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骨科  拼音:gǔ kē
临床医学的一大分支。主要范围是研究、治疗骨骼方面的疾病。
《漢語大詞典》:钴炮(鈷炮)
指用放射性钴进行放射治疗的装置。
《漢語大詞典》:汗法
中医驱逐风寒暑湿病邪于体外的治疗方法。为中医治疗疾病汗、吐、下三法之一。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序例:“熏蒸、渫洗、熨烙、鍼刺、砭射、导引、按摩,凡解表者,皆汗法也。”参阅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序例·张子和汗吐下三法
《漢語大詞典》:拔火罐子
拔火罐治疗时使用的器具。一种用竹筒、陶瓷或玻璃等制成的小罐。也称火罐。 章炳南 等《锺万财起家》:“像咱村上 有婆姨 ,可是小气的很,人家八路军一个同志伤风咧,借个拔火罐子……就硬是不借,我说那有甚金贵处?”
《國語辭典》:拔火罐  拼音:bá huǒ guàn
1.一种短小的烟囱,以铁或陶土制成,用时罩在火炉上,使燃烧的炭火更加旺盛。也称为「火拔子」。
2.一种中医疗法。以竹筒、陶瓷等制成的小坛或宽口瓶作为火罐。拔罐时,将点燃的酒精棉或油纸条,直接置于火罐内片刻后,趁热将罐倒扣在皮肤上。罐内因燃烧而空气减少,产生负压,皮肤被吸,引起局部充血或瘀血现象,以达到治疗效果。通常用于腰痛、头痛、神经痛、关节炎和哮喘等多种病症。也作「拔罐子」。
《國語辭典》:拔罐子  拼音:bá guàn zi
一种中医治疗方法。在小罐内点火燃烧片刻,趁热将罐倒扣在皮肤上,罐内因燃烧而空气减少,产生负压,皮肤被吸,引起局部充血或瘀血现象,以达到治疗目的。也作「拔火罐」。
《漢語大詞典》:案扤
按摩。中医治疗方法的一种。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臣闻上古之时,医有 俞跗 ,治病不以汤液醴洒,鑱石撟引,案杌毒熨,一拨见病之应。” 司马贞 索隐:“扤音玩,亦谓按摩而玩弄身体使调也。”按,扤为“抏”字之讹。参阅 清 钱大昕 廿二史考异卷五。
《漢語大詞典》:绑扎所(綁扎所)
指军队在战地特设的为伤员包扎、治疗的处所。 和谷岩 《枫》:“ 胡文发 用鼻子哼了一声,慢慢地说:‘到师后勤拉弹药,送到四一二高地绑扎所去。’”
《國語辭典》:大换血(大換血)  拼音:dà huàn xiě
将原有的人事做大幅度的更新、变动。如:「他新官上任马上就来个大换血,将所有的旧干部都换掉了。」
《國語辭典》:电疗(電療)  拼音:diàn liáo
一种利用电来治疗疾病的方式。可分高周波及低周波两种,前者为电热疗,后者为电刺激,常用于治疗心脏病、麻痹或风湿性疾病等。如:「复健师用电疗医治病患的酸痛。」
《漢語大詞典》:疮家(瘡家)
治疗疮疾的医生。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草一·黄蓍﹝发明﹞引 张元素 曰:“排脓止痛,活血生血,内托阴疽,为疮家圣药。”
《漢語大詞典》:磁疗(磁療)
应用医疗器械所产生的磁场作用进行治疗。《人民日报》1985.8.20:“一种既能防治疾病、又能装饰美容的磁疗保健耳饰由北京工艺美术研究所研制成功。”
《国语辞典》:强心剂(强心剂)  拼音:qiáng xīn jì
一种使心脏机能加强的药剂。藉由增加心肌收缩以治疗心脏衰竭、心因性休克等病症。
《漢語大詞典》:适应症(適應症)
医学名词。每种药物或治疗方法,都有它能治疗的疾病或症状,这些疾病或症状就叫这种药物或治疗方法的适应症。
《國語辭典》:热敷(熱敷)  拼音:rè fū
一种用湿热的毛巾或热水袋覆盖身体表面的局部治疗法。身体表面加热,可使组织温度升高,血管扩张,增进并改善血液循环,减少郁血。使局部血液增加,亦可使白血球集中而有利于早期炎症的消除。对局部也有镇静、止痛和松弛肌肉紧张的作用。也称为「热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