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2,分18页显示 上一页 8 9 10 11 12 14 15 16 17 下一页
慧根
乐根
树根
机根
诸根
诸根具足愿
断善根
摄诸善根经
三贤四善根
六根本烦恼
根身
根身器界
净色根
顿根
佛类词典(续上)
疑根慧根
乐根
树根
机根
诸根
诸根具足愿
断善根
摄诸善根经
三贤四善根
六根本烦恼
根身
根身器界
净色根
顿根
疑根
【佛学大辞典】
(譬喻)疑念深入于心,譬如根。万善同归集六曰:「智刃绝挥,疑根顿断。」楞严经二曰:「佛哀悯宣示圆音,拔我疑根,归无上道。」
(譬喻)疑念深入于心,譬如根。万善同归集六曰:「智刃绝挥,疑根顿断。」楞严经二曰:「佛哀悯宣示圆音,拔我疑根,归无上道。」
慧根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五根之一,能观达众生为慧,慧能生道,故名根。大乘义章四曰:「于法观达,目之为根,慧能生道,故名慧根。」
【佛学常见辞汇】
智慧的根性,为五根之一。
【三藏法数】
谓四念处之慧,为定法所摄,内性自照,不从他知,是名慧根。
(术语)五根之一,能观达众生为慧,慧能生道,故名根。大乘义章四曰:「于法观达,目之为根,慧能生道,故名慧根。」
【佛学常见辞汇】
智慧的根性,为五根之一。
【三藏法数】
谓四念处之慧,为定法所摄,内性自照,不从他知,是名慧根。
乐根
【佛学大辞典】
(术语)乐受之所依为乐根。六识之中有眼耳鼻舌身之五识。
(术语)乐受之所依为乐根。六识之中有眼耳鼻舌身之五识。
树根
【佛学大辞典】
(譬喻)八喻之一。(参见:譬喻)附录。
(譬喻)八喻之一。(参见:譬喻)附录。
譬喻
【佛学大辞典】
(术语)梵云阿波陀那Avada%na,以了知之法,显未了知之法也。法华文句五曰:「譬者比况也,喻者晓训也。托此比彼,寄浅训深。(中略)动树训风,举扇喻月,故言譬喻。」涅槃经二十九说八种之喻法:一,顺喻,随顺世谛,次第自小向大而喻也。天降大雨,则小坑满,小坑满,故大坑满,大坑满,故乃至大海满,如来法雨亦如是,众生戒满乃至解脱满,解脱满,故涅槃满,是名顺喻。二,逆喻,逆于世谛,次第自大向小为喻也,大海本为大河,大河本为小河,乃至沟浍本为大雨,如是如来涅槃本为解脱,乃至持戒本为法雨,是名逆喻。三,现喻,以现前事为喻也,如说众生心性,犹如猕猴。四,非喻,假设非实事之事为喻也,如说佛告波斯匿王,有大山自四方来,欲害人民,则王如何?是假设四山譬老病生死也。五,先喻,先设譬喻,后以法合也,如说有人贪著妙花,而采取之时,为水漂流,众生如是贪爱五欲,为生死之水漂没。六,后喻,先说法,后设喻而显之也,如经云勿轻小罪以为无殃,水滴虽微,渐满大海是也。七,先后喻,先后所说皆是譬喻之意,如经云譬如芭蕉,生果则死,愚人得养,亦复如是,如骡怀妊,命不久全是也。八,遍喻,始末皆假喻而显之也。如具说忉利天质多罗树生长之状,而遍喻佛弟子等。
(术语)梵云阿波陀那Avada%na,以了知之法,显未了知之法也。法华文句五曰:「譬者比况也,喻者晓训也。托此比彼,寄浅训深。(中略)动树训风,举扇喻月,故言譬喻。」涅槃经二十九说八种之喻法:一,顺喻,随顺世谛,次第自小向大而喻也。天降大雨,则小坑满,小坑满,故大坑满,大坑满,故乃至大海满,如来法雨亦如是,众生戒满乃至解脱满,解脱满,故涅槃满,是名顺喻。二,逆喻,逆于世谛,次第自大向小为喻也,大海本为大河,大河本为小河,乃至沟浍本为大雨,如是如来涅槃本为解脱,乃至持戒本为法雨,是名逆喻。三,现喻,以现前事为喻也,如说众生心性,犹如猕猴。四,非喻,假设非实事之事为喻也,如说佛告波斯匿王,有大山自四方来,欲害人民,则王如何?是假设四山譬老病生死也。五,先喻,先设譬喻,后以法合也,如说有人贪著妙花,而采取之时,为水漂流,众生如是贪爱五欲,为生死之水漂没。六,后喻,先说法,后设喻而显之也,如经云勿轻小罪以为无殃,水滴虽微,渐满大海是也。七,先后喻,先后所说皆是譬喻之意,如经云譬如芭蕉,生果则死,愚人得养,亦复如是,如骡怀妊,命不久全是也。八,遍喻,始末皆假喻而显之也。如具说忉利天质多罗树生长之状,而遍喻佛弟子等。
