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渺然  拼音:miǎo rán
悠远。唐。赵嘏 江楼感旧诗:「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國語辭典》:凄迷(淒迷)  拼音:qī mí
1.景物凄凉迷濛。宋。陆游 即事诗八首之三:「烟雨凄迷晚不收,疏帘曲几寄悠悠。」
2.悲悽迷惘。清。陈曾寿〈南歌子。鸡唱催将息〉词:「半床书蠹共销沉,字里凄迷时遇少年心。」
《國語辭典》:影响(影響)  拼音:yǐng xiǎng
1.如影之随形,响之随声。即一方发生一种动作而引起他方发生变化或行动的作用。《醒世恒言。卷二八。吴衙内邻舟赴约》:「吴衙内身虽坐于席间,心却挂在舱后。不住偷眼瞧。见屏门紧闭,毫无影响。」《文明小史》第五五回:「一连两三个电报,毫无影响,这才慌了。」
2.踪迹、消息。《喻世明言。卷二一。临安里钱婆留发迹》:「一连乱了三日,没些影响,县尉没做道理处。」《红楼梦》第六二回:「只当他外头自便就来,谁知越等越没了影响,使人各处去找,那里找得著。」
3.根据、道理。《初刻拍案惊奇》卷一八:「看官,你道小子说到此际,随你愚人也该醒悟这件事没影响,做不得的。」
4.空虚不实的事情。《初刻拍案惊奇》卷一一:「那胡阿虎身为家奴,拿著影响之事,背恩卖主,情实可恨!合当重刑责罚。」
5.隐约的印象。《二刻拍案惊奇》卷三八:「昨日到郁家之事,犹如梦里,多不十分记得。只依稀影响,认做已约定杨二郎日子过了。」
《國語辭典》:昏黄(昏黃)  拼音:hūn huáng
光线昏暗。唐。韩偓 曲江晚思诗:「水冷鹭鸶立,烟月愁昏黄。」
《國語辭典》:溟濛  拼音:míng méng
1.小雨。明。张昱 船过临平湖诗:「船过临平欲住难,藕花红白水云间,只因一霎溟濛雨,不得分明看好山。」
2.幽晦的样子。也作「冥蒙」、「冥濛」。
《漢語大詞典》:溟蒙
亦作“ 溟蒙 ”。
(1).小雨貌。 元 张昱 《船过临平湖》:“只因一霎溟濛雨,不得分明看好山。” 苏曼殊 《断鸿零雁记》第四章:“余方独行前村,天忽阴晦,小雨溟濛,沾余衣袂。”
(2).昏暗;模糊不清。 南朝 梁 沈约 《八咏诗·被褐守山东》:“上瞻既隐軫,下睇亦溟濛。”周书·刘璠传:“縈回兮琐散,暠皓兮溟濛。” 唐 郑谷 《送许棠先辈之官泾县》:“ 芜湖 春荡漾,梅雨昼溟濛。” 明 王韦 《阁试春阴诗》:“曙光溟濛露华满,轻云阁日天沉沉。” 苏曼殊 《断鸿零雁记》第十六章:“余在月色溟濛之下,凝神静观其脸,横云斜月,殊胜端丽。” 阿英 《敌后日记摘抄·一九四二年六月十六日》:“天忽溟蒙,风大起,微有凉意。”
(3).引申为蒙胧。 前蜀 韦庄 《清平乐》词:“碧窗望断燕鸿,翠帘睡眼溟濛。”
(4).形容草木茂密。 南朝 梁 江淹 《灵丘竹赋》:“被箘簵之窈蔚,结篠荡之溟濛。” 唐 费冠卿 《挂树藤》:“蔓衍数条远,溟濛千朵垂。” 清 田雯 《翠微寺》诗:“詰曲歷石齿,沿溪树溟濛。”
(5).指 溟海 。 明沈鲸《双珠记·风鉴通神》:“春融桃浪激诸贤,鯤化 溟濛 会独出。”参见“ 溟海 ”。
亦作“ 溟蒙 ”。谓天地初形成时的混沌状态。 清 陶澄 《游香岩寺》诗:“何人开溟蒙,特具广长舌?” 章炳麟 《五无论》:“世界初成,溟濛一气,液质固形皆如烟聚,佛谓之金藏云, 康德 谓之星云,今人谓之瓦斯气,儒者则以太素目之。”《诗刊》1978年第1期:“ 盘古 开天处,想当初,天崩地裂,水云凝伫。万里溟蒙飞巨钺,陨石纷如急雨。”
《漢語大詞典》:溟海
