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大清河  拼音:dà qīng hé
河川名:(1)在河北省境,为白沟、依城、猪龙诸水在安新县汇合后的总称。因水清得名。也称为「会同河」。(2)在山东省境,即古济水。今为黄河所夺,惟其上游仍称为「大清河」。
《国语辞典》:通天河  拼音:tōng tiān hé
河川名。位于青海省南部,为长江的上源,其源流沱沱河发源于唐古拉山脉的各拉丹冬峰。河水从丛山中汇合数十条支流而下,汇当曲河后至玉树藏族自治州的玉树县境内巴塘河口,称为通天河,长约八百一十三公里。
《国语辞典》:浠水  拼音:xī shuǐ
1.河川名。源于湖北省英山县大别山,西南流至浠水县注入长江。
2.县名。参见「浠水县」条。
《国语辞典》:混同江  拼音:hùn tóng jiāng
河川名。由黑龙江、松花江二江在同江县的哈拉乌苏合流而成。因松花江含沙较多,江水北黑南黄,经久而混,故称为「混同江」。也称为「鸭子河」。
《国语辞典》:松花江  拼音:sōng huā jiāng
河川名。源出长白山的天池。流经吉林省城至扶馀县与嫩江会合,东流入黑龙江。
《国语辞典》:肥河  拼音:féi hé
河川名:(1)发源于河南省鹿邑县西。东南流入安徽省,经太和、阜阳,至凤台县注入淮水。也称为「西肥河」。(2)发源于安徽省涡阳县东境。东南流经蒙城、宿县、怀远,至凤阳县注入淮水。也称为「北肥河」。(3)发源于安徽省合肥县西南,北流至寿县,注入淮水。也称为「肥水」、「淝水」、「东肥河」、「南肥河」。
《国语辞典》:秦淮河  拼音:qín huái hé
河川名。源于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北部,向西北流经江宁区后,入南京城(今秦淮区、鼓楼区),横贯城中,西出三山水门注入长江。旧时南京的歌楼舞馆,并列两岸,画舫游艇纷集其间。现在江宁区之河定桥以下另有修筑秦淮新河,向西直入长江。
《国语辞典》:鄢水  拼音:yān shuǐ
河川名。位于湖北省境内,源出南漳县西的康狼山,东流至宜城县南,后分为二支,各入汉水。
《国语辞典》:玻璃泉  拼音:bō li quán
河川名:(1)在安徽省滁州市南谯区醉翁亭侧。明。宋濂〈琅琊山游记〉:「亭侧有玻璃泉,又名六一泉。石阑覆之,阑下压以巨石,中疏一窍通泉,径可五六寸。手掬饮之,温。」(2)在安徽省盱眙县东第一山下。因泉水莹澈如玻璃而得名。
《国语辞典》:剑河(剑河)  拼音:jiàn hé
河川名:(1)位于贵州省,沅江的支流。(2)位于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在其河畔。也译作「卡姆河」。
《国语辞典》:大甲溪  拼音:dà jiǎ xī
河川名。发源于中央山脉的雪山与南湖大山,为台湾第四大溪流。全长一百二十四公里,水力资源丰富。
《国语辞典》:永定河  拼音:yǒng dìng hé
河川名。源出山西省朔县东洪涛山,东南入河北省经宛平等县,至天津汇运河。此河水流湍急,多挟泥沙,时有溃决之虞。也称为「㶟水」、「浑河」、「桑乾河」。
《漢語大詞典》:堤川(隄川)
堤防河川。管子·度地:“乃取水左右各一人,使为都匠水工,令之行水道、城郭、隄川、沟池、官府、寺舍及洲中,当缮治者,给卒财足。”
分類:堤防河川
《国语辞典》:嫩江  拼音:nèn jiāng
河川名。发源于黑龙江省的伊勒呼里山南麓,南流至吉林省与松花江会合,是松花江最大支流。流域面积二十四万三千九百平方公里。也称为「妹江」、「难河」。
《国语辞典》:洺河  拼音:míng hé
河川名。源出山西省辽县太行山,东南流经河南武安县,再东流至河北省大名县,会卫水入运河。也称为「漳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