机根
【佛学大辞典】
(术语)众生之根性,性质也。二教论上曰:「文随执见隐,义逐机根现。」
【佛学常见辞汇】
机缘和根性。
(术语)众生之根性,性质也。二教论上曰:「文随执见隐,义逐机根现。」
【佛学常见辞汇】
机缘和根性。
诸根
【佛学大辞典】
(术语)信勤念定慧之五根,其他一切之善根也。无量寿经曰:「诸根智慧。」慧远疏曰:「信勤念等,名为诸根。若通论之,一切善法,悉名诸根,如涅槃说。」又眼耳鼻舌身之五根也。无量寿经上曰:「诸根悦豫。」慧远疏曰:「眼等五根,同现喜相。」
(术语)信勤念定慧之五根,其他一切之善根也。无量寿经曰:「诸根智慧。」慧远疏曰:「信勤念等,名为诸根。若通论之,一切善法,悉名诸根,如涅槃说。」又眼耳鼻舌身之五根也。无量寿经上曰:「诸根悦豫。」慧远疏曰:「眼等五根,同现喜相。」
诸根具足愿
【佛学大辞典】
(术语)弥陀四十八愿之第四十一愿也。愿念佛行者,由于佛之功德而诸根具足也。
(术语)弥陀四十八愿之第四十一愿也。愿念佛行者,由于佛之功德而诸根具足也。
断善根
【佛学大辞典】
(术语)断无人身固有之善根也。起因果拨无之邪见时,初断善根,是极恶之人,比畜类亦劣。何则?畜类尚有生得之善根也。俱舍论十七曰:「恶业道中唯有止品圆满邪见,能断善根。」
(术语)断无人身固有之善根也。起因果拨无之邪见时,初断善根,是极恶之人,比畜类亦劣。何则?畜类尚有生得之善根也。俱舍论十七曰:「恶业道中唯有止品圆满邪见,能断善根。」
摄诸善根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华手经之异名。
(经名)华手经之异名。
三贤四善根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七方便。(参见:七方便)
又名七方便。(参见:七方便)
七方便
【佛学大辞典】
(名数)小乘之七贤位也,是为入见道之圣位之方便行位。故曰方便。(参见:七贤)。【又】天台涉于诸教立二种之七方便:第一为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藏教之菩萨乘,通教之菩萨乘。别教之菩萨乘。此七方便依药草喻品三草二木之意而立者。法华玄义六曰:「章安云:或以七方便根性为七子,谓人天二乘三教菩萨。」第二为藏教之声缘二人,通教之声缘菩三人与别教之菩萨,圆教之菩萨也。是在断见思二惑上立之。见七帖见闻。
【佛学常见辞汇】
即小乘的三贤四善根。三贤是五停心观、别相念处、总相念处。四善根是暖、顶、忍、世第一法。
【佛学次第统编】
声闻修道之法,有七方便。天台四教仪集注云七方便,方谓方法,便谓便宜,犹善巧也。谓一切众生,欲出三界,断除烦恼惑业,而證真空涅槃之理,必先以此七种法门而为方便也。
一、五停心 停,止也,住也,心即虑知心也,谓众生
一、多贪者以不净观治之
二、多瞋者以慈悲观治之
三、多散者以数息观治之
四、愚痴者以因缘观治之
五、多障者以念佛观治之
修此五法,能止住五种妄心,故名五停心。
二、别相念 别,谓各别。相,谓行相。念,即观也。谓四念处。
一、观身不净
二、观受是苦
三、观心无常
四、观法无我
四种行相,各别不同,故名别相念。
三、总相念 总相者,以身受心法四种,一念俱观。如观身不净,则知受心法皆不净,乃至观法无我。则知身受心亦无我,故名总相念。
四、煖位 煖者从喻立名,以前别相总相念处,观于四谛之境,能发相似之解,伏烦恼惑,得佛法气分,犹如钻木求火,虽火未现先得煖气,故名煖位。
五、顶位 顶者谓修四谛法所得相似之解,转复增胜,定观分明。在于煖位之上,如登山顶,观望四方,悉皆明了,故名顶位。
六、忍位 忍者忍可也,谓由前所得相似之解,增进善根,于四谛境,堪忍乐欲,故名忍位。
七、世第一位 世即世间也,谓修四谛所至此,渐明法性,将入初果,虽未得于圣道,而于世间,称为第一,故名世第一位。
【三藏法数】
(亦名七贤,出天台四教仪集注)
