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2,分18页显示 上一页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下一页
净六根
信根(二)
信所依止之根本及三宝
业根
叶落归根
耳根清净
二种根本
二根──利钝二根
四事──五根有四事增上
四法集善根
五善根──孝顺五善根
无始生死根本
审烦恼根本
钝根名随信行
佛类词典(续上)
根本四禅净六根
信根(二)
信所依止之根本及三宝
业根
叶落归根
耳根清净
二种根本
二根──利钝二根
四事──五根有四事增上
四法集善根
五善根──孝顺五善根
无始生死根本
审烦恼根本
钝根名随信行
根本四禅
【佛学次第统编】
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共名十二门禅,亦名世间净禅。今先明四禅也。此四禅法,各有方便中间,今但论色界正定,不取方便中间,故名根本四禅。
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共名十二门禅,亦名世间净禅。今先明四禅也。此四禅法,各有方便中间,今但论色界正定,不取方便中间,故名根本四禅。
净六根
【佛学次第统编】
前言六根,兹明须净。即谓如欲了于自心,须不迷于现境,净其六根,不著六尘,而转六识。
所谓净其六根者,以要言之,即不受诸尘之染污也。
前言六根,兹明须净。即谓如欲了于自心,须不迷于现境,净其六根,不著六尘,而转六识。
所谓净其六根者,以要言之,即不受诸尘之染污也。
信根(二)
【佛学次第统编】
信根者,由信而能增长也。信一切善法,使善萌增长而不退坏,是名信根。学道之人,非有信根,不能进益。
信根者,由信而能增长也。信一切善法,使善萌增长而不退坏,是名信根。学道之人,非有信根,不能进益。
信所依止之根本及三宝
【佛学次第统编】
大乘起信论云:略说信心有四种,云何为四:
一者、信根本 所谓乐念真如法故。
二者、信佛 信佛有无量功德,常念亲近供养恭敬,发起善根,愿求一切智故。
三者、信法 信法有大利益,常念修行诸波罗密故。
四者、信僧 信僧能正修行,自利利他,常乐亲近诸菩萨众,求学如实行故。
大乘起信论云:略说信心有四种,云何为四:
一者、信根本 所谓乐念真如法故。
二者、信佛 信佛有无量功德,常念亲近供养恭敬,发起善根,愿求一切智故。
三者、信法 信法有大利益,常念修行诸波罗密故。
四者、信僧 信僧能正修行,自利利他,常乐亲近诸菩萨众,求学如实行故。
业根
【俗语佛源】
梵语karma,意译为「业」,泛指一切身心活动。一般分为身业,语业和意业三种。善业得善报,恶业得恶报,故称「业报」。「业根」之「业」,偏重于恶业、染(为净)业而言。「根」,从梵语indriya而来,意为「能生」。多指眼、耳等六种感觉器官而言,称「六根」。佛教认为眼、耳等「六根」贪欲尘境,污染自性,故喻为「六贼」。「业根」系指引生恶业之根。如《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四:「静观道:『敢是你与他们业根未断么?』闻人生道:『我专心为你,岂复与他有恋?』」也用为詈词,犹言孽种。如清·蒲松龄《聊斋志异·促织》:「母闻之,面色灰死,大骂曰:『业根,死期至矣,而翁归自与汝复耳!』」(李明权)
