住宣武寺。帝重其戒行,不呼名而称上座法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四 感通科
冯姓。海盐人。其先居南阳之冠军。少负出俗志。二亲弗许。固请之。乃曰。婚而后任意。年十八为纳室。始半载即弃去。隶光兴寺落发。出都居兴皇寺。从道猛昙齐。学成实论。日夜勤至。吴郡张融。遗周颙书曰。古人犹留儿女以承族统。法宠师绝尘如弃涕唾。若斯之志。大矣远矣。后从长乐寺僧周。学杂心毗昙。庄严寺昙斌历德众部。采玄析奥。风神秀举。齐竟陵王子良。尝于西邸义集。事委冶城智秀。秀谓宠曰。当此应对。卿何如我。答曰。先悦后拒。我不及卿。诠名定实。卿不及我。秀有惭色。年三十八。会正胜寺法愿。善樊许术。谓宠四十当死。宠亦自览镜。见面有黑气。于是尽货其衣钵。以其资。并市香灯。归光兴房。杜门礼忏。昼忘食息。夕不寝寐。迄四十年。岁暮之夕。忽两耳肿痛。愈加惕厉。忏达四更。闻外有声曰。君死业已尽。遽开门都无所见。明日视之。则黑气消灭。而耳后之寿骨隆起。天监七年。诏为僧正。徙居宣武寺。寺故名天保。上为宣武王脩福。诏缮饬以待宠。普通四年。感风疾。看经礼拜不废。五年三月十六日终。春秋七十四。葬定林寺 时智果。管氏吴人。亦居海盐光兴寺。僧淑。居剡县公车寺。并善诸经部。史不详述。
续高僧传·卷第五 义解篇初
释法宠。姓冯氏。南阳冠军人。后遭世难寓居海盐。少有绝俗之志。二亲爱而弗许。执志固请。乃曰。须待为汝婚竟随意所欲。十八纳妻。经始半年。舍家服道住光兴寺。成办法式习学威仪。其后出都住兴皇寺。又从道猛昙济学成实论。二公雅相叹赏。日夜辛勤不以寒暑动意。吴郡张融与周颙书曰。古人遗放故留儿女。法宠法师绝尘如弃唾。若斯之志大矣远矣。又从长乐寺僧周学。通杂心及法胜毗昙。又从庄严昙斌历听众经。探玄析奥妙尽深极。高难所指罕不倒戈。昔吐蕴藉风神秀举。齐竟陵王子良。甚加礼遇。尝于西邸义集选诸名学。事委治城智秀。而竞者尤多。秀谓宠曰。当此应对卿何如我。答曰。先悦后拒我不及卿。诠名定赏卿不及我。秀有惭色。年三十八。正胜寺法愿道人善通樊许之术。谓宠曰。君年满四十当死。无可避处。唯有祈诚诸佛忏悔先愆。跳脱或可冀耳。宠因引镜验之。见面有黑气。于是货卖衣钵资馀。并市香供。飞舟东逝。直至海盐居在光兴。闭房礼忏杜绝人物。昼忘食息夜不解衣。迄年四十。岁暮之夕忽觉两耳肿痛。弥生怖懅。其夜忏礼已达四更。闻户外有人言曰。君死业已尽。遽即开户都无所见。明晨借问佥言黑气都除。两耳乃是生骨。斯实忏荡之基。功不虚也。末又从东夏慧基听其讲导。言论往复旬日之间。文疑理滞反启其志。又鼓棹西归住道林寺。开宇临涧敞轩映水。解帙寻经每自惆怅而不能已。及东昏在位。多请游于北山。因而移寓天保寺。天监七年齐隆寺法镜徂殁。僧正惠超启宠镇之。敕曰。法宠法师造次举动不逾律仪。不侠性欲不事形势。慈仁恺悌雅有君子之风。匡政寺庙信得其人矣。上每义集以礼致之。略其年腊敕常居坐首。不呼其名号为上座法师。请为家僧。敕施车牛人力衣服饮食。四时不绝。寺本陜小。帝为宣武王修福。下敕王人缮改张饰以待宠焉。因立名为宣武寺也。门徒敦厚常百许人。普通四年忽感风疾不能执捉。舒经格上昼夜不休。赴诸法事坐舆讲说。未疾礼佛常以百拜为限。后不能起居。犹于床上依时百过俯仰虔敬。所忏所愿与本无异。后疾甚中使参候相望于道。以普通五年三月十六日卒。春秋七十四。皇上伤悼道俗悲恋。敕葬定林寺墓。一切凶事天府供给。舍人主书监视讫事。复有沙门智果。管氏。吴人。住海盐光兴寺。清直平简善诸经术。又剡县公车寺沙门僧淑。捃采众师并为己任。随问随答思虑周广。虽有徵覈而未尽其要妙。