方,谓方法。便,谓便宜,犹善巧也。谓一切众生,欲出三界,断除烦恼惑业,而證真空涅槃之理,必先以此七种法门,而为方便也。(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一、五停心〕,停,止也,住也。心,即虑知心也。谓众生多贪者,以不净观治之。多瞋者,以慈悲观治之。多散者,以数息观治之。愚痴者,以因缘观治之。多障者,以念佛观治之。修此五法,能止住五种妄心,故名五停心。(因缘观者,谓观十二因缘也。)
〔二、别相念〕,别,谓各别。相,谓行相,念,即观也。谓四念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四种行相,各别不同,故名别相念。
〔三、总相念〕,总相者,以身受心法,四种一念俱观。如观身不净,则知受心法皆不净。乃至观法无我,则知身受心亦无我,故名总相念。
〔四、煖位〕,煖者,从喻立名。以前别相、总相、念处观于四谛之境,能发相似之解,伏烦恼惑,得佛法气分。犹如钻木求火,火虽未现,先得煖气,故名煖位。(四谛者,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也。相似解者,谓于真空之理,虽未真證,已有相似之解也。)
〔五、顶位〕,顶者,谓修四谛法所得相似之解,转复增胜,定观分明,在于煖位之上。如登山顶,观望四方,悉皆明了,故名顶位。
〔六、忍位〕,忍者,忍可也。谓由前所得相似之解,增进善根,于四谛境,堪忍乐欲,故名忍位。
〔七、世第一位〕,世,即世间也。谓修四谛行,至此渐见法性,将入初果,虽未得于圣道,而于世间称为第一,故名世第一位。(初果,即须陀洹果也。)
(名数)小乘之七贤位也,是为入见道之圣位之方便行位。故曰方便。(参见:七贤)。【又】天台涉于诸教立二种之七方便:第一为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藏教之菩萨乘,通教之菩萨乘。别教之菩萨乘。此七方便依药草喻品三草二木之意而立者。法华玄义六曰:「章安云:或以七方便根性为七子,谓人天二乘三教菩萨。」第二为藏教之声缘二人,通教之声缘菩三人与别教之菩萨,圆教之菩萨也。是在断见思二惑上立之。见七帖见闻。
【佛学常见辞汇】
即小乘的三贤四善根。三贤是五停心观、别相念处、总相念处。四善根是暖、顶、忍、世第一法。
【佛学次第统编】
声闻修道之法,有七方便。天台四教仪集注云七方便,方谓方法,便谓便宜,犹善巧也。谓一切众生,欲出三界,断除烦恼惑业,而證真空涅槃之理,必先以此七种法门而为方便也。
一、五停心 停,止也,住也,心即虑知心也,谓众生
一、多贪者以不净观治之
二、多瞋者以慈悲观治之
三、多散者以数息观治之
四、愚痴者以因缘观治之
五、多障者以念佛观治之
修此五法,能止住五种妄心,故名五停心。
二、别相念 别,谓各别。相,谓行相。念,即观也。谓四念处。
一、观身不净
二、观受是苦
三、观心无常
四、观法无我
四种行相,各别不同,故名别相念。
三、总相念 总相者,以身受心法四种,一念俱观。如观身不净,则知受心法皆不净,乃至观法无我。则知身受心亦无我,故名总相念。
四、煖位 煖者从喻立名,以前别相总相念处,观于四谛之境,能发相似之解,伏烦恼惑,得佛法气分,犹如钻木求火,虽火未现先得煖气,故名煖位。
五、顶位 顶者谓修四谛法所得相似之解,转复增胜,定观分明。在于煖位之上,如登山顶,观望四方,悉皆明了,故名顶位。
六、忍位 忍者忍可也,谓由前所得相似之解,增进善根,于四谛境,堪忍乐欲,故名忍位。
七、世第一位 世即世间也,谓修四谛所至此,渐明法性,将入初果,虽未得于圣道,而于世间,称为第一,故名世第一位。
【三藏法数】
(亦名七贤,出天台四教仪集注)
方,谓方法。便,谓便宜,犹善巧也。谓一切众生,欲出三界,断除烦恼惑业,而證真空涅槃之理,必先以此七种法门,而为方便也。(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一、五停心〕,停,止也,住也。心,即虑知心也。谓众生多贪者,以不净观治之。多瞋者,以慈悲观治之。多散者,以数息观治之。愚痴者,以因缘观治之。多障者,以念佛观治之。修此五法,能止住五种妄心,故名五停心。(因缘观者,谓观十二因缘也。)