梵语karma,意译为「业」,泛指一切身心活动。一般分为身业,语业和意业三种。善业得善报,恶业得恶报,故称「业报」。「业根」之「业」,偏重于恶业、染(为净)业而言。「根」,从梵语indriya而来,意为「能生」。多指眼、耳等六种感觉器官而言,称「六根」。佛教认为眼、耳等「六根」贪欲尘境,污染自性,故喻为「六贼」。「业根」系指引生恶业之根。如《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四:「静观道:『敢是你与他们业根未断么?』闻人生道:『我专心为你,岂复与他有恋?』」也用为詈词,犹言孽种。如清·蒲松龄《聊斋志异·促织》:「母闻之,面色灰死,大骂曰:『业根,死期至矣,而翁归自与汝复耳!』」(李明权)
叶落归根
【俗语佛源】
「树高千尺,叶落归根」,已成为客居他乡的人对故土的怀念而发出的心声,也是客居他乡的人终要回到本乡本土的心愿和归宿。此语出自《坛经》,惠能大师将入涅槃时,曾对他的门人说他想回归新洲老家,要门人们迅速给他准备舟楫,弟子们向六祖苦苦哀求挽留。惠能大师说:「诸佛出现,犹示涅槃,有来必去,理亦常然;吾此形骸,归必有所。」六又对门人说:「叶落归根,来时无口。」后来把「叶落归根」比喻事物总有一定的归宿。现侨居美国的李汉魂先生,1934年8月曾为供养六真身的曹溪南华寺撰书一联:「衣钵真传,明心见性;菩提无树,落叶归根。」1982年6月4日,李汉魂先生不远万里回国观赏旧联,感慨万千。由此,弥见他乡客子眷恋故土的綦切心情!(无名氏)
「树高千尺,叶落归根」,已成为客居他乡的人对故土的怀念而发出的心声,也是客居他乡的人终要回到本乡本土的心愿和归宿。此语出自《坛经》,惠能大师将入涅槃时,曾对他的门人说他想回归新洲老家,要门人们迅速给他准备舟楫,弟子们向六祖苦苦哀求挽留。惠能大师说:「诸佛出现,犹示涅槃,有来必去,理亦常然;吾此形骸,归必有所。」六又对门人说:「叶落归根,来时无口。」后来把「叶落归根」比喻事物总有一定的归宿。现侨居美国的李汉魂先生,1934年8月曾为供养六真身的曹溪南华寺撰书一联:「衣钵真传,明心见性;菩提无树,落叶归根。」1982年6月4日,李汉魂先生不远万里回国观赏旧联,感慨万千。由此,弥见他乡客子眷恋故土的綦切心情!(无名氏)
耳根清净
【俗语佛源】
听不到胡言乱语、嘈杂的声音,俗谓「耳根清净」。这个词语出于《圆觉净》卷上:「闻清净故,耳根清净;根清净故,耳识清净;识清净故,觉尘清净。」耳根,「六根」之一,指听觉器官及其功能。所说娑婆世界的众生,「耳根」最灵,故佛多以音声作佛事来度化众生。「耳根清净」是「六根清净」的一类。「耳根清净」,便能达到「天耳通」,远近皆闻,能知一切众生的语言。《楞严经》卷六还指出:「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脱。」后文学中常有引用,如《水浒传》第七回:「智深也乘著酒兴,都到外面看时,果然绿阳树上一个老鸦巢。众人道:『把梯子上去拆了,也得耳根清净。』」多指不闻是非。如《清平山堂话本·陈巡检梅岭失妻》:「当是打发罗童回去,且得耳根清净。」钱钟书《围城》第214页:「这全是你不好,听了许多闲话来告诉我,否则我耳根清净,好好的不会跟人计较」(参见「六根清净」条)。(李明权)
听不到胡言乱语、嘈杂的声音,俗谓「耳根清净」。这个词语出于《圆觉净》卷上:「闻清净故,耳根清净;根清净故,耳识清净;识清净故,觉尘清净。」耳根,「六根」之一,指听觉器官及其功能。所说娑婆世界的众生,「耳根」最灵,故佛多以音声作佛事来度化众生。「耳根清净」是「六根清净」的一类。「耳根清净」,便能达到「天耳通」,远近皆闻,能知一切众生的语言。《楞严经》卷六还指出:「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脱。」后文学中常有引用,如《水浒传》第七回:「智深也乘著酒兴,都到外面看时,果然绿阳树上一个老鸦巢。众人道:『把梯子上去拆了,也得耳根清净。』」多指不闻是非。如《清平山堂话本·陈巡检梅岭失妻》:「当是打发罗童回去,且得耳根清净。」钱钟书《围城》第214页:「这全是你不好,听了许多闲话来告诉我,否则我耳根清净,好好的不会跟人计较」(参见「六根清净」条)。(李明权)
