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2,分3页显示 上一页 1 2
七秽行──法没时七秽行
暂出还没
水不没
西没
北没
边没
第一人,入水则没
第二人,虽没还出,出已还没
第三人,没已即出,出更不没
第四人,入已便没,没已还出,出已即住,遍观四方
第五人,入已即没,没已还出,出已即住,住已观方,观已即去
佛类词典(续上)
阎罗王做生意,鬼也没得上门七秽行──法没时七秽行
暂出还没
水不没
西没
北没
边没
第一人,入水则没
第二人,虽没还出,出已还没
第三人,没已即出,出更不没
第四人,入已便没,没已还出,出已即住,遍观四方
第五人,入已即没,没已还出,出已即住,住已观方,观已即去
阎罗王做生意,鬼也没得上门
【俗语佛源】
阎罗王为地狱主,连鬼都怕他。此俗语比喻没有一个主顾敢登门。如明·吾丘瑞《运甓记》第二三出:「今日早间坐到这个时候,并无一个主顾与我发市。正是:阎罗王做生意,鬼也没得上门。」或作「阎王老子开饭店,鬼都不上门」。多比喻恶人当道,都敬而远之,无人敢惹。如李六如《六十年的变迁》第十一章三:「因为听讲的人,尤其下级军官,一次比一次多,不像以前『阎王老子开饭店,鬼都不上门』。」(李明权)
阎罗王为地狱主,连鬼都怕他。此俗语比喻没有一个主顾敢登门。如明·吾丘瑞《运甓记》第二三出:「今日早间坐到这个时候,并无一个主顾与我发市。正是:阎罗王做生意,鬼也没得上门。」或作「阎王老子开饭店,鬼都不上门」。多比喻恶人当道,都敬而远之,无人敢惹。如李六如《六十年的变迁》第十一章三:「因为听讲的人,尤其下级军官,一次比一次多,不像以前『阎王老子开饭店,鬼都不上门』。」(李明权)
七秽行──法没时七秽行
【三藏法数】
(出出曜经)
〔一、百岁持戒,为恶所破〕,谓法将灭时,有人持戒满百岁已,一弹指顷,遂为恶知识之所破坏,是为法没时之秽行也。
〔二、久行慈心,为瞋所坏〕,谓法将灭时,有人久行平等慈忍,未尝少息,一旦逆境现前,不能安忍,瞋恚倏起,坏灭善根,是为法没时之秽行也。
〔三、薄贱不随师教〕,谓法将灭时,善行寡少,为此道者,悉皆轻薄。污贱之徒,不修威仪,进止不顺师长教诲,耽习下流,无所闻见,是为法没时之秽行也。
〔四、互诤胜负〕,谓法将灭时,正教不行,人我妄兴。是此者则非彼,是彼者则非此,交相毁诤,以求胜负。唯务较短量长,不思反邪归正,是为法没时之秽行也。
〔五、斗乱彼此〕,谓法将灭时,出家之人,或居城郭村落,贪求利养,我慢贡高,悖理乱常,争长竞短,向彼说此,向此说彼,互相毁谤,争斗不已。惟知构造其非,不解弘持其教,是为法没时之秽行也。
〔六、贪著利养〕,谓法将灭时,出家之人,多贪利养,广殖田园,惟思口体之奉,不以勤苦为劳,遂致身多疾病,不能流通佛教,是为法没时之秽行也。
〔七、凡圣皆被毁辱〕,谓法将灭时,教道不明,以伪乱真,以邪混正,是非不明,凡圣无别。故自凡夫之僧至阿罗汉,一概被人轻贱毁辱,既辱其徒,何有其教,是为法没时之秽行也。(梵语阿罗汉,华言无学。)
(出出曜经)
〔一、百岁持戒,为恶所破〕,谓法将灭时,有人持戒满百岁已,一弹指顷,遂为恶知识之所破坏,是为法没时之秽行也。
〔二、久行慈心,为瞋所坏〕,谓法将灭时,有人久行平等慈忍,未尝少息,一旦逆境现前,不能安忍,瞋恚倏起,坏灭善根,是为法没时之秽行也。
〔三、薄贱不随师教〕,谓法将灭时,善行寡少,为此道者,悉皆轻薄。污贱之徒,不修威仪,进止不顺师长教诲,耽习下流,无所闻见,是为法没时之秽行也。
〔四、互诤胜负〕,谓法将灭时,正教不行,人我妄兴。是此者则非彼,是彼者则非此,交相毁诤,以求胜负。唯务较短量长,不思反邪归正,是为法没时之秽行也。
〔五、斗乱彼此〕,谓法将灭时,出家之人,或居城郭村落,贪求利养,我慢贡高,悖理乱常,争长竞短,向彼说此,向此说彼,互相毁谤,争斗不已。惟知构造其非,不解弘持其教,是为法没时之秽行也。
〔六、贪著利养〕,谓法将灭时,出家之人,多贪利养,广殖田园,惟思口体之奉,不以勤苦为劳,遂致身多疾病,不能流通佛教,是为法没时之秽行也。