孙惠蔚 朝代:北魏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52—518 【介绍】: 北魏武邑武遂人,先单名蔚,字叔炳,一字伯华,小字陀罗。以儒学名。孝文帝太和初举孝廉,为中书博士。转皇宗博士。参与理定雅乐。宣武帝初,迁秘书丞、武邑郡中正。上疏请校理东观藏书。正始中侍讲佛经称旨,诏加“惠”字。孝明帝时出为济州刺史,还,为光禄大夫。
全后魏文·卷四十
惠蔚,字叔炳,武邑武遂人。小字陁罗。本单名蔚,宣武诏加惠,号惠蔚法师。太和初,郡举孝廉对策,为中书博士,转皇宗博士,迁太亩令。宣武即位,历冗从仆射,迁秘书丞、武邑郡中正,又兼黄门侍郎。迁中散大夫、正黄门,代崔光为著作郎。迁国子祭酒、秘书监。延昌中,封枣强县男。孝明即位,出为平东将军、济州剌史。还,除光禄大夫。神龟元年卒。赠大将军、瀛州刺史,谥曰戴。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道士。陕州人,字子实。隐居东海。太宗贞观五年,召至京师,赐号西华法师。高宗水徽中,流郁州。所注《老子》,名《道德真经义疏》,原书不存,近人蒙文通有辑本。又注《庄子》,名《南华真经注疏》,凡三十卷,收入《道藏》。
全唐文·卷九百二十三
玄英字子实。陕州人。隐居东海。贞观五年召至京师。永岳中流郁州。
真法师 朝代:盛唐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 持志科
姓王氏。金华人。住馀姚之休光寺。持律通经。郁有名誉。甚为时彦所推重。天宝六年。太守秦公长史狄公。荐主此寺。二公相谓曰。真师解深妙法。悟无上义。问一得三。闻一知十。利涉之辨博。僧会之智周。与之齐驱并驾可也。八年终。县令王璲制文以铭。洪元慎书。
三刀师 朝代: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六 感通科
庐陵曹氏子。伯连也。貌刚毅而心柔善。恒持金刚经。其经卷。每以竹筒盛而佩之。自誓毕生不娶。时天下方以安史之乱。所至不宁。而江南尤甚。大历七年。十一月广州吕大夫叛。州刺史刘宁。被洪州会府路嗣恭牒徵兵三千人。收番禺。于是伯连在选中。既呈阅。又差充行营小将。伯连患之。遂亡命。府即牒诸处要害捕逐。寻获于州之洋口。械送州处分。州命斩于朱木桥。三斩刀刃皆不入。宁怪而问其故。答曰。素怯懦。使从军。或恐剉衄威武。所以逃也。然而三斩不入者不自知。果何说也。其无乃金刚经之力欤。问经今安在。答曰。被获时。已失坠于数百步之外。宁遽令求而得之。则竹筒之上有刀痕三。宁叹异听为僧。世号三刀师。隶名郡之龙兴寺云。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四 读诵篇第八之一
释三刀法师者。本姓曹。庐陵人也。天然之性嗜于蔬食。羁贯成童志愿出家。于时自江以西从安史之乱。南方不宁多事土扶。故强兼弱兵革未休。大历七年十一月广州吕大夫被翻城。奉洪州路嗣恭。牒吉州刺史刘宁徵兵三千人。同收番禺。法师旧名伯连。其为人也强渥而貌恶。且心循良恒持诵金刚经。以筒盛经佩之于身。誓不婚娶。然不扬此善于他。惟密行愈至。无何被括为军。呈阅之时又选充行营小将。非其所好。遂亡命焉。时徵兵颇急牒诸处要害捕逐。于本州洋口擒送刘宁。令于朱木桥处死。三下刃俱折。刘怪问之。遂言。素志舍家恒持经法。如斯怯懦恐衄军威。是以亡耳。问经何在。曰被获时遗坠。遂令搜取果数百步外得之。竹筒有刃痕而几绝。刘拱手称叹久之。乃纵其为僧。奏闻。敕下本道号三刀法师。配本郡龙兴寺。后加精进卒于住所。