二种根本
【三藏法数】
(出楞严经)
〔一、无始生死根本〕,谓众生经无穷劫,流转生死,求其初始,实不可得。但迷失本性,即随生死,故名无始生死。根本者,即是攀缘之心。经云:用攀缘心为自性者。是也。
〔二、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梵语菩提,华言道。梵语涅槃,华言灭度。谓性净理体,虚融寂灭,不迁不变,无始无终,故名无始菩提涅槃;不染烦恼,不涉生死,故号元清净体,即菩提涅槃清净之根本也。
(出楞严经)
〔一、无始生死根本〕,谓众生经无穷劫,流转生死,求其初始,实不可得。但迷失本性,即随生死,故名无始生死。根本者,即是攀缘之心。经云:用攀缘心为自性者。是也。
〔二、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梵语菩提,华言道。梵语涅槃,华言灭度。谓性净理体,虚融寂灭,不迁不变,无始无终,故名无始菩提涅槃;不染烦恼,不涉生死,故号元清净体,即菩提涅槃清净之根本也。
二根──利钝二根
【三藏法数】
(出析玄记)
析玄云:见道行人,根有二种。谓须陀洹初果之人,破惑见理,名为见道。(梵语须陀洹,华言入流,谓预入圣人之流也。)
〔一、钝根名随信行〕,婆沙论云:由彼依信随信起行,谓此一类行人,从来性多钝故,自不披阅教文,但信他人言说而得悟道,故名随信行。
〔二、利根名随法行〕,婆沙论云:由彼依法随法起行,谓此一类行人,从来性多利故,不信他言,但自披阅教典,而得悟道,故名随法行。
(出析玄记)
析玄云:见道行人,根有二种。谓须陀洹初果之人,破惑见理,名为见道。(梵语须陀洹,华言入流,谓预入圣人之流也。)
〔一、钝根名随信行〕,婆沙论云:由彼依信随信起行,谓此一类行人,从来性多钝故,自不披阅教文,但信他人言说而得悟道,故名随信行。
〔二、利根名随法行〕,婆沙论云:由彼依法随法起行,谓此一类行人,从来性多利故,不信他言,但自披阅教典,而得悟道,故名随法行。
四事──五根有四事增上
【三藏法数】
(出五事毗婆沙论)
五根者,眼耳鼻舌身也。增上,犹增胜也。
〔一、庄严身〕,庄严,端庄严饰也。谓眼耳鼻舌庄严于身,然后完美,于此诸根,若阙一者,便成残陋。若不缺者,全美增胜,是为庄严身也。
〔二、导养身〕,导养者,导引资养也。谓眼能见安危之色,耳能闻美恶之声,鼻能嗅香臭之气,舌能尝甜苦之味,如是等诸识,于色声气味,若好若恶,皆能分别导引于身,就好避恶,令身增胜,是为导养身也。
〔三、生识〕,识即分别之义,谓眼对色,耳对声,鼻对香,舌对味,身对触,而能生于分别之识,及相应法,俱得增胜,是为生识也。
〔四、不共事〕,谓眼惟见色,耳惟闻声,鼻惟嗅香,舌惟尝味,身惟觉触,如是诸根,各有所用,不相杂乱,于本根相应之法,自能增胜,是为不共事也。
(出五事毗婆沙论)
五根者,眼耳鼻舌身也。增上,犹增胜也。
〔一、庄严身〕,庄严,端庄严饰也。谓眼耳鼻舌庄严于身,然后完美,于此诸根,若阙一者,便成残陋。若不缺者,全美增胜,是为庄严身也。
〔二、导养身〕,导养者,导引资养也。谓眼能见安危之色,耳能闻美恶之声,鼻能嗅香臭之气,舌能尝甜苦之味,如是等诸识,于色声气味,若好若恶,皆能分别导引于身,就好避恶,令身增胜,是为导养身也。
〔三、生识〕,识即分别之义,谓眼对色,耳对声,鼻对香,舌对味,身对触,而能生于分别之识,及相应法,俱得增胜,是为生识也。
〔四、不共事〕,谓眼惟见色,耳惟闻声,鼻惟嗅香,舌惟尝味,身惟觉触,如是诸根,各有所用,不相杂乱,于本根相应之法,自能增胜,是为不共事也。
四法集善根
【三藏法数】
(出大宝积正法经)
