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常流
(1).长河。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寧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 司马贞 索隐:“常流,犹长流也。”
(2).河流的正道。史记·河渠书:“延道弛兮离常流,蛟龙骋兮方远游。” 司马贞 索隐:“言 河 之决,由其源道延长弛溢,故使其道皆离常流。”
(3).凡庸之辈。晋书·习凿齿传:“璅璅常流,碌碌凡士,焉足以感其方寸哉!”旧唐书·陆元方传:“ 陆景初 才望高雅,非常流所及。” 金 王若虚 《赠昭毅大将军高公墓碣》:“ 高 氏世居畎亩,没没于常流,殆与草木共腐。”明史·费震传:“资格为常流设耳,有才能者当不次用之。”
(4).常例。 唐 刘知几 史通·惑经:“斯岂非国之大事,不可限以常流者耶?”
《國語辭典》:居正  拼音:jū zhèng
循常道以处事。《公羊传。隐公三年》:「故君子大居正,宋之祸宣公为之也。」《文选。干宝。晋纪论晋武帝革命》:「进仕者以苟得为贵,而鄙居正。」
《漢語大詞典》:正士
(1).正直之士。书·泰誓:“屏弃典刑,囚奴正士。”晏子春秋·问下十九:“正士处势临众不阿私,行于国足养而不忘故。”后汉书·王符传:“正士怀怨结而不见信,猾吏崇姦轨而不被坐。” 徐念慈 《余之小说观》:“其影响之及於同胞者……效用日大,斯不至为正士所鄙夷,大义所排斥矣。”
(2).佛教语。梵语“菩萨”的又一译名。谓求正道之大士。《无量寿经》卷上:“又 贤护 等十六正士: 善思议菩萨 、 信慧菩萨 …… 解脱菩萨 。”
《漢語大詞典》:众正(衆正)
(1).谓为众人表率。《易·师》:“师,众也,贞,正也,能以众正,可以王矣。”
(2).引申为群吏。《书·酒诰》“百僚庶尹” 孔 传:“百官众正及次大夫服事尊官,亦不得逸。”
(3).众多合于正道之事。汉书·刘向传:“杜闭羣枉之门,广开众正之路。”
《漢語大詞典》:本真
(1).犹正道,准则。 汉 扬雄 《〈法言〉序》:“事有本真,陈施於意,动不克咸,本诸身。譔《修身》。”
(2).真实情况;本来面目。 宋 程大昌 考古编·诗论十四:“古民陈诗以观民风,审乐以知时政。诗若乐,语言声音耳,而可用以察休戚得失者,事情之本真在焉。”朱子语类卷一二六:“盖道、释之教皆一再传而浸失其本真。” 金 王若虚 《新唐书辨下》:“至於记録他人之言,岂可过加润色而失其本真。” 清 龚自珍 《乙丙之际塾议第十七》:“大臣者,探本真以奉君,过言有诛,矧旁饰躗言?故慎毋借言矣。” 张舜徽 《清人文集别录·正谊堂文集四十卷》:“且其所刊布儒先之书数十种,悉经删节,多失本真。”
(3).犹天性,本性。 明 宋濂 《报恩说》:“爱如魑魅,幻化不一,能迷惑一切修善之士,颠倒错繆,丧其本真。” 清 曾国藩 《陈仲鸾同年之父母七十寿序》:“天之生圣人也,大抵以刚直葆其本真。其回枉柔靡者,常滑其自然之性,而无以全其纯固之天。” 茅盾 《子夜》十二:“那书房窗外的树木苏苏地讥笑他的心乱智昏。他又坐下了,咬紧着牙齿想要再一度努力恢复他的本真。”
(4).质朴。 周立波 《曾五喜》:“他为人本真、稳重,性情和睦,在生产上总是亲自带头干,并且吃得苦。”
《國語辭典》:犯顺(犯順)  拼音:fàn shùn
1.违背常理、反叛作乱。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文章》:「陆机犯顺履险,潘岳乾没取危。」《新五代史。卷七○。十国世家。东汉》:「郭公举兵犯顺,其势不能为汉臣,必不为刘氏立后。」
