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陪葬  拼音:péi zàng
1.陪同死者一起下葬。如:「用活人陪葬死人,实在太残忍。」也作「殉葬」。
2.古时臣子或妻妾的灵柩葬在皇帝或丈夫坟墓的近旁,称为「陪葬」。
《漢語大詞典》:从葬(從葬)
殉葬;陪葬。 明 沈德符 野获编补遗·宫闱·仁庙殉葬诸妃:“ 献陵 七妃,三葬 金山 ,餘俱从葬。” 郭沫若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第二篇第二章第二节:“而 穆公 自己死的时候偏偏要教三良从葬。”
分類:殉葬陪葬
《漢語大詞典》:从殉(從殉)
即殉葬。 明 沈德符 野获编·礼部一·臣下妾谥:“ 正统 以前,至尊大行后,妃嬪从殉者,俱赐諡称皇庶母。”
分類:殉葬
《國語辭典》:下车(下車)  拼音:xià chē
1.从车上下来。《文选。司马相如。子虚赋》:「仆下车对曰:『臣楚国之鄙人也。』」《文选。张协。杂诗一○首之八》:「下车如昨日,望舒四五圆。」
2.周武王灭殷之后,未及下车,立即封黄帝之后于蓟。见《礼记。乐记》。后用以指官吏赴任。《后汉书。卷七六。循吏传。刘宠传》:「自明府下车以来,狗不夜吠,民不见吏。」
《國語辭典》:作俑  拼音:zuò yǒng
制作用于殉葬的木偶,因其面目似人,故孔子厌恶创始者的不仁。《孟子。梁惠王上》:「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后以作俑指创先制造坏事、首开恶例。宋。苏轼 上文侍中论榷盐书:「且祸莫大于作始,作俑之渐,至于用人。」《儒林外史》第五三回:「陈木南道:『论起这件事,却也是杜先生作俑。』」
分類:殉葬创始
《國語辭典》:锡人(錫人)  拼音:xí rén
镕锡而成的人形。古时多用来殉葬。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终制》:「至如蜡弩牙、玉豚、锡人之属,并须停省。」
《漢語大詞典》:玉钺(玉鉞)
(1).古代武器大斧的美称。 唐 陆龟蒙 《奉酬袭美先辈吴中苦雨一百韵》:“文坛如命将,可以持玉鉞。”
(2).饰玉或玉制的钺。古代作为仪仗或用于殉葬。新五代史·周臣传·王朴:“ 世宗 临其丧,以玉鉞叩地,大慟者四。” 清 唐甄 潜书·善游:“ 夏后氏 之琱戈, 殷 人之玉鉞, 周 人之石鼓,皆寳也。”
《漢語大詞典》:新坑
指古人用来殉葬,经后人发掘而出土年代不久的金玉等物。 鲁迅 《彷徨·离婚》:“ 七大人 正拿着一条烂石似的东西,说着,又在自己的鼻子旁擦了两擦,接着道:‘可惜是“新坑”,倒也可以买得,至迟是 汉 。’”
《國語辭典》:桐人  拼音:tóng rén
古时用桐木做成的陪葬木偶。汉。桓宽《盐铁论。散不足》:「今厚资多藏,器用如生人,郡国繇吏素桑楺,偶车橹轮,匹夫无貌领,桐人衣纨绨。」
《漢語大詞典》:桐木人
桐木作的人形。古时作蛊祝之用。汉书·江充传:“是时,上春秋高,疑左右皆为蛊祝诅,有与亡,莫敢讼其寃者。 充 既知上意,因言宫中有蛊气,先治后宫希幸夫人,以次及皇后,遂掘蛊於太子宫,得桐木人。太子惧,不能自明,收 充 ,自临斩之……太子繇是遂败。”亦省作“ 桐人 ”。 元 吴师道 《望思台》诗:“桐人气迫前星黯, 思子宫 成翠华晚。”
《国语辞典》:兵马俑(兵马俑)  拼音:bīng mǎ yǒng
作成士兵及战马形状用来殉葬的陶偶。如西元一九七四年,秦始皇陵(陕西临潼)东侧所掘出的人马陶俑及秦始皇陵西侧所出土的两乘铜车马,不仅体形高大,兵马都雄健昂扬,人物神情生动,雕塑手法十分细腻,其中当年彩绘的色泽仍依稀可见。具有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漢語大詞典》:生殉
用活人殉葬。太平广记卷二二五引拾遗录·淫渊浦:“昔 始皇 为塚,敛天下瓌异,生殉工人。” 郭沫若 《奴隶制时代》序:“ 殷 王或高等贵族的坟墓,也有不少的生殉和杀殉,一墓的殉葬者往往多至四百人。”
分類:活人殉葬
《漢語大詞典》:水银浸(水銀浸)
殉葬的金玉等器物,被大殓时涂于尸体上的水银所浸染而形成的斑点。 鲁迅 《彷徨·离婚》:“ 七大人 正拿着一条烂石似的东西,说着,又在自己的鼻子旁擦了两擦,接着道,‘可惜是“新坑”。倒也可以买得,至迟是 汉 。你看,这一点是“水银浸”。’”
《漢語大詞典》:水银古(水銀古)
古墓中殉葬的铜器,为灌入棺内的水银浸渍,内外皆呈银白色者,称为“水银古”。 明 谢肇淛 《五杂俎·物部四》:“古人棺内多灌水银,遂有水银古者。然亦视其款製如何耳,未必古者尽佳也。”
分類:殉葬铜器
《國語辭典》:盗墓(盜墓)  拼音:dào mù
挖掘坟墓,窃取殉葬的物品。如:「古董交易的热络,导致盗墓风气盛行。」
《國語辭典》:冥器  拼音:míng qì
祭鬼神用的纸器。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八。中元节》:「中元节,先数日,市井卖冥器靴鞋,幞头帽子,金犀假带,五䌽衣服。」《金瓶梅》第六回:「且说五婆拿银子买棺材冥器,又买些香烛纸钱之类,归来与妇人商议,就于武大灵前点起一盏随身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