〔一、乐住林间〕,谓修菩萨行者,当离愦闹,住于山林空闲之处,寂静宴默,思惟正道,而广集一切善根也。
〔二、四事摄物〕,四事者,布施、爱语、利行、同事也。谓修菩萨行者,自行既充,必须外引众生,同己所行之道,是以常行布施,周其贫乏;复以爱语,安慰开谕;起诸利行;同其事业,而广集一切善根也。
〔三、舍身求法〕,谓修菩萨行者,乐求大乘之法,其心勇猛,虽弃舍身命,亦复无所顾惜,而广集一切善根也。
〔四、勤行精进〕,谓修菩萨行者,誓欲求就佛果,是以勤加精进,无少懈怠,而广集一切善根也。
(出大宝积正法经)
〔一、乐住林间〕,谓修菩萨行者,当离愦闹,住于山林空闲之处,寂静宴默,思惟正道,而广集一切善根也。
〔二、四事摄物〕,四事者,布施、爱语、利行、同事也。谓修菩萨行者,自行既充,必须外引众生,同己所行之道,是以常行布施,周其贫乏;复以爱语,安慰开谕;起诸利行;同其事业,而广集一切善根也。
〔三、舍身求法〕,谓修菩萨行者,乐求大乘之法,其心勇猛,虽弃舍身命,亦复无所顾惜,而广集一切善根也。
〔四、勤行精进〕,谓修菩萨行者,誓欲求就佛果,是以勤加精进,无少懈怠,而广集一切善根也。
五善根──孝顺五善根
【三藏法数】
(不孝反此)
〔一、少病〕,少病者,谓诸众生若能孝养敬顺父母,则感病苦不侵,身得安乐也。
〔二、端正〕,端正者,谓诸众生,若能孝养敬顺父母,则感颜貌端正,无诸陋劣也。
〔三、有大威势〕,有大威势者,谓诸众生,若能孝养敬顺父母,则感势力增胜,威德盛大也。
〔四、生上种族〕,生上种族者,谓诸众生,若能孝养敬顺父母,则感生于大姓种族,不生贫贱之家也。
〔五、多有资生〕,多有资生者,谓诸众生,若能孝养敬顺父母,则感财宝具足,资生丰盛,无诸乏少也。
(不孝反此)
〔一、少病〕,少病者,谓诸众生若能孝养敬顺父母,则感病苦不侵,身得安乐也。
〔二、端正〕,端正者,谓诸众生,若能孝养敬顺父母,则感颜貌端正,无诸陋劣也。
〔三、有大威势〕,有大威势者,谓诸众生,若能孝养敬顺父母,则感势力增胜,威德盛大也。
〔四、生上种族〕,生上种族者,谓诸众生,若能孝养敬顺父母,则感生于大姓种族,不生贫贱之家也。
〔五、多有资生〕,多有资生者,谓诸众生,若能孝养敬顺父母,则感财宝具足,资生丰盛,无诸乏少也。
无始生死根本
【三藏法数】
谓众生经无穷劫,流转生死,求其初始,实不可得。但迷失本性,即随生死,故名无始生死。根本者,即是攀缘之心。经云:用攀缘心为自性者。是也。
谓众生经无穷劫,流转生死,求其初始,实不可得。但迷失本性,即随生死,故名无始生死。根本者,即是攀缘之心。经云:用攀缘心为自性者。是也。
审烦恼根本
【三藏法数】
佛令阿难审详烦恼根本,发业润生,谁作谁受者。盖为阿难不知烦恼根本,随所作业,妄受生死,无解脱时;是故令其审观详察,决定知烦恼体性及所作之业,所受之报,本来虚幻不实也。若能穷此颠倒之源,则正行成立,而无上涅槃决定可證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佛令阿难审详烦恼根本,发业润生,谁作谁受者。盖为阿难不知烦恼根本,随所作业,妄受生死,无解脱时;是故令其审观详察,决定知烦恼体性及所作之业,所受之报,本来虚幻不实也。若能穷此颠倒之源,则正行成立,而无上涅槃决定可證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钝根名随信行
【三藏法数】
婆沙论云:由彼依信随信起行,谓此一类行人,从来性多钝故,自不披阅教文,但信他人言说而得悟道,故名随信行。
婆沙论云:由彼依信随信起行,谓此一类行人,从来性多钝故,自不披阅教文,但信他人言说而得悟道,故名随信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