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声明(聲明)  拼音:shēng míng
1.公开解说以昭告大众。如:「声明作废」。
2.佛教谓研究语言的学问。《悉昙字记》:「梵僧自云:『少字学于先师般若瞿沙,声明文辙将尽微致。』」
《漢語大詞典》:正员(正員)
正式编制内的人员。 唐 张鷟 朝野佥载卷一:“选司考练,总是假手冒名。势家嘱请手不把笔,即送东司;眼不识文,被举南舘;正员不足,权补试摄。”新五代史·唐臣传·豆卢革:“责授 革 费州 司户参军, 説 ( 韦説 ) 夷州 司户参军,皆员外置同正员。”
《漢語大詞典》:正辞(正辭)
(1).端正言辞。《易·繫辞下》:“理财正辞,禁民为非,曰义。” 汉 蔡邕 《郭泰碑》:“若乃砥节礪行,直道正辞。贞固足以干事,隐括足以矫时。”明史·左良玉传:“ 良玉 疾已剧,至 九江 ,邀总督 袁 继咸 入舟中,袖中出密諭,云自皇太子,劫诸将盟, 继咸 正辞拒之。”
(2).正式文辞。孔丛子·公仪:“ 子思 曰:‘臣所记臣祖之言,或亲闻之者,有闻之於人者,虽非其正辞,然犹不失其意焉。’”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议对:“郊祀必洞於礼,戎事必练於兵,田穀先晓於农,断讼务精於律。然后标以显义,约以正辞。”
(3).正直、严正的言辞。鹖冠子·能天:“圣人知其所极,正辞者惠物者也。” 陆佃 注:“不詖、不淫、不邪、不遁,谓之正辞。” 汉 蔡邕 《上封事陈政要七事》:“顷者,立朝之士,曾不以忠信见赏,恒被谤訕之诛。遂使羣下结口,莫图正辞。”
《國語辭典》:新闻(新聞)  拼音:xīn wén
1.报纸、广播、电视、网际网路、新媒体等对任何足以引起民众兴趣或产生影响的事件,所作的最新而及时的报导。其形式包括消息、通讯稿、特写、调查报告、图片、影音、视讯等。
2.新近听说的事。指社会上最近发生的事情。唐。李咸用 春日喜逢乡人刘松诗:「旧业久抛耕钓侣,新闻多说战争功。」元。杨梓《敬德不伏老》第三折:「新闻到没有,闻得高丽国差铁肋金牙下战书来,单奈尉迟出马。」
3.新知识。宋。苏轼〈次韵高要令刘湜峡山寺见寄〉诗:「新闻妙无多,旧学闲可束。」
《國語辭典》:正本  拼音:zhèng běn
1.根究本源。《淮南子。主术》:「不正本而反自然,则人主逾劳,人臣逾逸。」《汉书。卷五六。董仲舒传》:「谓一为元者,视大始而欲正本也。」
2.书籍或文件的原本,相对于副本而言。《魏书。卷六二。李彪传》:「正本蕴之麟阁,副贰藏之名山。」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卷一。叙国朝求访》:「选三馆正本书万卷。」
3.还本、够本。《董西厢》卷一:「傥或明日见他时分,把可憎的媚脸儿饱看了一顿,便做受了这恓惶也正本。」
《國語辭典》:试用(試用)  拼音:shì yòng
1.在正式录用前,探试考核其才能和胜任程度的非正式任用。《汉书。卷六五。东方朔传》:「朔上书陈农战彊国之计,因自讼独不得大官,欲求试用。」
2.物品于正式使用前,试验其效能、品质是否符合标准的使用,称为「试用」。
《漢語大詞典》:正衙
唐 宋 时正式朝会听政的处所。 唐 白居易 《紫毫笔》诗:“臣有奸邪正衙奏,君有动言直笔书。”旧唐书·地理志一:“ 明堂 之西有 武成殿 ,即正衙听政之所也。” 宋 司马光 涑水记闻卷八:“ 丹凤 之内曰 含光殿 ,每至大朝会,则御之。次曰 宣政殿 ,谓之正衙,朔望大册拜,则御之。次曰 紫宸殿 ,谓之上閤,亦曰内衙,奇日视朝则御之。”资治通鉴·后唐明宗天成元年:“丁巳,初令百官正衙常朝外,五日一赴内殿起居。”续资治通鉴·宋太宗淳化二年:“今之 文德殿 ,即 唐 之 宣政殿 也,在 周 为中朝,在 汉 为前朝,在 唐 为正衙。”
《漢語大詞典》:正用
正式用途。 茅盾 《桑树》:“可不是,要把这些‘老幺’调理到能够派正用,少说也得十年呀!”
