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川泽(川澤)  拼音:chuān zé
河川与湖泊。泛指湖、海、江、河等水流聚集的地方。《文选。曹植。赠丁仪诗》:「朝云不归山,霖雨成川泽。」
《漢語大詞典》:渔浦(漁浦)
江河边打鱼的出入口处。 唐 李绅 《过锺陵》诗:“江对 楚 山千里月,郭连渔浦万家灯。” 唐 方干 《送人宰永泰》诗:“舟停渔浦犹为客,县入樵溪似到家。”
《國語辭典》:陆地(陸地)  拼音:lù dì
地球表面除去海洋、湖泊、河川等的部分。
《漢語大詞典》:川水
江河之水。汉书·李寻传:“今 汝颍 畎澮皆川水漂踊,与雨水并为民害,此所谓‘爗爗震电,不寧不令,百川沸腾’者也。”南齐书·五行志:“人君不祷祀,简宗庙,废祭祀,逆天时,则雾水暴出,川水逆溢,坏邑軼乡,沉溺民人。”
分類:江河
《國語辭典》:堤岸  拼音:tí àn
1.防治河水漫溢的挡水工程。唐。韩愈〈此日足可惜赠张籍〉诗:「下马步堤岸,上船拜吾兄。」
2.城市名。原属越南南部。参见「堤岸市」条。
《國語辭典》:水性  拼音:shuǐ xìng
1.水的特性。《后汉书。卷三○上。苏竟杨厚列传。苏竟》:「今年比卦部岁,坤主立冬,坎主冬至,水性灭火。」《宋史。卷九二。河渠志二》:「臣等窃谓河流转徙,乃其常事;水性就下,固无一定。」
2.游泳、泅水的技能。《三国演义》第七四回:「仓素知水性,又在荆州住了数年,愈加惯熟;更兼力大,因此擒了庞德。」《镜花缘》第一三回:「婢子因思:『人生同一血肉之躯,他人既能熟谙水性,将身入海,我亦人身,何以不能?』因置大缸一口,内中贮水,日日伏在其中,习其水性。久而久之,竟能在水一日之久。」
3.比喻没有主见。元。关汉卿《调风月》第三折:「老夫人随邪水性,道我能言快语说合成,我说波娘七代先灵。」《西游记》第三○回:「你看那水性的君王,愚迷肉眼,不识妖精。」
4.像水一样可以随意方圆,无定性。比喻善变而用情不专。《水浒传》第八一回:「原来这李师师是个风尘妓女,水性的人。」《警世通言。卷三二。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自古道:『妇人水性无常。』况烟火之辈,少真多假。」
《國語辭典》:渡船  拼音:dù chuán
载人、货物、车辆等过河的船。唐。岑参 送刘郎将归河东诗:「山雨醒别酒,关云迎渡船。」《三国演义》第一三回:「承、奉见贼追急,请天子弃车驾,步行到黄河岸边,李乐等寻得一只小舟作渡船。」
《國語辭典》:自决(自決)  拼音:zì jué
1.自杀、自尽。《史记。卷三八。宋微子世家》:「于是微子度纣终不可谏,欲死之,及去,未能自决,乃问于太师、少师。」唐。白居易 祭小弟文:「昔尔孤于地下,今我孤于人间,与其偷生而孤苦,不若就死而团圆,欲自决以毁灭,又伤孝于归全。」
2.事情由自己决定或解决。如:「民族自决」。《史记。卷八三。鲁仲连邹阳传》:「燕将见鲁连书,泣三日,犹豫不能自决。」
《漢語大詞典》:秋涨(秋漲)
秋日江河水上涨。 宋 戴复古 《江涨见移居者》诗:“夏潦连秋涨,人家水半门。”
《漢語大詞典》:浦月
谓江河水中之月。 南朝 陈 张正见 《泛舟横大江》诗:“舟移歷浦月,櫂举湿春衣。” 唐 杨发 《宿黄花馆》诗:“何处迷鸿离浦月,谁家愁妇擣霜衣。”
《國語辭典》:登陆(登陸)  拼音:dēng lù
1.从水面登上陆地。《儒林外史》第四三回:「次日,风定开船,又行了几程。大爷、二爷由水登陆。」
2.从水面登上敌方陆地作战。如:「诺曼第登陆」。《隋书。卷四一。列传。高颎》:「再三若此,贼以为常。后更集兵,彼必不信,犹豫之顷,我乃济师,登陆而战,兵气益倍。」
3.到达。如:「登陆月球」。
《漢語大詞典》:楚岸
楚 地江河水边的陆地。 唐 杜甫 《缆船苦风戏题四韵》:“ 楚 岸朔风疾,天寒鶬鴰呼。” 唐 黄滔 《雁》诗:“ 楚 岸花晴塞柳衰,年年南北去来期。” 明 高启 《赋得履送衍上人》:“稳称游方脚,新编 楚 岸蒲。滑欺峰顶石,危怯世间途。”
《國語辭典》:水运(水運)  拼音:shuǐ yùn
水路运输。利用船舶等交通工具在河道或海洋上运送货物。《后汉书。卷五八。虞诩传》:「于是水运通利,岁省四千馀万。」
《國語辭典》:三板  拼音:sān bǎn
1.小船。或附挂于海船上;或长竹束成,用于近海捕鱼;或首尾置炮,两旁具桨,用以作战。也作「舢板」、「舢舨」。
2.古代筑墙用的板。每块板二尺高,三板高六尺。《战国策。赵策三》:「今城不没者三板。」
《國語辭典》:下口  拼音:xià kǒu
1.佐餐的食品。《水浒传》第一五回:「阮小七道:『有什么下口?』」《警世通言。卷一九。崔衙内白鹞招妖》:「右手把著酒,左手把著心肝做下口。」
2.江河下游的出口处。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洞过水注》:「西入于汾,出晋水下口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