(1).神话传说中的海名。列子·汤问:“终北之北有 溟海 者,天池也。” 晋 葛洪 抱朴子·广譬:“登 玄圃 者,悟丘阜之卑;浮 溟海 者,识池沼之褊。”
(2).大海。 汉 袁康 越绝书·内传陈成恒:“ 越王 句践 稽首再拜曰:‘昔者,孤不幸,少失先人,内不自量,与 吴 人战,军败身辱,遗先人耻,遯逃出走,上栖 会稽山 ,下守溟海,唯鱼鱉是见。’” 唐 高适 《同群公出猎海上》诗:“层阴涨溟海,杀气穷幽都。” 清 顾炎武 《天津》诗:“内以辅神京,外彻溟海际。”
(3).指沙漠。 唐 崔湜 《塞垣行》:“疾风卷溟海,万里扬砂砾。”
《國語辭典》:冥漠  拼音:míng mò
昏暗看不清。《文选。陆机。吊魏武帝文》:「悼繐帐之冥漠,怨西陵之茫茫。」《文选。颜延年。拜陵庙作诗》:「衣冠终冥漠,陵邑转葱青。」
《國語辭典》:淡薄  拼音:dàn bó
1.不浓厚、稀薄。如:「行动不便的老人家搭车,却无人让座,令人不禁感叹人情淡薄!」
2.平淡、清静。《西游记》第一○回:「算起来,还不如我们水秀山清,逍遥自在;甘淡薄,随缘而过。」
《国语辞典》:不清  拼音:bù qīng
1.污浊、不净。《楚辞。屈原。卜居》:「世溷浊而不清,蝉翼为重,千钧为轻。」晋。司马彪《续汉书。卷五。党锢传。郭泰传》:「叔度之器,汪汪若万顷之波,澄之而不清,混之而不浊,不可量也。」
2.模糊不清晰。如:「释义不清」、「电视画面不清」。
3.冗杂而无以了结。《红楼梦》第六○回:「赵姨娘便气的瞪著眼,粗了筋,一五一十,说个不清。」
《國語辭典》:眼花  拼音:yǎn huā
视力模糊,看不清楚。比喻观察能力不灵敏。《初刻拍案惊奇》卷一一:「我们莫非眼花了!这分明是被王家打死的姜客,不知还是到底救醒了?还是面庞厮像的?」《红楼梦》第五四回:「我眼花了,没认出这姑娘来。」
《國語辭典》:茫昧  拼音:máng mèi
幽暗不可知。晋。陶渊明〈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诗:「天道幽且远,鬼神茫昧然。」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宗经》:「书实记言,而训诂茫昧,通乎尔雅,则文意晓然。」
《國語辭典》:惺忪  拼音:xīng sōng
1.清醒、睡醒。宋。潘汾〈玉蝴蝶。睡起日高莺啭〉词:「醉眼羞抬,娇困犹自未惺忪。」明。汤显祖《牡丹亭》第二○出:「不堤防你后花园閒梦铳,不分明再不惺忪,睡临侵打不起头梢重。」也作「惺松」。
2.形容声音轻快悦耳。宋。晏几道〈丑奴儿。日高庭院杨花转〉词:「莺语惺忪,似笑金屏昨夜空。」也作「惺松」。
《國語辭典》:蓬蓬  拼音:péng péng
茂盛的样子。《诗经。小雅。采菽》:「维柞之枝,其叶蓬蓬。」
《國語辭典》:迷茫  拼音:mí máng
1.景色广阔而无法分辨方向。如:「这冰天雪地,一片迷茫。」
2.神情恍惚。如:「解释了半天,他脸上还是一副迷茫的神情。」
《國語辭典》:昏花  拼音:hūn huā
视力模糊不清。唐。韩愈〈与崔群书〉:「目视昏花,寻常閒便不分人颜色。」
《國語辭典》:混淆  拼音:hùn yáo
1.杂乱无别。《抱朴子。外篇。尚博》:「真伪颠倒,玉石混淆。」《三国演义》第一八回:「绍是非混淆,公法度严明。」也作「溷肴」、「溷淆」、「浑殽」。
2.扰乱观念、事物,使人无法分辨。《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八回:「布散谣言,混淆是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