分類:正式用途
《國語辭典》:正经(正經)  拼音:zhèng jing
1.人的品行、态度规矩端庄。元。吴昌龄《张天师》第二折:「你老人家没正经,则管里絮絮叨叨的,你也须知病体谁耐烦说话。」
2.正当的。如:「正经话」、「正经事」。《红楼梦》第五五回:「过来坐下,横竖没人来,咱们一处吃饭是正经。」
3.小说中借指正房夫人。《醒世姻缘传》第三○回:「所以这一辈子托生,又高了一等,与人家做正经娘子。」也作「正景」。
4.道地的意思。指性质而言。如:「正经货」。
《國語辭典》:宣敕  拼音:xuān chì
1.通知传达命令。《后汉书。卷一九。耿弇传》:「弇乃严令军中趣修攻具,宣敕诸部,后三日当悉力攻巨里城。」
2.任命或调遣官员的正式公文。《资治通鉴。卷二八二。后晋纪三。高祖天福六年》:「凝请密留空名宣敕十数通,付留守郑王。」《金史。卷一三四。外国传上。西夏传》:「诏陕西宣抚司及沿边诸将,降空名宣敕,临阵立功,五品以下并听迁授。」
《國語辭典》:轶事(軼事)  拼音:yì shì
正史上没有记载的乡谈传闻。《史记。卷六二。管晏传。太史公曰》:「至其书,世多有之,是以不论,论其轶事。」宋。朱熹〈从事郎监潭州南岳庙刘君墓志铭〉:「而蒐辑先世遗文轶事,纤悉无遗。」也作「逸事」。
《國語辭典》:官衔(官銜)  拼音:guān xián
官吏的头衔。唐。封演《封氏闻见记。卷五。官衔》:「官衔之官,盖兴近代,当是选曹补受,须存资历,闻奏之时,先具旧官名品于前,次书拟官于后,使新旧相衔不断,故曰官衔,亦曰头衔。」《儒林外史》第四回:「老太夫人墓志,就要借汤公的官衔名字。」
《漢語大詞典》:正卯
(1).谓正在东方。古人以地支与方位相配,卯为正东。 汉 王充 论衡·感虚:“ 阳公 麾日,安能使反?或时战时日正卯,战迷,谓日之暮,麾之转左,曲道日若却。”
(2).指正式职官。《冷眼观》第五回:“他衙门里有起无耻的书办,将女眷打扮的同娼妓一样,带进去吃酒,听説很有好几家清白的家小,被藩台赏识了,就即时补了正卯呢。”
《國語辭典》:移牒  拼音:yí dié
以正式公文通知平行机关。今国际间常用。《金史。卷八七。仆散忠义传》:「使左副元帅志宁移牒宋枢密使张浚。」
《國語辭典》:学名(學名)  拼音:xué míng
1.旧称儿童入学时取的正式名字,以别于乳名。《红楼梦》第四回:「这薛公子学名薛蟠,表字文起。」也称为「训名」。
2.动植物、医学等名称,用拉丁文记述,以为世界各国学术界所通用的,称为「学名」。如酒精的学名为乙醇,食盐的学名为氯化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