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典故
一斛槟榔
 
泪向槟榔
 
食槟榔

相关人物
刘穆之


《南史》卷十五〈刘穆之列传〉~427~
穆之少时,家贫诞节,嗜酒食,不修拘检。好往妻兄家乞食,多见辱,不以为耻。其妻江嗣女,甚明识,每禁不令往江氏。后有庆会,属令勿来。穆之犹往,食毕求槟榔。江氏兄弟戏之曰:「槟榔消食,君乃常饥,何忽须此?」妻复截发市肴馔,为其兄弟以饷穆之,自此不对穆之梳沐。及穆之为丹阳尹,将召妻兄弟,妻泣而稽颡以致谢。穆之曰:「本不匿怨,无所致忧。」及至醉饱,[六]穆之乃令厨人以金柈贮槟榔一斛以进之。

简释

一斛槟榔:喻不计前怨,或喻因贫困而遭戏弄。唐李白《玉真公主别馆苦雨赠卫尉张卿二首》:“何时黄金盘,一斛荐槟榔。”


例句

泪向槟榔尽,身随鸿雁归。 李嘉祐 送裴宣城上元所居

何时黄金盘,一斛荐槟榔。 李白 玉真公主别馆苦雨赠卫尉张卿二首

且请同观舞鸲鹆,何须竟哂食槟榔。 卢纶 酬赵少尹戏示诸侄元阳等因以见赠

典故

《昭明文选》卷十〈赋戊·纪行下·西征赋〉~473~
徒观其鼓枻回轮,洒钓投网,垂饵出入,挺叉来往。纤经连白,鸣桹厉响。贯鳃●尾,掣三牵两。唐·李善注引《说文》曰:「桹,高木也。以长木叩舷为声。言曳纤经于前,鸣长桹于后,所以惊鱼,令入网也。」
《李太白全集》卷十七〈送殷淑三首〉
〈送殷淑三首〉其一:「海水不可解,连江夜为潮。俄然蒲屿阔,岸去酒船遥。惜别耐取醉,鸣榔且长谣。天明尔当去,应便有风飘。」清·王琦注:「太白此篇,送客非观渔,停舟饮酒。非挂凡长行,所谓鸣榔者,当是?船以为歌声之节,犹扣舷而歌之义。」
典故
一斛贮槟榔
 
索槟榔


《南史》卷十五〈刘穆之列传〉~427~
穆之少时,家贫诞节,嗜酒食,不修拘检。好往妻兄家乞食,多见辱,不以为耻。其妻江嗣女,甚明识,每禁不令往江氏。后有庆会,属令勿来。穆之犹往,食毕求槟榔。江氏兄弟戏之曰:「槟榔消食,君乃常饥,何忽须此?」妻复截发市肴馔,为其兄弟以饷穆之,自此不对穆之梳沐。及穆之为丹阳尹,将召妻兄弟,妻泣而稽颡以致谢。穆之曰:「本不匿怨,无所致忧。」及至醉饱,穆之乃令厨人以金柈贮槟榔一斛以进之。
《國語辭典》:鸣榔(鳴榔)  拼音:míng láng
渔人以椎击船后近柁的横木,使鱼惊伏以便捕捉。唐。李白 送殷淑诗:「俄然浦屿阔,岸去酒船遥。惜别耐取醉,鸣榔且长谣。」元。李好古《张生煮海》第一折:「又不是采莲女拨棹声,又不是捕鱼叟鸣榔动。」
《漢語大詞典》:鸣桹(鳴桹)
亦作“ 鸣榔 ”。 敲击船舷使作声。用以惊鱼,使入网中,或为歌声之节。文选·潘岳〈西征赋〉:“纤经连白,鸣桹厉响。” 李善 注:“《説文》曰:桹,高木也。以长木叩舷为声,言曳纤经於前,鸣长桹於后,所以惊鱼,令入网也。” 唐李白《送殷淑》诗之一:“惜别耐取醉,鸣榔且长謡。” 王琦 注:“所谓鸣榔者,常是击船以为歌声之节,犹叩舷而歌之义。” 宋 文莹 《玉壶清话》卷九:“先是数载前,一渔者持蓑笠纶竿,击短版,唱《渔家傲》,其舌为鸣桹之声以参之,自号‘回同客’。” 明 张煌言 《舟次听雨分得长字》:“小雨江天倍渺茫,翩然有客度鸣榔。” 郁达夫 《星洲旅次有梦而作》诗:“ 钱塘江 上听鸣榔,夜梦依稀返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