2.犯颜强谏。《晋书。卷四五。列传。刘毅》:「昔冯唐答文帝,云不能用颇牧而文帝怒,今刘毅言犯顺而陛下欢,然以此相校,圣德乃过之矣。」
《漢語大詞典》:征行
(1).远行,旅行。国语·晋语四:“夙夜征行,不遑启处,犹惧无及。” 宋 苏轼 《张寺丞益斋》诗:“譬如远游客,日夜事征行。” 宋 杨万里 《下横山滩头望金华山》诗:“闭门觅句非诗法,只是征行自有诗。”
(2).从军出征。三国志·魏志·曹真传:“ 真 每征行,与将士同劳苦。”晋书·刘弘传:“﹝ 刘弘 ﹞乃以 侃 为前锋督护,委以讨 敏 之任。 侃 遣子及兄子为质, 弘 遣之曰:‘贤叔征行,君祖母年高,便可归也。’” 唐 杜甫 《清明》诗:“ 马援 征行在眼前, 葛强 亲近同心事。”
(3).谓从正道前行。 汉 蔡邕 《伤故栗赋》:“树遐方之佳木兮,于灵宇之前庭。通二门以征行兮,夹阶除而列生。”
《漢語大詞典》:乱人(亂人)
(1).违背正道或制造混乱的人。庄子·盗跖:“ 汤武 以来,皆乱人之徒也。” 晋 葛洪 抱朴子·行品:“违道义以趦趄,冒礼刑而罔顾者,乱人也。”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史书占毕一:“史记汉书;文人之史也,后汉宋书,乱人之史也。” 清 陆以湉 冷庐杂识·左忠毅公:“ 左忠毅 公 光斗 ,尝言 元祐 去乱法不去乱人为错。”
(2).狂人。《官场现形记》第三五回:“ 何孝先 心上虽不愿意,但念他同乱人一般,无理可讲,只好随他。”
《漢語大詞典》:贞吉(貞吉)
(1).谓人能守正道而不自乱则吉。《易·履》:“九二,履道坦坦,幽人贞吉。象曰:幽人贞吉,中不自乱也。” 孔颖达 疏:“幽人贞吉者,既无险难,故在幽隐之人,守正得吉。” 尚秉和 注:“象多释贞为正,此以不乱释贞,明贞有正、定二义也。”
(2).指纯正美好。 南朝 梁元帝 《庾先生承先墓志铭》:“实惟贞吉,实惟退让,皎皎不羣,超超高尚。” 北周 庾信 《周冠军公夫人乌石兰氏墓志铭》:“夫人年十七,归於 宇文氏 。淑令端庄,含章贞吉。” 宋 徐铉 《前虔州雩都县令包府君墓志》:“君天资贞吉,立性和雅,尊敬师友,敦睦亲姻。”
(3).谓占卜问卦,遇“需”卦则吉利幸福。后指吉利与幸福。易·需:“贞吉,利涉大川。” 尚秉和 注:“贞吉者,卜问则吉也。” 高亨 注:“贞吉,犹占吉也。有所占问,筮遇此卦则吉。” 汉 张衡 《思玄赋》:“抨 巫咸 使占梦兮,乃贞吉之元符。” 前蜀 杜光庭 《莫庭乂周天醮词》:“臣一家骨肉,两地亲缘,早获团圆,俱赐贞吉。” 明 王祎 《九诵·皇天》:“冀皇天之纯命兮,俾予善之获信;保贞吉而无咎兮,弗颠躋以沉沦。” 章炳麟 《致谭献书》:“抵 鄂 后,未奉手札,想履道贞吉,吐言为经,定符私颂。”
《漢語大詞典》:牵复(牽復)
(1).谓牵引回复正道。易·小畜:“九二,牵復,吉。” 孔颖达 疏:“牵谓牵连,復谓反復。”文选·阮瑀〈为曹公作书与孙权〉:“愿仁君及孤,虚心回意,以应诗人补袞之叹,而慎周易牵復之义。” 吕延济 注:“言相引復归顺道以为善也。”
(2).谓复官;复原。 唐 杜牧 《张直方贬恩州司户制》:“俟其抆拭旧痕,湔洗前过,必欲牵復,用存始终。” 宋 邵雍 《安乐窝中吟》之十一:“虽然春老难牵復,却有夏初能就移。” 明 何良俊 四友斋丛说·史四:“尝观 唐 时詔令,凡即位改元之詔,其先朝贬窜诸臣即与量移。量移后方纔牵復,牵復后方始收叙。”
《漢語大詞典》:抱道
持守正道。三国志·魏志·管宁传:“ 寧 抱道怀真,潜翳海隅,比下徵书,违命不至。” 宋 王得臣 麈史·国政:“ 得臣 切以为忠贤之臣,抱道履节,孰不欲遭时奋取功业,措天下於 泰山 之安而身享令名哉?”