〔二、别相念〕,别,谓各别。相,谓行相,念,即观也。谓四念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四种行相,各别不同,故名别相念。
〔三、总相念〕,总相者,以身受心法,四种一念俱观。如观身不净,则知受心法皆不净。乃至观法无我,则知身受心亦无我,故名总相念。
〔四、煖位〕,煖者,从喻立名。以前别相、总相、念处观于四谛之境,能发相似之解,伏烦恼惑,得佛法气分。犹如钻木求火,火虽未现,先得煖气,故名煖位。(四谛者,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也。相似解者,谓于真空之理,虽未真證,已有相似之解也。)
〔五、顶位〕,顶者,谓修四谛法所得相似之解,转复增胜,定观分明,在于煖位之上。如登山顶,观望四方,悉皆明了,故名顶位。
〔六、忍位〕,忍者,忍可也。谓由前所得相似之解,增进善根,于四谛境,堪忍乐欲,故名忍位。
〔七、世第一位〕,世,即世间也。谓修四谛行,至此渐见法性,将入初果,虽未得于圣道,而于世间称为第一,故名世第一位。(初果,即须陀洹果也。)
六根本烦恼
【佛学常见辞汇】
贪、瞋、痴、慢、疑、不正见。贪是贪爱五欲;瞋是瞋恚无忍;痴是愚痴无明;慢是骄慢自大;疑是狐疑猜忌;不正见是不正的见解,包括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等。贪瞋痴慢疑加上五不正见,成为十根本烦恼,又名十惑,或十使。
┌1贪──贪爱五欲───────────────┐
六 │2瞋──瞋恚无忍───────────────│
根 │3痴──愚痴无明───────────────├─五钝使┐
本 ─┤4慢──骄慢自大───────────────│ │
烦 │5疑──狐疑猜忌───────────────┘ ├─十使
恼 │ ┌1身见(萨迦邪见)──执取五蕴根身─┐ │
│ │2边见────执取常断二见─────│ │
└6不正见─┤3邪见────谤无因果,坏诸善事──├五利使┘
│4见取见───执持成见,非果非果──│
└5戒禁取见──执持不正戒,非因计因─┘
贪、瞋、痴、慢、疑、不正见。贪是贪爱五欲;瞋是瞋恚无忍;痴是愚痴无明;慢是骄慢自大;疑是狐疑猜忌;不正见是不正的见解,包括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等。贪瞋痴慢疑加上五不正见,成为十根本烦恼,又名十惑,或十使。
┌1贪──贪爱五欲───────────────┐
六 │2瞋──瞋恚无忍───────────────│
根 │3痴──愚痴无明───────────────├─五钝使┐
本 ─┤4慢──骄慢自大───────────────│ │
烦 │5疑──狐疑猜忌───────────────┘ ├─十使
恼 │ ┌1身见(萨迦邪见)──执取五蕴根身─┐ │
│ │2边见────执取常断二见─────│ │
└6不正见─┤3邪见────谤无因果,坏诸善事──├五利使┘
│4见取见───执持成见,非果非果──│
└5戒禁取见──执持不正戒,非因计因─┘
根身
【佛学常见辞汇】
六根组合而成之身。六根是眼耳鼻舌身意。
六根组合而成之身。六根是眼耳鼻舌身意。
根身器界
【佛学常见辞汇】
根身即六根身体,为众生的正报;器界又名器世间,即国土器物等,为众生的依报。
根身即六根身体,为众生的正报;器界又名器世间,即国土器物等,为众生的依报。
净色根
【佛学常见辞汇】
又叫做胜义根,乃五根的实体,依之则有发识取境的作用,为四大种所成,今所谓之神经,彷佛似之。
又叫做胜义根,乃五根的实体,依之则有发识取境的作用,为四大种所成,今所谓之神经,彷佛似之。
顿根
【佛学常见辞汇】
具有顿悟的根机的人。
具有顿悟的根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