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本识
【佛学大辞典】
(术语)阿赖耶识之别名。述记三末曰:「如小乘名根本识。」唯识了义灯四末曰:「大众部,立为根本识。」
【佛学大辞典】
(术语)阿赖耶识十八名之一。唯识述记三末曰:「小乘名根本识。」了义灯四本曰:「十六名根识者,大众部立为根本识。」
【佛学常见辞汇】
阿赖耶识。
(术语)阿赖耶识之别名。述记三末曰:「如小乘名根本识。」唯识了义灯四末曰:「大众部,立为根本识。」
【佛学大辞典】
(术语)阿赖耶识十八名之一。唯识述记三末曰:「小乘名根本识。」了义灯四本曰:「十六名根识者,大众部立为根本识。」
【佛学常见辞汇】
阿赖耶识。
阿弥陀根本印
【佛学大辞典】
(印明)二手交叉作拳,竖二中指以头相拄作莲华之形。见无量寿仪轨。
(印明)二手交叉作拳,竖二中指以头相拄作莲华之形。见无量寿仪轨。
性根
【佛学大辞典】
(术语)犹言根性。谓人心地之本原也。李绅石经堂记曰:「如来以万门万行普示群生,随其性根,用假方便。」
(术语)犹言根性。谓人心地之本原也。李绅石经堂记曰:「如来以万门万行普示群生,随其性根,用假方便。」
知根
【佛学大辞典】
(术语)数论所说二十五谛中眼等五根名知根。以有见闻等之知觉也。
(术语)数论所说二十五谛中眼等五根名知根。以有见闻等之知觉也。
知根无所畏
【佛学大辞典】
(术语)菩萨四无所畏之一。菩萨知了众生之机根而说法,故无所畏怖也。
【佛学常见辞汇】
菩萨四无所畏之一,即菩萨知道众生的根基,能够对机说法而无所怖畏。
【三藏法数】
知根者,谓菩萨知一切众生诸根利钝,随其所应而为说法,故于众中说法得无所畏也。
(术语)菩萨四无所畏之一。菩萨知了众生之机根而说法,故无所畏怖也。
【佛学常见辞汇】
菩萨四无所畏之一,即菩萨知道众生的根基,能够对机说法而无所怖畏。
【三藏法数】
知根者,谓菩萨知一切众生诸根利钝,随其所应而为说法,故于众中说法得无所畏也。
六根食
【佛学大辞典】
(名数)眼根以眠为食,耳根以声为食,鼻根以香为食,舌根以味为食,身根以细滑为食,意根以法为食。见增一阿含经四十一。
(名数)眼根以眠为食,耳根以声为食,鼻根以香为食,舌根以味为食,身根以细滑为食,意根以法为食。见增一阿含经四十一。
信根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五根之一。
【佛学次第统编】
信根者,由信而能增长也。信三宝、四谛、正道、助道及一切无漏禅定解脱,使善萌增长而不退坏,是名信根。学道之人,非有信根,不能进益。
【三藏法数】
谓信于正道及助道法,则能出生一切无漏禅定解脱,是名信根。(正道者,即四念处观也。助道者,即五停心之观也。无漏者,因修禅定不落生死也。)
(术语)五根之一。
【佛学次第统编】
信根者,由信而能增长也。信三宝、四谛、正道、助道及一切无漏禅定解脱,使善萌增长而不退坏,是名信根。学道之人,非有信根,不能进益。
【三藏法数】
谓信于正道及助道法,则能出生一切无漏禅定解脱,是名信根。(正道者,即四念处观也。助道者,即五停心之观也。无漏者,因修禅定不落生死也。)
矜羯罗根本印言
【佛学大辞典】
(印相)印为不动刀印。明为唵地哩矜娑婆契。
(印相)印为不动刀印。明为唵地哩矜娑婆契。
俱有根
【佛学大辞典】
(术语)心心所在同时而为所依之眼,耳,鼻等六根也。(参见:俱有依)
(术语)心心所在同时而为所依之眼,耳,鼻等六根也。(参见:俱有依)
俱有依
【佛学大辞典】
(术语)同时有依之义。又曰俱有根。成唯识论四曰:「五识俱有所依定有四种:谓五色根六七八识。随阙一种必不转故,同境分别染净根本所依别故。圣教唯说依五根义,以不共故。又必同境近相顺故,第六意识俱有所依,唯有二种,谓七八识,随阙一种必不转故。虽五识俱取境明了,而不定有故非所依。圣教唯说依第七者,染净依故。同转识摄,近相顺故。第七意识俱有所依,但有一种谓第八识,藏识若无定不转故。如伽他说,阿赖耶为依,故有末那转。依止心及意,馀转识得生。阿赖耶识俱有所依,亦但一种第七识,彼识若无定不转故。论说藏识恒与末那俱时转故,又说藏识恒依染污,此即末那。」此为唯识家之正义,难陀,安慧,净月等所说与之异。
