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3263,分218页显示  上一页  2  3  4  5  6  8  9  10  11 下一页
词典(续上)
王正
天正
明正
元正
正义
正一
正秋
风正
正对
正官
正身
正阳
保正
正文
得正
《漢語大詞典》:王正
(1).王朝钦定历法的正月。特指元月元日。 唐 刘禹锡 《武陵书怀五十韵》:“王正会夷夏,月朔盛旗幡。” 明 蘅芜室 《再生缘》第四出:“金甌全盛,千秋奠鼎泰阶平。只是那漠南齐解辫, 百粤 会王正。”参见“ 王正月 ”。
(2).指王朝所颁之历法。 宋 曾巩 《谢熙宁六年历日表》:“式谨王正之授,俾知民事之常。” 明 刘基 《次韵和石末公开读有感》:“百年万国奉王正,相业臺纲属老成。”古今小说·赵伯昇茶肆遇仁宗:“君臣二人,各分尊卑而坐。王正盛夏,天道炎热。”
《漢語大詞典》:王正月
周 天子所颁历法的正月。 周 以建子之月(农历十一月)为正。春秋·隐公元年:“元年春,王正月。” 公羊 传:“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岁之始也。王者孰谓?谓 文王 也。曷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 清 顾炎武 日知录·王正月:“未为天子,虽为建子而不敢谓之正。《武成》‘惟一月壬辰’是也。已为天子,则谓之正而復加王,以别於 夏 殷 。春秋‘王正月’是也。” 清 赵翼 陔馀丛考·春不书王:“春秋每岁必书‘春,王正月’……以 周 月记事者,则 孔子 书‘王正月’以别之,谓此正月乃王之正月,见其犹尊王也。”镜花缘第五二回:“如春秋书月而曰‘王正月’。所以书‘王’者,明正朔之所出,即所以序君臣之义。”
《漢語大詞典》:天正
(1). 周 历建子,以农历十一月即冬至所在之月为岁首,古人以为得天之正,故称。汉书·律历志上:“其於三正也,黄钟子为天正。”后汉书·陈宠传“三微成著,以通三统” 李贤 注引《三礼义宗》:“三微,三正也……故 周 以天正为岁,色尚赤,夜半为朔。”
(2).指冬至。 宋 沈括 梦溪笔谈·象数一:“ 熙寧 十年,天正元用午时,新历改用子时;闰十二月改为闰正月,四夷朝贡者用旧历,比来款塞众论,谓气至无显验可据,因此以摇新历。事下有司考定。凡立冬晷景,与立春之景相若者也,今二景短长不同,则知天正之气偏也。”
《國語辭典》:明正  拼音:míng zhèng
做證、證人。《清平山堂话本。合同文字记》:「刘天祥并晚婆婆来,就带著合同,一并赴官,又拘李社长明正。」
《國語辭典》:明正典刑  拼音:míng zhèng diǎn xíng
明,表明;正,治罪;典刑,法律。「明正典刑」泛指依照法律公开处刑。传统法中,多见于处决犯人的公文或布告中。宋。王楙《野客丛书。卷一○。宣帝待霍氏》:「使显等稍自悛改,则霍氏富贵,将来未艾。奈何悖逆之节,愈益驯嘄,而不容掩匿,苟不明正典刑,天下其谓帝何?其势不得不诛耳。」明。陆采《明珠记》第三四折:「故户部尚书租庸使刘震,忘累朝之厚恩,受逆贼之伪命,除将明正典刑外,妻子俱合随坐。」
《漢語大詞典》:明证(明証)
亦作“ 明証 ”。亦作“ 明正 ”。
