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3263,分218页显示  上一页  17  18  19  20  21  23  24  25  26 下一页
词典(续上)
正除
补正
存正
炎正
正梦
处正
笔正
正服
正服
正当时
正过
恰正
返正
地正
避正殿
《漢語大詞典》:正除
谓授以正式官职。北齐书·封孝琰传:“ 孝琰 案其受纳货贿,致於极法,因搜索其家,大获珍异,悉以没官。由是正除左丞,仍令奏门下事。”
分類:正式官职
《國語辭典》:补正(補正)  拼音:bǔ zhèng
补充缺漏,修正错误。《宋书。卷一二。律历志中》:「若谬有可采,庶或补正阙谬,以备万分。」
《漢語大詞典》:存正
(1).保存正统、正宗。三国志·魏志·杜夔传:“自 左延年 等虽妙於音,咸善 郑 声,其好古存正莫及 夔 。”
(2).维护、保持正气、正义。 晋 葛洪 抱朴子·用刑:“故明赏以存正,必罚以闲邪。”《晋书·潘尼传》:“崇德莫大乎安身,安身莫尚乎存正,存正莫重乎无私,无私莫深乎寡欲。”
《漢語大詞典》:炎正
指 汉 朝。后汉书·光武帝纪赞:“炎正中微,大盗移国。” 李贤 注:“ 汉 以火德王,故曰炎正。”
分類:
《漢語大詞典》:正梦(正夢)
旧谓无所思虑,安然而梦。周礼·春官·占梦:“一曰正梦,二曰噩梦,三曰思梦,四曰寤梦,五曰喜梦,六曰惧梦。” 郑玄 注:“正梦,无所感动,平安自梦。” 宋 李纲 《梦志》:“《周官》太史占六梦之吉凶,一曰正梦。先儒谓无所思虑,安然而梦。至於喜怒忧丧之类,感於物而得之,非所以正也。”
《漢語大詞典》:处正(處正)
犹裁决。《旧唐书·代宗纪》:“至于领録天下之纲,综覈万事之要,邦国善否,出纳之由,莫不处正於会府也。”
分類:裁决
《骈字类编》:笔正(笔正)
唐书柳公权传见笔法下
《漢語大詞典》:正服
(1).古代礼仪所规定的正式服装。包括朝服、祭服、丧服。《论语·乡党》“红紫不以为褻服” 何晏 集解引 三国 魏 王肃 曰:“褻服,私居服,非公会之服,皆不正。褻尚不衣,正服无所施。” 清 夏炘 学礼管释·释裼袭:“周礼朝祭正服皆曰服,如冕服、爵弁服、皮弁服、冠弁服。” 清 夏炘 学礼管释·释丧服义例:“盖义服亦正服也,岂有臣为君之义斩而非正服者乎!”
(2).服正服。 清 夏炘 学礼管释·释三年之丧:“此以礼记诸篇证仪礼,而知三年之丧,正服二十五月,加禫二十七月也。” 郭沫若 《高渐离》第三幕:“ 秦始皇帝 冕旒正服,手携 胡亥 ,出现于窗口。”
(3).端正衣冠。 晋 裴頠 《女史箴》:“浴者振衣,沐者弹冠。人知正服,莫知行端。”
《漢語大詞典》:正服
谓正朔与服色。史记·孝文本纪论:“廪廪乡改正服封禪矣,谦让未成於今。”汉书·郊祀志上:“是后, 文帝 怠於改正服鬼神之事。” 颜师古 注:“正,正朔也。服,服色也。”
分類:正朔服色
《漢語大詞典》:正当时(正當時)
正在合适的时候。如: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
《分类字锦》:正过(正过)
书五罚不服正于五过传不服不应罚也正于五过从赦免
分类:正过赦宥
《國語辭典》:恰正  拼音:qià zhèng
正好、恰好。《董西厢》卷三:「恰正张生闷转加,蓦见红娘欢喜煞。」《儿女英雄传》第二三回:「才貌恰正相等,心性自然相投。」
《漢語大詞典》:返正
(1).指帝王复位。 唐 许尧佐 《柳氏传》:“洎 宣皇帝 以神武返正, 翊 乃遣使间行求 柳氏 。” 明 沈德符 野获编·内阁一·丞相:“ 武后 改僕射为文昌左右相。 中宗 返正,復旧名。” 清 侯方域 《于谦论》:“已而 英宗 还,退居南宫。七年, 景帝 崩,南宫返正,杀 于谦 。”
(2).返归己方。 宋 文天祥 《集杜诗·〈赣州〉序》:“六月,大捷于 雩都 ,进攻 兴国县 ,县返正,於是驻屯。”
《漢語大詞典》:地正
我国古代历法之一。指 殷 代以丑月(夏历十二月)为正月的历法。 汉 班固 《白虎通·三正》:“十二月之时,万物始牙而白。白者阴气,故 殷 为地正,色尚白也。”《礼记·檀弓上》“ 殷 人尚白” 郑玄 注“以建丑之月为正” 唐 孔颖达 疏:“ 殷 质法天,而为地正。” 清 王夫之 读四书大全说·论语·卫灵公十三:“其説备於 刘歆 《三统历》。古时迭用此法, 夏 则改 尧 舜 所用 顓頊 之地正,而復上古之人正也。”参见“ 三正 ”。
《國語辭典》:三正  拼音:sān zhēng
夏正建寅,商正建丑,周正建子,称为「三正」。《文选。陆机。皇太子宴玄圃宣猷堂有令赋诗》:「三正迭绍,洪圣启运。」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史传》:「(自)洎周公维新,姬公定法,䌷三正以班历,贯四时以联事。」也称为「三统」。
《國語辭典》:三正  拼音:sān zhèng
天、地、人的正道。《书经。甘誓》:「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汉。孔安国。传:「怠惰弃废天、地、人之正道。」
《漢語大詞典》:避正殿
古代国家有灾异急难之事,帝王避离正殿,表示自我贬责,以期消灾弥难。史记·吴王濞列传:“今 卬 等又重逆无道,烧宗庙,卤御物,朕甚痛之。朕素服避正殿,将军其劝士大夫击反虏。”后汉书·锺离意传:“ 永平 三年夏旱,而大起北宫, 意 诣闕免冠上疏曰:‘伏见陛下以天时小旱,忧念元元,降避正殿,躬自克责,而比日密云,遂无大润,岂政有未得应天心者邪?’”新唐书·姚璹传:“ 证圣 初,加秋官尚书。明堂火,后欲避正殿,应天变。” 宋 沈括 梦溪笔谈·艺文二:“ 熙寧 六年,有司言日当蚀四月朔,上为彻膳,避正殿。”亦称“ 避正堂 ”、“ 避正寝 ”。汉书·五行志下之下:“太史曰:‘在此月也,日过分而未至,三辰有灾,百官降物,君不举,避移时’……降物,素服也;不举,去乐也,避移时,避正堂,须时移灾復也。”隋书·礼仪志三:“ 隋 制,诸岳崩瀆竭,天子素服,避正寝,撤膳三日。”《宋史·文苑传四·苏舜钦》:“陛下当降服、减膳、避正寝,责躬罪己,下哀痛之詔,罢非业之作,拯失职之民。” 宋 刘攽 《为冯参政久旱待罪表》:“陛下忧勤民瘼,寅畏天明,避正寝而不居,贬常珍而弗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