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干桢(幹楨,乾楨)
筑墙所用的主柱,竖在两旁的叫“干”,竖在两端的叫“楨”。引申为支柱,支撑。 汉 扬雄 《法言·五百》:“经营然后知干楨之克立也。” 汪荣宝 义疏:“干,説文作榦。 李 云:‘榦楨,筑墻版之属也。’按:书·费誓云:‘峙乃楨干。’史记·鲁世家《集解》引 马 注云:‘楨干者,皆筑具;楨在前,干在两傍。’”隶释·汉山阳太守祝睦碑:“当享繁禄,为帝干楨。”
乾楨:朝廷的支柱。桢,古代筑墙时所立的柱子。 汉 班固《十八侯铭·曹参》:“蹇蹇相国,允忠克诚……身履国土,秉御乾楨。”
《国语辞典》:地柱  拼音:dì zhù
古代传说中,支撑地底层的柱子。《山海经。大荒西经》郭璞注引《淮南子》:「昔者共工与颛顼争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维绝,地柱折。」
《漢語大詞典》:楹柱
厅堂前部的柱子。 晋 王嘉 拾遗记·晋时事:“ 石虎 於 太极殿 前起楼,高四十丈……雕斵众寳,以饰楹柱,夜往往有光明。” 宋 无名氏 分门古今类事·异兆下·琴僧江湖:“是夕 杨子江 颶风骤起,鼓浪沃岸……涨高数丈,至寺之中,其下阁楹柱栏楯逐浪而去。”《老残游记》第二回:“看那大门里面楹柱上有副对联,写的是‘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 章炳麟 新方言·释宫:“今人谓柱为亭,即楹柱也。”
《国语辞典》:椽柱  拼音:chuán zhù
粗大的柱子。
分类:粗大柱子
《國語辭典》:廊檐(廊簷)  拼音:láng yán
廊顶突出在墙壁或柱子外的部分。《初刻拍案惊奇》卷三五:「一日祷告毕,睡倒在廊檐下,一灵儿被殿前灵派侯摄去,问他终日埋天怨地的缘故。」
《漢語大詞典》:梓柱
梓木做的柱子。《汉书·刘向传》:“今 王氏 先祖坟墓在 济南 者,其梓柱生枝叶,扶疏上出屋。”
分類:梓木柱子
《漢語大詞典》:马枊(馬枊)
拴马的柱子。三国志·蜀志·先主传:“督邮以公事到县, 先主 求謁,不通,直入缚督邮,杖二百,解綬繫其颈着马枊,弃官亡命。”资治通鉴·晋安帝元兴三年:“﹝ 刘裕 ﹞尝与 刁逵 樗蒲,不时输直, 逵 缚之马枊。” 胡三省 注:“枊,鱼浪翻,繫马柱也,又五刚翻。” 清 钱谦益 《天都峰》诗:“絶陘引猿臂,缺竇缚马枊。”
分類:柱子
《漢語大詞典》:柱脚
柱子的下端。 潘漠华 《冷泉岩》:“走进庙里,把枪放下倚在柱脚。”
《漢語大詞典》:刮楹
刮削摩擦过的柱子。礼记·明堂位:“山节、藻棁、復庙、重檐、刮楹、达乡、反坫、出尊、崇坫、康圭、疏屏,天子之庙饰也。” 郑玄 注:“刮,刮摩也。” 孔颖达 疏:“刮楹者,刮,摩也;楹,柱也。以密石摩柱。”
《漢語大詞典》:雕柱
饰有浮雕、彩绘的柱子;装饰华美的柱子。吕氏春秋·过理:“雕柱而桔诸侯,不适也。” 高诱 注:“雕画高柱,施桔槔於其端,举诸侯而上下之,故曰不适。” 南朝 梁元帝 《玄览赋》:“玉阶紫闈,雕柱锦墙。” 元 杨维桢 《三阁图诗》:“沉檀雕柱闕玉螭,丽华吹笙綵云里。”
《漢語大詞典》:前阀(前閥)
旧时缙绅世宦家门前左边旌表功绩的柱子。借指功业、成就。 唐 韩愈 《送文畅师北游》诗:“荐绅秉笔徒,声誉耀前阀。”
《國語辭典》:将军柱(將軍柱)  拼音:jiāng jūn zhù
堂前两边的梁柱。亦泛指一般的大柱子。《清平山堂话本。西湖三塔记》:「只见两个力士,捉一个后生,去了巾带,解开头发,缚在将军柱上。」元。高文秀《黑旋风》第三折:「且入牢去,将军柱上拴了头发,上了脚镣手扭,抬上匣床。」
《漢語大詞典》:虬柱
亦作“虯柱”。 雕绘龙形的宫殿柱子。 南朝 梁 王筠 《上太极殿千夫表》:“绣栭鏤槛,延曜光辉,虯柱虹梁,杳冥云雾。” 南朝 梁 江淹 《丽色赋》:“架虬柱之严丽,亘虹梁之峻密。”
《國語辭典》:柱廊  拼音:zhù láng
西洋建筑中,由柱子排列成的回廊。
《国语辞典》:台柱(台柱)  拼音:tái zhù
本指支撑戏台的主要柱子。后借指戏班中重要的演员。亦引申为团体中的重要干部。如:「他是公司的台柱,这么一走,公司将大受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