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367,分25页显示  上一页  2  3  4  5  6  8  9  10  11 下一页
词典(续上)
腼汗
汗气
汗手
汗污
汗巾
黑汗
惶汗
赧汗
心汗
汗毛
汗邪
汗液
汗酒
汗斑
浃汗
《漢語大詞典》:腼汗(靦汗)
谓羞得脸上出汗。 南朝 梁 沈约 《上〈宋书〉表》:“鞠躬跼蹐,靦汗亡厝。”
《漢語大詞典》:汗气(汗氣)
出汗时蒸发的热气。 茅盾 《子夜》十三:“ 金小妹 抢前一步去开了门, 朱桂英 刚挤进去,就觉得热烘烘一股汗气。” 凌力 《星星草》第十五章四:“铿锵的锣鼓骤然一停,麒麟皮掀开,四个汗气蒸腾的小伙子露出笑脸,人群爆发出叫好和鼓掌声。”
《国语辞典》:汗手  拼音:hàn shǒu
1.有汗的手。如:「这面镜子,别拿汗手摸。」
2.指一种人手部经常会出汗的症状。
《漢語大詞典》:汗污
(1).混合着汗水的污垢。 魏金枝 《留下镇上的黄昏》:“有许多赤膊的农人,他们老是挨挨挤挤的将汗污故意揩到别的着衣人身上去。”
(2).被汗水弄脏;汗水弄脏。 茅盾 《子夜》十三:“许多汗污的脸,转来转去搜寻那发言的人。” 叔华 《绣枕》:“她只回忆起她做那鸟冠子曾拆了又绣,足足三次,一次是汗污了嫩黄的线,绣完了才发现。”
《國語辭典》:汗巾  拼音:hàn jīn
1.手帕、手巾。《金瓶梅》第八三回:「一面开橱门,取出一方白绫汗巾,一副银三事挑牙儿答赠。」《儒林外史》第五四回:「聘娘又拿汗巾替四老爷拂了头巾,嘱咐道:『你今晚务必来,不要哄我老等著。』」
2.腰带。《喻世明言。卷一。蒋兴哥重会珍珠衫》:「又哭了一回,把个坐兀子填高,将汗巾兜在梁上,正欲自缢。」《红楼梦》第二一回:「这半个月难保乾净,或者有相厚的丢失下的东西……戒指、汗巾、香袋儿。」
《漢語大詞典》:黑汗
(1).黑色汗水。亦谓掺杂着污秽的汗水。新唐书·五行志一:“ 大历 十三年二月,太僕寺有泥像,左臂上有黑汗滴下,以纸承之,血也。” 茅盾 《子夜》十二:“满脸黑汗在这柏油路上喊卖各式各样‘快报’的瘪三和小孩子,也用了各式各样的声调高叫着各式各样矛盾的新闻。” 尚钺 《预谋》一:“他们中有的用手揩揩骄阳在头上蒸发出的黑汗。”
(2).中兽医病名。马血脉壅滞之症。多由久热伤血,瘀血滞气积于心胸所致。症状为神昏头低、浑身肉颤、汗出如浆、气促喘粗、步行如醉、口色红燥、脉象洪数等。治以宁心安神、镇惊止汗为主。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养牛马驴骡:“治马黑汗方:取燥马屎置瓦上,以人头乱髮覆之,火烧马屎及髮,令烟出,著马鼻下熏之,使烟入马鼻中,须臾即差也。”
《國語辭典》:惶汗  拼音:huáng hàn
因惊惧而汗流。《明史。卷一四二。陈性善传》:「帝威严,见者多惴恐,至惶汗不成一字。」
分類:恐惧
《漢語大詞典》:赧汗
谓因羞惭而流汗。 宋 苏轼 《与彦正判官书》:“古琴当与响泉韵磬并为当世之宝,而鏗金瑟瑟,遂蒙輟惠,报赐之间,赧汗不已。”
分類:羞惭流汗
《国语辞典》:心汗  拼音:xīn hàn
中医上指胸口出汗特别多的症状。通常多因思虑太过,伤及心脾所致。
《國語辭典》:汗毛  拼音:hàn máo
人体上的细毛。
《漢語大詞典》:汗邪
谓人高烧出汗,神智昏迷,语言错乱的现象。俗谓中邪。多用来骂人头脑不清,胡言乱语。《金瓶梅词话》第十九回:“汗邪的油嘴!他可可看人家老婆的脚?”《醒世姻缘传》第八七回:“你就快别要汗邪,离门离户的快走!” 清 孔尚任 《桃花扇·侦戏》:“俺 阮大鋮 也是读破万卷之人,什么忠佞贤奸,不能辨别?彼时既无失心之疯,又非汗邪之病,怎的主意一错,竟做了一个 魏 党?”
《國語辭典》:汗液  拼音:hàn yì
汗腺分泌的液体。
分類:汗液汗水
《漢語大詞典》:汗酒
烧酒的别称。因其是蒸馏酒,酿造时蒸气聚滴,如汗流出,故称。 元 杨维桢 《无题效商隐体》诗之一:“公子银瓶分汗酒,佳人金胜剪春花。” 清 翟灏 通俗编·饮食:“按 东坡 言 唐 时酒有名烧春者,当即烧酒也。 元 人谓之汗酒。”
《國語辭典》:汗斑  拼音:hàn bān
皮肤上的淡黄或棕黑色的斑点,是由皮肤色素增多及日光的刺激而形成。也称为「汗瘢」、「花斑癣」。
《國語辭典》:汗碱(汗鹼)  拼音:hàn jiǎn
衣服被汗渗透,乾后所出现的白色斑痕。
《漢語大詞典》:浃汗(浹汗)
遍身出汗。 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八:“人入洞门,为热气所蒸,无不浹汗,有疾者輒愈。”
分類:出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