(术语)同时有依之义。又曰俱有根。成唯识论四曰:「五识俱有所依定有四种:谓五色根六七八识。随阙一种必不转故,同境分别染净根本所依别故。圣教唯说依五根义,以不共故。又必同境近相顺故,第六意识俱有所依,唯有二种,谓七八识,随阙一种必不转故。虽五识俱取境明了,而不定有故非所依。圣教唯说依第七者,染净依故。同转识摄,近相顺故。第七意识俱有所依,但有一种谓第八识,藏识若无定不转故。如伽他说,阿赖耶为依,故有末那转。依止心及意,馀转识得生。阿赖耶识俱有所依,亦但一种第七识,彼识若无定不转故。论说藏识恒与末那俱时转故,又说藏识恒依染污,此即末那。」此为唯识家之正义,难陀,安慧,净月等所说与之异。
浮根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又曰扶尘根。五根有二种,在内正有发识取境之用者,名为胜义根。眼之如葡萄,耳之如卷叶,外形谓为浮根扶根或扶尘根。浮者浮虚不实之义也。楞严经一曰:「我观此浮根四尘祇在我面。」
(术语)又曰扶尘根。五根有二种,在内正有发识取境之用者,名为胜义根。眼之如葡萄,耳之如卷叶,外形谓为浮根扶根或扶尘根。浮者浮虚不实之义也。楞严经一曰:「我观此浮根四尘祇在我面。」
浮尘根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即眼耳鼻舌身意之六根也。言浮尘根者,眼如蒲萄朵,耳如新卷叶,鼻如双垂爪,舌如初偃月,身如腰鼓颡,意如幽室见是也。
【佛学常见辞汇】
在五根中有浮尘根和净色根之别,五根之外形,眼睛可以看到的,叫做浮尘根,因为它是虚浮之法。
【三藏法数】
浮尘根者,根即眼耳鼻舌身意也。以其虚假不实,故名浮。无见闻觉知之用,故名尘。经云:眼如蒲萄朵,耳如新卷叶,鼻如双垂爪,舌如初偃月,身如腰鼓颡,意如幽室见。是也。
(术语)即眼耳鼻舌身意之六根也。言浮尘根者,眼如蒲萄朵,耳如新卷叶,鼻如双垂爪,舌如初偃月,身如腰鼓颡,意如幽室见是也。
【佛学常见辞汇】
在五根中有浮尘根和净色根之别,五根之外形,眼睛可以看到的,叫做浮尘根,因为它是虚浮之法。
【三藏法数】
浮尘根者,根即眼耳鼻舌身意也。以其虚假不实,故名浮。无见闻觉知之用,故名尘。经云:眼如蒲萄朵,耳如新卷叶,鼻如双垂爪,舌如初偃月,身如腰鼓颡,意如幽室见。是也。
根
【佛学大辞典】
(术语)Indriya,能生之义。增上之义。草木之根,有增上之力,能生干枝,因而眼之眼根,有强力,能生眼识,则名为眼根。信有生他善法之力。则名为信根。又人性有生善恶作业之力,则名为根性。俱舍论二曰:「根者是何义?最胜自在光显名根,由此总成根增上义。」大乘义章四曰:「能生名根,」俱舍光记三曰:「胜用增上,故名为根。」
【佛学常见辞汇】
1。能生的意思。2。增上的意思。
(术语)Indriya,能生之义。增上之义。草木之根,有增上之力,能生干枝,因而眼之眼根,有强力,能生眼识,则名为眼根。信有生他善法之力。则名为信根。又人性有生善恶作业之力,则名为根性。俱舍论二曰:「根者是何义?最胜自在光显名根,由此总成根增上义。」大乘义章四曰:「能生名根,」俱舍光记三曰:「胜用增上,故名为根。」
【佛学常见辞汇】
1。能生的意思。2。增上的意思。
根力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五根与五力。法华经譬喻品曰:「无漏根力觉道。」
【佛学常见辞汇】
五根与五力。
(术语)五根与五力。法华经譬喻品曰:「无漏根力觉道。」
【佛学常见辞汇】
五根与五力。
根力觉分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与根力觉道同,分为八正道分。思益经一曰:「无漏根力觉分。」
【佛学常见辞汇】
与根力觉道同。
(术语)与根力觉道同,分为八正道分。思益经一曰:「无漏根力觉分。」
【佛学常见辞汇】
与根力觉道同。
根力觉道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五根与五力,七觉支与八正道。
【佛学常见辞汇】
五根与五力,七觉支与八正道。
(术语)五根与五力,七觉支与八正道。
【佛学常见辞汇】
五根与五力,七觉支与八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