(1).明确的证据。 汉 王符 《潜夫论·考绩》:“谚曰:‘曲木恶直绳,重罚恶明证。’”朱子语类卷四三:“虽无明证,看得来是如此。”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一编第二章第五节:“ 商 朝有军队与监狱,甲骨文已有明证。”
(2).证人;作证。清平山堂话本·合同文字记:“哥哥,则今日请我友人 李社长 为明証,见立两纸合同文字,哥哥收一纸,兄弟收一纸。”清平山堂话本·合同文字记:“相公随即差人捉 刘天祥 并晚婆婆来,就带合同,一併赴官。又拘 李社长 明正。”
《漢語大詞典》:元正
(1).正月元日。元旦。语出书·舜典:“月正元日, 舜 格于 文祖 。” 孔 传:“月正,正月;元日,上日。”《艺文类聚》卷七十引 汉 崔瑗 《三子钗铭》:“元正上日,百福孔灵。”晋书·王导传:“自后元正, 导 入,帝犹为之兴焉。” 唐 崔道融 《元日有题》诗:“十载元正酒,相欢意转深。”
(2).善良正直。《南齐书·柳世隆传》:“及总任方州,民颂宽德,翼教崇闥,朝称元正。”
《國語辭典》:正义(正義)  拼音:zhèng yì
1.公理。《荀子。正名》:「正义而为,谓之行。」
2.旧时指对经史典籍的注释。如《五经正义》、《史记正义》。
《漢語大詞典》:正一
(1).纯真之一。道家认为“一”为世界万物之本,永恒不变。 南朝 齐 顾欢 《夷夏论》:“佛号正真,道称正一,一归无死,真会无生,在名则反,在实则合。” 唐 卢照邻 《病梨树赋》:“高谈正一,则古之 蒙庄子 ;深入不二,则今之 维摩詰 。” 南唐 谭峭 化书·道化·正一:“命之则四(虚、神、气、形),根之则一,守之不得,舍之不失,是谓正一。”
(2).道教的一派。原为五斗米道,为 东汉 张陵 所创。传说 太上老君 亲授 张陵 《太平洞极经》太玄经《五斗经》《正一经》各若干卷。 张陵 传授于后裔及其门徒。后 张陵 被尊为“天师”、“正一天师”,其所创之道派亦称为“天师道”、“正一道”。 唐 宋 后南北天师道与上清、灵宝等道派逐渐合流,统称为“正一道”。主要奉持《正一经》,崇拜鬼神,画符念咒、驱鬼降妖、祈福禳灾等。旧唐书·隐逸传·司马承祯:“﹝ 承禎 ﹞事 潘师正 ,傅其符籙及辟穀、导引、服饵之术。 师正 特赏异之,谓曰:‘我自 陶隐居 传正一之法,至汝四叶矣。’”元史·释老传·张与材:“八年,授正一教主,主领三山符籙。”警世通言·金令史美婢酬秀童:“这一房道士,世传正一道教,善能书符遣将,剖断人间祸福。”
《漢語大詞典》:正秋
仲秋。农历八月。易·说卦:“兑,正秋也,万物之所説也。” 孔颖达 疏:“斗柄指西是正秋八月也。” 唐 许浑 《重游飞泉观故梁道士宿龙池》诗:“松叶正秋琴韵响,菱花初晓镜光寒。” 元 马臻 《秋见月》诗:“正秋三五满,万里絶纤垢。”
分類:农历八月
《骈字类编》:风正(风正)
唐 王湾 次北固山下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國語辭典》:正对(正對)  拼音:zhèng duì
1.一种对偶。用两两相对的词语反映同类的事物或概念,其意义相同。如张载的〈七哀〉诗:「汉祖想枌榆,光武思白水」为正对,皆言思念故乡。
2.直接面对。如:「这栋建筑物,正对著公园。」
《漢語大詞典》:正官
(1).正式编制内的官员。对额外官及赠官等而言。新唐书·选举志下:“时 李嶠 为尚书,又置员外郎二千餘员,悉用势家亲戚,给俸禄,使釐务,至与正官争事相殴者。”
(2).犹长官。对副贰之官而言。《初刻拍案惊奇》卷五:“今番当得一邑正官,分毫不可妄取了。慎之!慎之!”
