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楚昭辅 朝代:唐末宋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11—979 【介绍】: 宋宋州宋城人,字拱辰。初隶赵匡胤麾下,以才干称。宋初,为军器库使。太祖讨泽、潞,及征淮扬,以为京城巡检。累迁枢密副使。太宗太平兴国初,拜枢密使。性勤介,人不敢干以私,然颇吝啬,前后赐予万计,悉聚而蓄之。及罢机务,悉以市善田宅,时论鄙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11—969 【介绍】: 宋卫州汲县人,字道济。后晋末为小史。后周太祖即位,以为枢密都承旨,甚倚重之。世宗朝累迁中书侍郎、平章事。性宽厚,居高位而不念私怨。时近侍有忤上至死者,仁浦力救之,全活者众。宋初,进位右仆射。后从征太原,中途病死。谥宣懿。
全宋文·卷一二
魏仁浦(九一一——九六九),字道济,卫州汲(今河南汲县)人。五代晋末为枢密院小史,汉祖起太原,仁浦迎谒,迁兵房主事,从枢密使郭威镇邺。郭威称帝,以为枢密承旨。世宗朝为相,宋初进右仆射。开宝二年卒,年五十九,谥宣懿,追封齐王。《宋史》卷二四九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18—971 【介绍】: 名或作延祚。宋并州太原人,字庆之。初事后周太祖为亲校,累迁皇城使。世宗时从征刘崇,历判河南府,知西京留守事及权东京留守,擢枢密使。入宋加同中书门下二品,两任东京留守,先后献策击平李筠、李重进之乱。出为雄武军节度使,改镇京兆。好学,聚书万卷,尤崇奉释氏。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24—988 【介绍】: 宋潞州上党人,字守则。初仕后汉。从后周世宗征北汉,转供备库副使。宋太祖乾德二年,为枢密使,与赵普联姻。历任镇国军节度使、左卫大将军。太宗太平兴国二年,先后任邕、贵六州及琼、崖四州都巡检,善抚土著,黎人皆归附。卒谥元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28—984 【介绍】: 宋洛阳人,字凝绩。五代后周世宗显德二年进士。宋初赵光义领泰宁军节制及尹京邑,辟为掌书记、开封府推官。太宗即位,知贡举,号得人。知潭州。太平兴国四年,以给事中充枢密副使从征太原。还迁刑部侍郎。拜户部尚书、枢密使。八年上表求解职,授尚书右仆射。卒谥元懿。性忠实,遇事尽言,无所顾避。
柴禹锡 朝代:北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43—1004 【介绍】: 宋大名人,字玄圭。太宗居晋邸,以善应对为给事。太宗太平兴国初,授供奉官。七年,告秦王赵廷美阴谋,擢枢密副使。雍熙二年,太宗恶其交通宰相宋琪,出知沧州。在任勤于政治。历知潞州、永兴军。淳化四年,知枢密院事。至道元年,以镇宁军节度使知泾州,移贝、陕二州。真宗景德初还镇,未几卒。
全宋文·卷一○三
柴禹锡(九四三——一一○四),字玄圭,大名府大名(今河北大名)人。给事太宗于晋邸,太平兴国初授供奉官,累迁宣徽北院使。七年,擢枢密副使。次年转南院使。雍熙二年罢,出知沧、潞州、永兴军。淳化四年再召为宣徽北院使、知枢密院事。至道初罢,以镇宁军节度使知泾州,移贝州、陕州。景德元年卒,年六十二。《宋史》卷二六八有传。
王继英 朝代:北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46—1006 【介绍】: 宋开封祥符人。少从赵普给笔札,后补中书省官。真宗即位,为引进使。景德二年,累官枢密使。从真宗至澶州,契丹请和,诹访经略,多所参预。卒谥恭懿。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55—1019 【介绍】: 宋开封祥符人,字子元。马全义子。太宗时以荫补官。历知梓州,镇压李顺起事。除益、汉九州都巡检使、内园使,平刘旰起事。真宗时累除枢密副使,遇事敢言,鄙视枢密使王钦若,每廷议辄面诋之。后拜知枢密院事,以疾乞罢,除知贝州兼部署。卒谥正惠。
全宋诗
