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楔子  拼音:xiè zi
1.填补空隙的东西,如木塞。《水浒传》第五五回:「水底下早钻起四五十水军,尽把船尾楔子拔了,水都滚入船里来。」
2.元杂剧中,在四折之外,视剧情需要所加的独立段落,以衔接剧情。
3.小说前的序文。《儒林外史》第一回:「这不过是个楔子,下面还有正文。」
《國語辭典》:正话(正話)  拼音:zhèng huà
1.正经话。《水浒传》第二四回:「我和你说正话,休要取笑。」
2.话本中的主要故事。相对于入话而言。《二刻拍案惊奇》卷二五:「先说此一段做个笑本,小子的正话,也说著一个新婚人家。」
《漢語大詞典》:附言
在正文后面附带说明的话。 鲁迅 《书信集·致胡今虚》:“后面附我的译文附言,自然无所不可。”
《漢語大詞典》:雠刊(讎刊)
亦作“讐刊”。 谓校对刊正文字。新唐书·郑覃传:“愿与鉅学鸿生共力讎刊,準 汉 旧事,鏤石太学,示万世法。” 清 钮琇 觚賸·石经:“ 文宗 时, 郑覃 以经籍刓繆,建石讐刊,準 汉 故事。”
《國語辭典》:插图(插圖)  拼音:chā tú
书籍或报刊杂志中插印的图画、照片。具有说明内容的作用。也称为「插画」。
《國語辭典》:扉画(扉畫)  拼音:fēi huà
书籍正文前的插图。
《漢語大詞典》:赘简(贅簡)
古代编连成册的简策的开头两根,不写刻正文,有时在其反面写刻书篇名,故称“赘简”。 卢明 《中国古代书籍形态的历史演进》:“简策开头的两根叫赘简,正面不写字,只在第一根简的背面写篇名,在第二根简的背面写书名,起保护简策的作用,这就是现代封面的起源。”
《國語辭典》:笑耍头回(笑耍頭回)  拼音:xiào shuǎ tóu huí
宋元时说书者于开讲前,先以一小段故事或笑话作引子,再导入正文,称为「笑耍头回」。《清平山堂话本。刎颈鸳鸯会》:「真个:『蛾眉本是婵娟刃。杀尽风流世上人。』权做个笑耍头回。」也作「得胜头回」、「德胜头回」、「头回」、「入话」。
《国语辞典》:刊误表(刊误表)  拼音:kān wù biǎo
订正文字谬误的对照表。
《漢語大詞典》:副页(副頁)
亦作“ 副叶 ”。 书籍正文前后附带的书页。 明 顾起元 客座赘语·读书题识:“书前后副叶上必有字,或记书所从来,或纪它事,往往满幅。” 清 徐康 前尘梦影录卷上:“副叶亦用 宋 红筋罗文,质薄而靭。” 鲁迅 《华盖集·忽然想到二》:“较好的 中国 书和西洋书,每本前后总有一两张空白的副页,上下的天地头很宽。”
《漢語大詞典》:高头讲章(高頭講章)
经书正文上端留有较宽空白,刊印讲解文字,这些文字称为“高头讲章”。儿女英雄传第十八回:“先生见了那没头没脑闢空而来的十五个大字,正不知从那里开口,纔入得进这中庸两个字去,只得先看了一遍高头讲章,照着那讲章往下敷衍半日,纔得讲完。” 鲁迅 《华盖集·并非闲话(三)》:“他们似乎并没有《教育学概论》或‘高头讲章’的待定稿,藏之名山。”后来泛指这类格式的经书。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一:“鬼囁嚅良久曰:‘昨过君塾,君方昼寝。见君胸中高头讲章一部。’”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十二:“ 徐灵胎 《刺时文》云:‘案头放高头讲章。’”
《國語辭典》:版权页(版權頁)  拼音:bǎn quán yè
书内记载有版权登记的一页,中文书多印在封底内页,西文书印在书名页反面。版权登记事项一般包括出版品的著作人、出版人、出版地、发行人、发行地、出版时间和出版次数等,并注明行政院新闻局登记字号。
《漢語大詞典》:奇请它比(奇請它比)
谓于法律正文以外,另行请示或比附他例判案。汉书·刑法志:“律令繁多,百有餘万言,奇请它比,日以益滋。” 颜师古 注:“奇请,谓常文之外,主者别有所请,以定罪也;它比,谓引它类以比附之,稍增律条也。”
《漢語大詞典》:品字封
宋 代向上呈文时,以骈俪体作正文,另附手书小简,叫双书。后又附单纸直述所请内容。三者合成一封,叫“品字封”。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三:“ 宣和 间,虽风俗已尚諂諛,然犹趣简便。久之,乃有以駢儷牋啟与手书俱行者,主於牋啟,故谓手书为小简,然犹各为一缄。已而,或厄于书吏不能俱达,於是駢缄之,谓之双书。 绍兴 初, 赵 相 元镇 贵重,时方多故,人恐其不暇尽观双书,乃以爵里,或更作一单纸,直敍所请而併上之,谓之品字封。”
《漢語大詞典》:旁批
在正文旁边写评语。 清 蒋士铨 临川梦·寄曲:“这微言妙旨,精详可爱,更夹註旁批笺又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