《漢語大詞典》:向方(嚮方)
(1).归向正道。方,义方。文子·符言:“开道之于善,而民向方矣。” 徐灵府 注:“正道而可以诱民。”南史·梁始兴忠武王憺传:“ 憺 至州……又兴学校,祭 汉 蜀郡 太守 文翁 ,由是人多向方者。” 明 归有光 《送吴纯甫先生会试序》:“自少年学子稍知向方者,必引而进之。”
(2).谓遵循正确方向。 明 高攀龙 《答何府尊书》:“却如无舵之舟,莫知把握;无鍼之盘,莫知向方。” 清 章学诚 文史通义·藉书园书目叙:“专门之业失传,古职之失守,而学者无所向方故也。”
(1).崇尚正直,遵循正道。 唐 白居易 《田颖可亳州刺史制》:“故临戎则士乐为用,抚下而众知嚮方。” 宋 范仲淹 《代人奏乞王洙充南京讲书状》:“士务稽古,人知嚮方。” 明 唐顺之 《葛母传》:“自是书院成而 扬 之士彬彬多嚮方者。”
(2).指方向,前进的目标。 元 揭傒斯 《送张都事序》:“天下郡县不患无贤守令,患上之人不能正其好恶以示其嚮方。”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华阳博议上:“掇遗逸,抉隐幽,榷嚮方,树惩劝。”
《國語辭典》:贞固(貞固)  拼音:zhēn gù
固守正道,坚贞不移。《易经。乾卦。文言曰》:「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文选。桓温。荐谯元彦表》:「窃闻巴西谯秀,植操贞固。」
《漢語大詞典》:养正(養正)
涵养正道。易·蒙:“蒙以养正,圣功也。” 孔颖达 疏:“能以蒙昧隐默自养正道,乃成至圣之功。” 唐 李邕 《春赋》:“散归閒之 召父 ,隐养正之 姜牙 。”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中:“毋輒因时俗之言,改废其绳墨,庶成蒙以养正之功矣。”
分類:涵养正道
《漢語大詞典》:正行
(1).正直的行为。晏子春秋·问下二一:“苟持民矣,安有遗道?苟遗民矣,安有正行?”《淮南子·缪称训》:“身有丑梦,不胜正行;国有妖祥,不胜善政。” 宋 曾巩 《库部员外郎知临江军范君墓志铭》:“四方之往来者,或出语訕君,君不为之动也,其正行直道如此。”
(2).谓依轨道顺行。汉书·天文志:“夫历者,正行也。古人有言曰:天下太平,五星循度,亡有逆行。”
(3).端正其行为。尚书大传卷一下:“无过者,得復其圭以归其国。其餘有过者,留其圭;能正行者,復还其圭。” 汉 刘向 说苑·立节:“吾闻古之士,怒则思理,危不忘义,必将正行以求之耳。” 三国 魏 钟会 《母夫人张氏传》:“夫人少丧父母,充成矦家,修身正行,非礼不动,为上下所称述。”
(4).佛教语。谓清净之正道。对邪行、杂行而言。百喻经·乘船失釪喻:“亦如外道,不修正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