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367,分25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5  6  7  8 下一页
词典(续上)
血汗
马汗
漫汗
汗珠
雨汗
颜汗
汗马功
汗衫
赭汗
汗衣
汗脚
天可汗
冷汗
汗沟
汗血马
《國語辭典》:血汗  拼音:xiě hàn
血液和汗水。比喻工作所用的精力。如:「田里的稻谷都是农夫的血汗凝聚成的。」
《骈字类编》:马汗(马汗)
南北朝 庾信 王昭君 绿衫承马汗,红袖拂秋霜。
唐 韩翃 送襄垣王君归南阳别墅 愁眠客舍衣香满,走渡河桥马汗新。
《國語辭典》:漫汗  拼音:màn hàn
广大的样子。《文选。张衡。南都赋》:「布濩漫汗,漭沆洋溢。」唐。韩愈〈绖騝赠张籍〉诗:「万屋漫汗合,千株照曜开。」
《國語辭典》:汗珠  拼音:hàn zhū
水滴状的汗液。如:「为了如期完工,每个人无不挥洒汗珠,加紧赶工。」
分類:汗珠
《漢語大詞典》:雨汗
汗流如雨。 宋 范成大 《刺濆淖》诗:“ 峡 江饶暗石,水状日千变……篙师瞪褫魄,滩户呀雨汗。”
《漢語大詞典》:颜汗(顔汗)
汗颜,羞愧。 明 陈继儒 《读书镜》卷八:“大抵居朝廷,则为公卿,归则原是乡里中一措大耳……乃拥簇童僕,呵叱父老,闻 倪文毅 、 司马温公 之风,得无颜汗乎?” 清 杨掌生 《京尘杂录·辛壬癸甲录》:“彼委琐齷齪儿,对之能无颜汗乎?”
分類:羞愧
《漢語大詞典》:汗马功(汗馬功)
见“ 汗马之功 ”。
《國語辭典》:汗马之功(汗馬之功)  拼音:hàn mǎ zhī gōng
比喻战功或工作的成绩与辛劳。参见「汗马之劳」条。《元史。卷一七七。陈颢传》:「臣无汗马之功,又乏经济之略,一旦置之政涂,徒速臣咎。」
分類:战功
《國語辭典》:汗衫  拼音:hàn shān
贴身、轻软、能吸汗的短衣。《三国演义》第一○九回:「芳脱下龙凤汗衫,咬破指尖,写了血诏。」
《漢語大詞典》:赭汗
(1).面红流汗。后汉书·刘盆子传:“ 盆子 时年十五,被髮徒跣,敝衣赭汗,见众拜,恐畏欲啼。”
(2).指骏马的汗水。 南朝 梁元帝 《长安道》诗:“雕鞍承赭汗,槐路起红尘。” 南朝 陈 张正见 《门有车马客行》:“红尘扬翠轂,赭汗染龙媒。”
(3).借指骏马。 隋 辛德源 《白马篇》:“金羈络赭汗,紫缕应红尘。”参见“ 赤汗 ”。
《漢語大詞典》:赤汗
指赤汗马所流的赤色汗水。《史记·乐书》:“太一贡兮天马下,霑赤汗兮沫流赭。” 裴駰 集解引 应劭 曰:“ 大宛 马汗血霑濡也。” 唐 杜甫 《玉腕骝》诗:“驂驔飘赤汗,跼蹐顾长楸。” 明 高明 《琵琶记·春宴杏园》:“但见耳批双竹,鬃散五花……响篤篤翠蹄削玉,点滴滴赤汗流珠。”参见“ 赤汗马 ”。
《國語辭典》:汗衣  拼音:hàn yī
即汗衫。如:「屋里冲出一个穿粗布汗衣,手上还握有锅铲的厨师。」汉。刘熙《释名。释衣服》:「汗衣,近身受汗垢之衣也。」
分類:汗衫
《國語辭典》:汗衫  拼音:hàn shān
贴身、轻软、能吸汗的短衣。《三国演义》第一○九回:「芳脱下龙凤汗衫,咬破指尖,写了血诏。」
《漢語大詞典》:汗脚
出汗的脚;脏脚。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轻佻:“ 羊昭业 等拟将一尺三寸汗脚,踏他烧残龙尾道, 懿宗皇帝 虽薄德不任,被前人罗织;执大政者亦大悠悠。” 宋 陈师道 《寄北山顺法师》之一:“高士不应轻俗士,欲将汗脚上垂云。” 宋 刘克庄 《凤凰阁》词:“人言此辈宜高阁。几载种 天随 菊,采 庞公 药。龙尾道、难安汗脚。”
分類:出汗
《國語辭典》:天可汗  拼音:tiān kè hán
中世纪时中国西北边疆民族对唐太宗所称的尊号。《新唐书。卷二。太宗本纪》:「四月戊戌,西北君长请上号为天可汗。」
《國語辭典》:冷汗  拼音:lěng hàn
无发热现象而冒出的汗,多因惊恐或体质虚弱而引起。《水浒传》第四二回:「宋江听了,吓得一身冷汗。」《三国演义》第二二回:「左右将此檄传进,操见之,毛骨悚然,出了一身冷汗。」
《漢語大詞典》:汗沟(汗溝)
指马的前腋。即前腿和胸腹相连的凹形部位。马疾驰时为汗所流注,故称。 南朝 宋 颜延之 《赭白马赋》:“膺门沬赭,汗沟走血。”《后汉书·马援传》“备此数家骨相以为法” 李贤 注引 汉 马援 《铜马相法》:“腹下欲平满,汗沟欲深长。” 唐 杜甫 《郑典设自施州归》诗:“叹尔疲駑駘,汗沟血不赤。”
《國語辭典》:汗血马(汗血馬)  拼音:hàn xiě mǎ
1.汉时西域大宛国所出产的良种马。因其汗从肩膊流出,其色如血,故称为「汗血马」。西汉时李广利攻打大宛国,曾得此种马,贡献于汉武帝。也称为「汗马」。
2.千里马。宋。陆游〈九月十六日夜梦驻军河外遣使招降诸城觉而有作〉诗:「将军枥上汗血马,猛士腰间虎文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