马知节(九五五~一○一九),字子元,祥符(今河南开封)人(《东都事略》卷四三本传)。太宗时,以荫补供奉官,监彭州兵马。历知数州。真宗景德三年(一○○六),擢签书枢密院事(《宋宰辅编年录》卷三)。大中祥符七年(一○一四),出为颍州防禦使,知潞州。天禧元年(一○一七),知天雄军,召拜宣徽南院使,知枢密院事。明年罢,除彰德军留后、知贝州。三年卒,年六十五。谥正惠。有文集二十卷,已佚。《宋史》卷二七八有传。
全宋文·卷一六三
马知节(九五五——一○一九),字子元,幽州蓟(今北京市)人。太宗时以父全义荫补供奉官。累迁西京作坊使、西上閤门使,历知定远军、深、庆、梓、秦、益、延等州。景德中徙知定州,拜东上閤门使、枢密都承旨,擢拜签书枢密院事。大中祥符七年出知潞州。天禧初,移知天雄军,召拜宣徽南院使、知枢密院事。以疾乞罢,除彰德军留后,知贝州兼部署。未几卒,年六十五。谥正惠。《宋史》卷二七八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61—1017 【介绍】: 宋阆州阆中人,字唐夫。陈省华长子。太宗端拱二年进士。累官广南西路转运使,刻《集验方》于石,植树凿井。为交州国信使,却赠遗,免扰民。建言折变收市苧布,公私交济。充度支判官。真宗咸平四年,拜右谏议大夫、同知枢密院事,诏同三司使议省烦冗文帐二十一万余道,减河北冗官七十五员。景德中知枢密院事兼群牧制置使,多立条约,著《监牧议》。大中祥符五年充枢密使。九年,以疾优拜右仆射、知河阳。卒谥文忠。有《请盟录》。
全宋诗
陈尧叟(九六一~一○一七),字唐夫,阆州阆中(今属四川)人。尧佐兄。太宗端拱二年(九八九)进士(《宋会要辑稿》选举二之二)。解褐光禄寺丞、直史馆,迁秘书丞。再迁广南西路转运使。真宗咸平四年(一○○一),自枢密直学士迁右谏议大夫,同知枢密院事(《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八)。大中祥符五年(一○一二),以本官同平章事、充枢密使,兼领群牧。九年,罢知河阳。天禧元年卒,年五十七。谥文忠。《宋史》卷二八四有传。今录诗九首。
全宋文·卷一八三
陈尧叟(九六一——一○一七),字唐夫,阆州阆中(今四川阆中)人。端拱二年进士第一,授光禄寺丞、直史馆,历广南西路转运使,度支判官,广南东、西两路安抚使。咸平四年除同知枢密院事。景德元年签书枢密院事;三年,以户部尚书与王钦若并知枢密院事,兼群牧制置使,预修国史。大中祥符五年,除同平章事,充枢密使。七年,罢。明年,再为枢相。九年罢,命判河阳。天禧初卒,年五十七。有《请盟录》三集二十卷。《宋史》卷二八四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62—1025 【介绍】: 宋临江军新喻人,字定国。太宗淳化三年进士。真宗咸平初判三司理欠凭由司,建言放逋负一千余万、释系囚三千余人。历知制诰、翰林学士。咸平四年为参知政事。景德元年契丹入侵,密请真宗赴金陵,为寇准所阻。累表罢职。判尚书都省,领修《册府元龟》,揽功委过。大中祥符中,承密旨造天书,献符瑞,以天书仪卫副使从封泰山,祀汾阴。累迁吏部尚书,加枢密使、同平章事。天禧元年加尚书左仆射兼中书侍郎。三年罢相出判杭州。仁宗天圣元年再相。智数过人,奸邪险伪,与丁谓、林特、陈彭年、刘承圭交结,时谓之“五鬼”。卒谥文穆。有《卤簿记》、《圣祖事迹》等。
全宋诗
王钦若(九六二~一○二五),字定国,新喻(今江西新馀)人。太宗淳化三年(九九二)进士(《文庄集》卷二八《王公行状》),为亳州防禦推官。真宗咸平三年(一○○○)擢翰林学士(《同上》)。四年,参知政事(《学士年表》),加给事中。景德元年(一○○四)判天雄军。大中祥符五年(一○一二)为枢密使、同平章事(《隆平集》卷四)。天禧元年(一○一七)拜左仆射(《东都事略》卷四九本传)。三年,出判杭州。四年,判河南府(《隆平集》),以擅去官守降分司南京。仁宗天圣元年(一○二三)复同平章事。二年,封冀国公。三年卒,年六十四(《文庄集》卷二九《王公墓志铭》)。谥文穆。《宋史》卷二八三有传。今录诗四首。
黄鹤楼志·人物篇
王钦若(962~1025) 北宋官员。字定国。临江军新喻(今江西新余市)人。淳化三年(992)进士。历任秘书省校书郎、参知政事、刑部侍郎、山南东道(治所湖北襄阳)节度使等职。宋真宗时期两度出为宰相,人称为“瘿相”,是主和势力代表。追赠太师、中书令,谥“文穆”。曾主持编纂《册府元龟》。《宋史·王钦若传》载王钦若出生于黄鹤楼:“父仲华,侍祖郁官鄂州。会江水暴至,徙家黄鹤楼,汉阳人望见楼上若有光景,是夕,钦若生。”
全宋文·卷一九一
