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3263,分218页显示  上一页  21  22  23  24  25  27  28  29  30 下一页
词典(续上)
正主
干正
寺正
顺正
正次
正父
正轨
志正
寅正
请正
静正
辩正
工正
正犯
正会
《漢語大詞典》:正主
(1).匡正君主。 隋 王通 中说·魏相:“ 房玄龄 问正主庇民之道。子曰:‘先遗其身。’”
(2).作为主要项目的。 洪深 《香稻米》第二幕:“现在又是什么建设费,名目多得记都记不清楚,数目是比正主钱粮更加大了,咳!”
分類:匡正帝王
《漢語大詞典》:干正
犹干预。亦谓理其事而正其本。后汉书·乐恢传:“陛下富於春秋,纂承大业,诸舅不宜干正王室,以示天下之私。”易·谦“谦,亨” 唐 孔颖达 疏:“谦为诸行之善,是善之最极,而不言元与利、贞及吉者,元是物首也;利贞是干正也。於人既为谦退,何可为之首也?以谦下人,何以干正於物?故不云元与利、贞也。”
分類:干预
《高级汉语词典》:寺正
大理寺正卿的略称
《漢語大詞典》:顺正(順正)
和顺正直;不邪辟。礼记·乐记:“姦声、乱色,不留聪明、淫乐、慝礼,不接心术,惰慢、邪辟之气不设於身体,使耳、目、鼻、口、心知、百体皆由顺正以行其义。” 孔颖达 疏:“由,从也。皆从和顺以行其正直义理也。” 孙希旦 集解:“莫不顺而不逆,正而不邪,而所行皆合於义也。”
《漢語大詞典》:正次
语法术语。在名词修饰名词的偏正短语中,某中心词所居的位次。同“ 偏次 ”相对。 清 马建忠 《马氏文通·实字》:“凡数名连用,而意有偏正者,则正者位后,谓之正次。”如:“君行 周公 之事”(汉书·霍光传)。“事”对“ 周公 ”偏次言,则为正次。
《漢語大詞典》:正父
(1).指 周成王 之父 武王 。书·洛诰:“篤叙乃正父,罔不若予,不敢废乃命。” 孔颖达 疏:“正父谓 武王 ,言其德正,故称正父。”一说,泛指官长。 孙星衍 疏:“正者,政人。父者,説文云:‘家长率教者。’是父为长也。《诗传》云:‘天子谓同姓诸侯、诸侯谓同姓大夫,皆曰父。’”
(2).司马之官。掌管军政和军赋。逸周书·成开:“三,正父登过,过慎於武,设备无盈。” 孔晁 注:“正父,司马之官。”
(3).指 正考父 。 春秋 时 宋 人,历佐 戴 、 武 、 宣 三公,位为上卿。 汉 王粲 《正考父赞》:“恂恂 正父 ,应德孔盛。身为国卿,族则公姓。”
《國語辭典》:正轨(正軌)  拼音:zhèng guǐ
正当的途径。如:「步入正轨」。
《分类字锦》:志正
魏志王基传夫志正则众邪不生心静则众事不躁
分类:正直
《漢語大詞典》:寅正
农历正月。 清 夏炘 学礼管释·释周礼时月:“四时命官,悉从寅正。”
旧时计时,指凌晨四点。
《漢語大詞典》:请正(請正)
请求指正。多用为敬辞。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三:“是夕,侍坐 天泉桥 ,各举请正。” 明 李贽 《答邓石阳书》:“昨者覆书‘真空’十六字,已説得无渗漏矣,今復为注解以请正何如?” 王国维 《致罗振玉书》:“《周书顾命礼徵》已印成样本,请正。末颇有发明,请审正。”
分類:请求敬辞
《漢語大詞典》:静正
恬淡平和而趋于纯正。史记·龟策列传:“ 卫平 对曰:‘龟者是天下之宝也……安平静正,动不用力。’” 宋 梅尧臣 《陪魏兵部游濠上庄生台》诗:“ 周 当 战国 时,何为守静正。” 宋 梅尧臣 《林和靖先生诗集序》:“其辞主乎静正,不主乎刺讥。”
《漢語大詞典》:辩正(辯正)
(1).谓言辞华美雅正。北齐书·李绘传:“﹝ 李绘 ﹞音辞辩正,风仪都雅,听者悚然。”
(2).辨别纠正。辩,通“ 辨 ”。后汉书·张晧传:“ 晧 虽非法家,而留心刑断,数与尚书辩正疑狱,多以详当见从。”
(3).辨析考正。辩,通“ 辨 ”。南史·儒林传·张讥:“今日义集,辩正名理,虽知兄弟急难,四公不得有助。”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艺林学山四·清溪五曲:“野客丛书尝载此説。亦失于辩正。”
(4).辩白驳正。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我也来谈谈复旦大学〉文后附白》:“这一篇既是近于对前一文的辩正,而且看那口吻,可知作者和复旦大学是很关切,有作为的。”
《國語辭典》:工正  拼音:gōng zhèng
掌理百工的官吏。《左传。宣公四年》:「子越为司马,蔿贾为工正。」
《國語辭典》:正犯  拼音:zhèng fàn
法律上指二人以上共同为犯罪行为时,其实施犯罪行为者为正犯;旧律则以首谋者为正犯。
《漢語大詞典》:正会(正會)
皇帝元旦朝会群臣、接受朝贺的礼仪。晋书·礼志上:“ 汉 建安 中,将正会,而太史上言,正旦当日蚀。”晋书·礼志下:“ 汉 仪有正会礼,正旦,夜漏未尽七刻,鐘鸣受贺,公侯以下执贄来庭,二千石以上升殿称万岁,然后作乐宴饗。”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宠礼:“ 元帝 正会,引 王丞相 登御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