释宝达 朝代: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六 感通科
杭州灵隐寺僧也。素以持诵秘祝。获效于世。故其所居之院。有印沙床照佛鉴等法器。浙江之潮。视天下尤险壮。秋高气盛。则波涛湍激。至败堤防。冒城郭。为生民患。于是达祷禳之。忽夜见伟人玄冠朱衣。拥徒从造前。谓达曰。弟子盖吴之伍员也。昔以复仇雪耻之志。寓愤怒于天地间。以隳凌品汇。则其获谴诃于善类多矣。兹赖师以慈悯悲悼之诚。使患解脱缠盖。则庶几以升济矣。言讫而隐。后西岸果沙涨。人谓达所感致焉。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一 感通篇第六之四
释宝达者。不知何许人也。遁是名山高乎道望。号刹利法师。以持密咒为恒务。其院中有印沙床照佛鉴。往者浙江也。惊涛巨浪为害实深。其潮大至则激射今湖上诸山焉。达哀其桑麻之地悉变为江。遂诵咒止涛神之患。一夜江涛中有伟人。玄冠朱衣导从甚繁而至。谓达曰。弟子是吴伍员。复仇雪耻者。非他人也。师慈心为物。员已闻命矣言讫而灭。明日寺僧怪问。昨夜车马之喧为谁。具言其事。其冥感神理多此类也。自尔西岸沙涨弥年。还为百姓殖利。时所推称翕然敷化。后罔知所终。 系曰。印沙床者何。通曰。有道之士居山必非宝器。疑其范筑江沙巧成坐榻欤。照佛鉴者何。通曰。即鉴灯耳。以其陆鸿渐贞元中多游是山述记。记达师节俭而明心之调度也。
法师自利利他益
【三藏法数】
谓若有国土,讲说此经,其说经之人,一切时中,身心调适;诸人民众,增加守护,慈悲平等,心无伤害;亦令一切众生,诚心皈仰,皆悉修习菩提之行也。(梵语菩提,华言道。)
作大法师
【三藏法数】
谓人深达妙义,作大法师,为众演说;以其正行,令彼进修,是为菩萨之善友也。
好求法师过罪
【三藏法数】
谓修菩萨行者,奉承师长如事父母,听受其教,则菩提之果可成,若窥伺以求其过,则不惟无听受之诚,且亏事师之道,而菩提之心未有不退失者矣。
帝心法师
【三藏法数】
帝心,号也。姓杜,讳法顺。世间聋哑者遇之,必能闻能语。唐太宗诏谓之曰:朕苦劳热,师之神力,何以蠲除?师曰:圣德御宇,微恙何忧,但颁大赦,圣躬自安。上从之,疾遂瘳。因锡号曰帝心。作法界观门,专弘华严,是为三祖。
云华法师
【三藏法数】
云华,寺名也。师居是寺,因以名之。姓赵,讳智俨。得帝心之亲传,以授贤首。其教大行,是为四祖。
贤首法师
【三藏法数】
贤首,谥号也。讳法藏,其先,康居国人。唐则天诏于太原寺,开华严宗旨,感白光自口而出,须臾成盖,万众欢呼。召对长生殿,指殿隅金师子,以喻法界体、用,而为说法。则天领解,遂著其说,为金师子章,是为五祖。
清凉法师
【三藏法数】
清凉,号也。姓夏侯氏,讳澄观。会稽人,造华严大疏。唐德宗诞节,召对内殿,能以妙法清凉帝心,遂赐号清凉。宪宗问华严宗旨,豁然有得,加号大统清凉国师。文宗开成三年示寂。凡历九朝,为七帝门师,是为六祖。(九朝者,唐玄宗、肃宗、代宗、德宗、顺宗、宪宗、穆宗、敬宗、文宗也。七帝者,即代宗以下七帝也。)
圭峰法师
【三藏法数】
圭峰,终南山之别名也。师居是山,因得是名。姓何,讳宗密,果州人。清凉尝谓之曰:毗卢华藏,能随我游者,其汝乎?遂著圆觉华严等疏钞。唐文宗诏问佛法大意,赐号大德,是为七祖。(毗卢,梵语具云毗卢遮那,华言遍一切处。华藏,即华藏世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