王钦若(九六二——一○二五),字定国,临江军新喻(今江西新余)人。淳化三年进士甲科,为亳州防禦推官。召试学士院,拜右正言、知制诰,翰林学士。咸平四年参知政事。景德初,契丹南下,密请迁都金陵,为寇准所阻。以工部侍郎、参知政事判天雄军,提举河北转运司,又以尚书左丞知枢密院事,大中祥符间伪造天书,争献符瑞,力主封泰山,祀汾阴。历礼、户、吏三部尚书,天禧元年迁枢密使、检校太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三年,出判杭州。仁宗时复拜司空、门下侍郎、同平章事,进司徒,封冀国公,天圣三年卒,赠太师、中书令,谥文穆。曾领修《册府元龟》及道书,撰《翊圣保德真君传》二卷(存)、《先天记》三十卷、《五岳广闻》一百卷等。《宋史》卷二八三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71—1029 【介绍】: 宋赵州宁晋人,字用之。以父卒补殿前承旨,选为鄜延路走马承受公事。真宗景德初亲征澶渊,奉命使契丹军,拒割地之请,许以岁币议和。擢东上阁门使、忠州刺史。宜州军校叛,任广南安抚使平之。大中祥符七年拜枢密副使,天禧三年为枢密使,次年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仁宗即位,加左仆射兼侍中。在位既久,颇恃功。章献太后临朝,凡内降恩,力持不予,遂与中人、贵戚结怨。坐从子曹汭犯法,罢知随州。又坐私贷景灵宫钱,谪房州安置,内侍杨怀敏辱之,遂自缢死。谥襄悼。
全宋文·卷二七四
曹利用(九七一——一○二九),字用之,赵州宁晋(今河北宁晋)人。以父荫补殿前承旨。景德初,契丹侵河北,真宗幸澶州,遣利用以崇仪副使奉书诣契丹军,和议遂定。累官至枢密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为内侍所构,贬崇信军节度副使、房州安置,投缳死。明道中赠太傅,赐谧襄悼。《宋史》卷二九○有传。
《漢語大詞典》:枢相(樞相)
唐 宋 对宰相兼枢密使者之称。 清 代对官至大学士的军机大臣亦有此称。 宋 高承 事物纪原·师保辅相·枢相:“《宋朝会要》曰: 唐 以中官为枢密使, 后唐 始有带相印者。则枢相之始自 后唐 也。又 至道 三年八月,以 曹彬 为兼侍中充使, 大中祥符 五年九月,以吏部尚书 王钦若 、户部尚书 陈尧叟 并守本官同平章事充使,儒臣为枢密而兼使相,自 钦若 始也。”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九:“近二三年,京曹日窘,寻常部院官出无车马者什九,殊不足以自别於齐民。而堂堂枢相且日策骡车入 东华门 内直,则 公孙宏 之故智矣!”专称枢密使。参见“ 枢使 ”。
《漢語大詞典》:枢使(樞使)
枢密使的简称。 清 梁章钜 称谓录·军机处职官古称:“《 唐 六典》:‘ 宋 人称之曰枢使,亦曰枢相。典兵禁中,故名枢密。’案:枢使、枢相,即宋史所谓枢密使也。”参见“ 枢密使 ”。
分類:枢密使
《漢語大詞典》:宣头(宣頭)
晚 唐 枢密使自禁中受诏,出付中书省,称为“宣”。至 五代 后唐 时,不由中书省,直接发至枢密院者亦称为“宣”,小事则发“头子”,又称“宣头”。见 宋 沈括 梦溪笔谈·故事一。 南唐 李中 碧云集中有《己未岁冬捧宣头离下蔡》《捧宣头许归侍养》等诗题。续资治通鉴·宋仁宗皇祐四年:“己卯,降空名宣头、札子各一百道,锦袄子、金银带各二百,下 狄青 以备赏军功。”金史·百官志四:“故国初与空名宣头付军帅,以为功赏。”
《漢語大詞典》:内大臣
(1). 唐 后期置枢密使,以宦官任之,掌承受表奏;又用宦官任护军中尉,统领神策军,防守京师。枢密使和护军中尉称为“内大臣”。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故二·内大臣:“按 唐 制,两枢密使、左右中尉称内大臣。”
(2). 清 制,选 满洲 镶黄、正黄、正白三旗子弟作为皇帝侍卫,以勋戚大臣统之,称为领侍卫内大臣,共六人,镶黄、正黄、正白三旗各二人。其次称内大臣,亦六人,掌先后宸御,左右翊卫,出入扈从。参阅《清通典·职官九》、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故二·内大臣
《漢語大詞典》:枢长(樞長)
枢密院的长官,即枢密使。 宋 沈括 梦溪笔谈·故事一:“枢密院札子,枢长押字在下,副贰以次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