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大詞典》:对读(對讀)
犹校对。 宋 吴自牧 《梦粱录·诸州府得解士人赴省闱》:“却於每卷上打号头,三场共一号,方发往誊録所誊録卷子,依字号书写,对读无差,方纳入考试官各房考校。”《歧路灯》第一○二回:“誊録官送於对读所,谨飭不许一字差讹。对读一毕,由至公堂转於至明堂,分房閲卷。”
《漢語大詞典》:雠对(讎對)
亦作“讐对”。
(1).校对。 宋 叶梦得 《石林燕语》卷八:“ 唐 以前,凡书籍皆写本,未有模印之法,人以藏书为贵。人不多有,而藏者精於讐对,故往往皆有善本。” 鲁迅 《〈嵇康集〉序》:“更取 黄 本雠对,知二本根源实同,而互有讹夺。”
(2).敌对。《华严经·十行品》:“世间众生,不知恩报,更相讎对。”
(3).对答;驳难。《隋书·经籍志一》:“学不心解,专以浮华相尚,豫造杂难,拟为讎对,遂有芟角、反对、互从等诸翻竞之説。” 明 李贽 《与友人书》:“中极玲瓏,外极朴实,数十人羣聚喧杂,讐对各得,傍不得以其间斗之使乱。” 章炳麟 《訄书·原教上》:“彼野人未受教者,故不识造物何义,则多以消极之辞讎对,即其为无宗教一成矣。”
(1).校对。 宋 叶梦得 《石林燕语》卷八:“ 唐 以前,凡书籍皆写本,未有模印之法,人以藏书为贵。人不多有,而藏者精於讐对,故往往皆有善本。” 鲁迅 《〈嵇康集〉序》:“更取 黄 本雠对,知二本根源实同,而互有讹夺。”
(2).敌对。《华严经·十行品》:“世间众生,不知恩报,更相讎对。”
(3).对答;驳难。《隋书·经籍志一》:“学不心解,专以浮华相尚,豫造杂难,拟为讎对,遂有芟角、反对、互从等诸翻竞之説。” 明 李贽 《与友人书》:“中极玲瓏,外极朴实,数十人羣聚喧杂,讐对各得,傍不得以其间斗之使乱。” 章炳麟 《訄书·原教上》:“彼野人未受教者,故不识造物何义,则多以消极之辞讎对,即其为无宗教一成矣。”
《漢語大詞典》:雠比(讎比)
校对。《新唐书·隐逸传·陆龟蒙》:“得书熟诵乃録,讎比勤勤,朱黄不去手,所藏虽少,其精皆可传。” 清 鲍廷博 《〈清波杂志〉跋》:“未几再得 明 姚舜咨 写本,讎比一过,更就 姚 本补録《别志》三卷, 张贵謨 序一篇,益称完善。”
分類:校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