〔七、凡圣皆被毁辱〕,谓法将灭时,教道不明,以伪乱真,以邪混正,是非不明,凡圣无别。故自凡夫之僧至阿罗汉,一概被人轻贱毁辱,既辱其徒,何有其教,是为法没时之秽行也。(梵语阿罗汉,华言无学。)
暂出还没
【三藏法数】
谓人或生世间,于信等五种善根不能坚固,还复退失,流转生死,故名暂出还没。(五种善根者,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也。)
谓人或生世间,于信等五种善根不能坚固,还复退失,流转生死,故名暂出还没。(五种善根者,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也。)
水不没
【三藏法数】
谓由慈心,内无贪爱,远离欲流,即水不能没也。
谓由慈心,内无贪爱,远离欲流,即水不能没也。
西没
【三藏法数】
谓于世界西方而没也。
谓于世界西方而没也。
北没
【三藏法数】
谓于世界北方而没也。
谓于世界北方而没也。
边没
【三藏法数】
谓于世界边际而没也。
谓于世界边际而没也。
第一人,入水则没
【三藏法数】
此一种羸无势力,不习浮故,以喻一阐提也。阐提之人,亲近恶友,听受邪法;以恶业重故,又无信力,没生死河,不能得出。故云入水则没。(梵语一阐提,华言信不具。由过去无宿善因,故譬羸劣无力;现在无信心,故譬不习浮。无善无信,则不能出于生死大河矣。)
此一种羸无势力,不习浮故,以喻一阐提也。阐提之人,亲近恶友,听受邪法;以恶业重故,又无信力,没生死河,不能得出。故云入水则没。(梵语一阐提,华言信不具。由过去无宿善因,故譬羸劣无力;现在无信心,故譬不习浮。无善无信,则不能出于生死大河矣。)
第二人,虽没还出,出已还没
【三藏法数】
此一种以喻人天将进而退者也,为断善根没生死河,故云没;复能亲近善友,能生信心,虽没而出,故云还出。既得出已,又遇恶友,听受邪法,仍没生死大河,故云出已还没。
此一种以喻人天将进而退者也,为断善根没生死河,故云没;复能亲近善友,能生信心,虽没而出,故云还出。既得出已,又遇恶友,听受邪法,仍没生死大河,故云出已还没。
第三人,没已即出,出更不没
【三藏法数】
此一种以喻内凡之人,发意欲度生死大河,由昔断善根,没生死河,故云没。今因亲近善友,能生信心,虽没而出,故云没已即出。复能坚持净戒,读诵书写解说经典,后證道果,故云出更不没。(内凡者,已入佛法名内,未登圣位名凡也。)
此一种以喻内凡之人,发意欲度生死大河,由昔断善根,没生死河,故云没。今因亲近善友,能生信心,虽没而出,故云没已即出。复能坚持净戒,读诵书写解说经典,后證道果,故云出更不没。(内凡者,已入佛法名内,未登圣位名凡也。)
第四人,入已便没,没已还出,出已即住,遍观四方
【三藏法数】
此一种以喻四果之人,昔断善根,故云没。亲近善友,而得信心,故云出。由信心故,受持书写解说经典,修习智慧,以利根故,心不退转,故云住。證得四果,故云遍观四方。(四果者,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也。)
此一种以喻四果之人,昔断善根,故云没。亲近善友,而得信心,故云出。由信心故,受持书写解说经典,修习智慧,以利根故,心不退转,故云住。證得四果,故云遍观四方。(四果者,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也。)
第五人,入已即没,没已还出,出已即住,住已观方,观已即去
【三藏法数】
此一种以喻缘觉之人,没出住等,义与前第四人同。言即去者,以其根利过于四果,心求前进,得證缘觉,无有退转,但能自度,不能度人,怖畏生死,故云即去也。
此一种以喻缘觉之人,没出住等,义与前第四人同。言即去者,以其根利过于四果,心求前进,得證缘觉,无有退转,但能自度,不能度人,怖畏生死,故云即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