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残缺不全(残缺不全)  拼音:cán quē bù quán
残破,缺损不完整。《文明小史》第五一回:「可惜带到日本的那位翻译,只懂英国话,日本话虽会几句,却是耳食之学,残缺不全。」
《漢語大詞典》:断烂(斷爛)
残缺不全。 清 周亮工 《书影》卷一:“若使但求谐于《房中》《鐃吹》之调,取其字句断烂者而模范之,以为乐府如是,岂非 西子 之顰、 邯郸 之步哉!” 清 梅曾亮 《赠孙秋士序》:“敝衣冠,独行市中,断烂古书外,不市他物。” 清 魏源 《说文叚借释例》:“非竹简之断烂,即传写之譌佚。”参见“ 断烂朝报 ”。
分類:残缺不全
《國語辭典》:断烂朝报(斷爛朝報)  拼音:duàn làn cháo bào
断烂,残缺陈腐。朝报,朝廷的公报,传抄皇帝诏令和官员章奏之类。王安石戏称《春秋经》只有简略要闻而缺乏事情的原委本末,如同断烂朝报。见《宋史。卷三二七。王安石传》。后指陈腐杂乱,缺少价值的记载。元。王恽〈编年纪事序〉:「若笔之无所用,则上下数千载事绩,特断烂朝报耳。」清。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三。历史。东华录》:「阅东华录,此书绝无触碍,而所记大事,往往不具首尾,错杂漏缺,全无体裁,真断烂朝报也。」
《漢語大詞典》:残零(殘零)
(1).残馀;残缺不全。 宋 岳飞 《奏邓州捷状》:“其贼大溃……内 高仲 将一项残零人马走入 邓州 ,闭门坚守。” 宋 李清照 《〈金石录〉后序》:“所有一二残零,不成部帙书册三数种,平平书帖,犹復爱惜如护头目,何愚也邪!”
(2).犹编外。 宋 岳珂 桯史·部胥增损文书:“至 临安 ,果以初筮无举员,当入残零。”
《漢語大詞典》:残略(殘略)
(1).摧毁掠夺。魏书·尒朱荣传:“贼锋已过 汲郡 ,所在村坞悉被残略。”
(2).残缺不全。 宋 欧阳修 《王彦章画像记》:“惜乎,旧史残略,不能备公之事。”
《国语辞典》:少头无尾(少头无尾)  拼音:shǎo tóu wú wěi
比喻事物的残缺不全。如:「这幅拼图少头无尾的,怎么能拼呢?」
分类:残缺不全
《國語辭典》:零落  拼音:líng luò
1.草木凋落。《礼记。王制》:「草木零落,然后入山林。」《楚辞。屈原。离骚》:「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2.死亡。比喻人事衰颓。《文选。孔融。论盛孝章书》:「海内知识,零落殆尽。」《乐府诗集。卷四○。相和歌词十五。晋。陆机。门有车马客行》:「亲友多零落,旧齿皆凋丧。」
3.身世落魄。唐。杜甫佳人〉诗:「自云良家子,零落依草木。」《红楼梦》第九二回:「岂知甄士隐弄到零落不堪,没有找处。」
4.景色萧条残败。《三国演义》第六回:「关中残破零落。今无故捐宗庙,弃皇陵,恐百姓惊动。」
5.稀疏不全。《大宋宣和遗事。贞集》:「皆零落骨殖,复合取二木函殓之。」
《國語辭典》:残编(殘編)  拼音:cán biān
页数残缺不完整。《儒林外史》第五五回:「江左烟霞,淮南耆旧,写入残编总断肠。」
分類:残缺不全
《漢語大詞典》:残卷(殘卷)
(1).指书中未读完的部分。 唐 方干 《许员外新阳别业》诗:“若因萤火终残卷,便把渔歌送几杯。”
(2).残缺不全的书。多指残缺的写卷、文稿。 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第十六篇:“有残卷从 敦煌 千佛洞 得之。”
《漢語大詞典》:断缣(斷縑)
残缺不全的画幅。 宋 陆游 《龙眠画马图》诗:“断縑岁久墨色暗,逸气尚若不可羈。”
《國語辭典》:残本(殘本)  拼音:cán běn
页数残缺不全的书。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卷二。经籍会通二》:「间有残本不售者,往往廉取之,故余之书多断阙。」
《國語辭典》:残存(殘存)  拼音:cán cún
残缺不全的存留下来。如:「祖上的一些古董,传到他手中时仅残存几件而已。」
《漢語大詞典》:踦校
一只脚;残缺。喻指残缺不全的器物。校,通“ 骹 ”,器物的脚。 汉 王充 论衡·实知:“如知一不通二,达左不见右,偏駮不纯,踦校不具,非所谓圣也。”
《漢語大詞典》:遗编断简(遺編斷簡)
指散佚而残缺不全的典籍。 宋 吕大临 《〈考古图〉后记》:“虽遗编断简,仅存二三,然世移俗革,人亡书残,不復想见先王之绪餘。”
《国语辞典》:书缺简脱(书缺简脱)  拼音:shū quē jiǎn tuō
书简散佚,残缺不全。《汉书。卷三六。刘歆传》:「礼坏乐崩,书缺简脱,朕甚闵焉。」
《国语辞典》:京本通俗小说(京本通俗小说)  拼音:jīng běn tōng sú xiǎo shuō
书名。宋代话本小说集。全书已残缺不全,民初缪荃孙曾据元人写本影印刊行其中七篇,即:《碾玉观音》、《萻萨蛮》、《西山一窟鬼》、《志诚张主管》、《拗相公》、《错斩崔宁》、《冯玉梅团圆》。缪氏自言尚有定州三怪、金主亮荒淫两篇未刊。这九篇又见明冯梦龙辑《警世通言》、《醒世恒言》,惟篇名及文字略有不同。内容多取材市井平民的生活,运用民间语言颇为熟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