(3).星命家术语。谓官煞之两干相配合者,如甲遇辛是。甲若遇庚,则官煞两干不相配合,谓之偏官。红楼梦第八六回:“甲申年正月丙寅,这四个字内有伤官败财。唯申字内有正官禄马,这就是家里养不住的,也不见什么好。”
《國語辭典》:正身  拼音:zhèng shēn
1.修身。《文选。班昭。东征赋》:「正身履道,以俟时兮。」《儒林外史》第七回:「正身以俟时,守己而律物。」
2.确系本人,相对于替身而言。唐。杜佑《通典。卷一七。选举五。杂论议中》:「入试非正身十有三四,赴官非正身十有二三。」《福惠全书。卷二。莅任部。出堂规》:「听差各役,俱要正身伺候。」
《漢語大詞典》:正阳(正陽)
(1).指日中之气。《楚辞·远游》:“飡六气而饮沆瀣兮,漱正阳而含朝霞。” 王逸 注:“正阳,南方日中气也。”庄子·逍遥游“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唐 成玄英 疏:“六气者, 李颐 云:平旦朝霞,日午正阳,日入飞泉,夜半沆瀣,并天地二气为六气也。”
(2).本指古历夏历四月,后泛指农历四月。 汉 董仲舒 《雨雹对》:“阳德用事,则和气皆阳,建巳之月是也,故谓之正阳之月。”左传·庄公二十五年“唯正月之朔,慝未作” 晋 杜预 注:“正月, 夏 之四月, 周 之六月,谓正阳之月。” 北周 庾信 《徵调曲》:“正阳和气万类繁,君王道合天地尊。”《资治通鉴·宋哲宗元符三年》:“四月正阳之月,阳极盛,阴极衰之时。”
(3).指南面。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正阳显见,觉悟黎烝。” 司马贞 索隐引 文颖 曰:“阳,明也。谓南面受朝也。”
《國語辭典》:保正  拼音:bǎo zhèng
保长。清代保甲法,十户为牌,立一牌长。十牌为甲,立一甲长。十甲为保,立一保长。专司查报作奸犯科及户口迁移等事,相当于今日村长一职。《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三:「村人道:『金荣是此间保正,家道殷富,且是做人忠厚。谁不认得?你问他则甚?』」《水浒传》第一三回:「把那汉子一条索子绑了,押出庙门,投一个保正庄上来。」
分類:一保
《漢語大詞典》:保甲
(1). 宋 代的一种乡兵制度。 熙宁 初, 王安石 变募兵而为保甲。其法是:十家为一保,有保长。五十家为一大保,有大保长。十大保为一都保,有正副都保正。家有两丁以上者,选一人做保丁,组成保甲,授以弓弩,教之战阵。参阅宋史·兵志六文献通考·兵考五·兵制
(2).旧时统治人民的户籍编制。 清 代保甲之法,十户为牌,设一牌头,十牌为甲,设一甲头;十甲为保,设一保长。户给印牌,书其姓名丁口,出则注其所往,入则稽其所来。解放前,保甲之编组以户为单位,户设户长;十户为甲,甲设甲长;十甲为保,保设保长;实行各户互相监视和互相告发的连坐法,以及各项强迫劳役办法。一九三四年十一月七日,国民党政府宣布在它统治的各省市一律推行这种户籍制度。参阅《清朝文献通考·户口考一》《职役考一》《毛泽东选集·论联合政府》注释。
《國語辭典》:正文  拼音:zhèng wén
本文或主要文句。《朱子语类。卷一一。读书法下》:「大凡人读书,且当虚心一意,将正文熟读,不可便立见解。」《儒林外史》第一回:「这不过是个楔子,下面还有正文。」
《漢語大詞典》:得正
谓得正道。《礼记·檀弓上》:“吾何求哉?吾得正而毙焉,斯已矣。” 孔颖达 疏:“吾今更何求焉,唯求正道易换其簀而即仆焉。”
分類:得正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