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大詞典》:灵鹫(靈鷲)
(1).山名。在古 印度 摩揭陀国 王舍城 之东北,梵名 耆闍崛 。山中多鹫,故名。或云山形像鹫头而得名。 如来 曾在此讲《法华》等经,故佛教以为圣地。又简称 灵山 或 鹫峰 。《古诗类苑》卷一○二引 晋 庐山 诸道人《游石门》诗序:“ 灵鷲 邈矣,荒途日隔。” 南朝 宋 谢灵运 《山居赋》:“钦鹿野之华苑,羡 灵鷲 之名山。”自注:“ 灵鷲山 ,説《般若法华》处。” 唐 刘禹锡 《送义舟师却还黔南》诗:“常説 摩围 似 灵鷲 ,却将山屐上丹梯。” 清 谭嗣同 《怪石歌》:“不然 天竺 亡 灵鷲 ,月黑深林歗猨狖。”
(2).山名。即 浙江 杭州 西湖 的 飞来峰 。传说由 印度 飞来。 宋 苏轼 《祭柳子玉文》:“顷在 钱塘 ,惠然我覯,相从半岁,日饮醇酎,朝游 南屏 ,莫宿 灵鷲 。” 金 元好问 《云峡》诗:“飞堕不嫌 灵鷲 小,奇探已觉 太湖 空。” 清 厉鹗 《西林过满月精舍》诗:“秋蟾圆几夕, 灵鷲 约同登。”
(3).山名。在 广东 曲江 北。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溱水》:“ 瀧水 又南歷 灵鷲山 。山本名 虎羣山 ,亦曰 虎市山 ,以虎多暴故也。 晋 义熙 中沙门释僧 律 葺宇巖阿,猛虎远跡,盖 律 仁感所致,因改曰 灵鷲山 。”
(4).山名。在 江西 上饶 东南。一名 灵山 。 清 顾祖禹 《读史方舆纪要·江西三·广信府》:“ 灵山 ,府西北六十里,一名 灵鷲山 。道书第三十三福地,实郡之镇山也。”
(5).峰名。在 山西 五台山 中台 之东南,亦称 菩萨顶 。峰有 真容院 ,黄教喇嘛 札萨克 居此。 清 陈梦雷 《拟游五台山不果》诗:“势控 太行 蟠巨镇,派分 灵鷲 落曇花。”
(2).山名。即 浙江 杭州 西湖 的 飞来峰 。传说由 印度 飞来。 宋 苏轼 《祭柳子玉文》:“顷在 钱塘 ,惠然我覯,相从半岁,日饮醇酎,朝游 南屏 ,莫宿 灵鷲 。” 金 元好问 《云峡》诗:“飞堕不嫌 灵鷲 小,奇探已觉 太湖 空。” 清 厉鹗 《西林过满月精舍》诗:“秋蟾圆几夕, 灵鷲 约同登。”
(3).山名。在 广东 曲江 北。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溱水》:“ 瀧水 又南歷 灵鷲山 。山本名 虎羣山 ,亦曰 虎市山 ,以虎多暴故也。 晋 义熙 中沙门释僧 律 葺宇巖阿,猛虎远跡,盖 律 仁感所致,因改曰 灵鷲山 。”
(4).山名。在 江西 上饶 东南。一名 灵山 。 清 顾祖禹 《读史方舆纪要·江西三·广信府》:“ 灵山 ,府西北六十里,一名 灵鷲山 。道书第三十三福地,实郡之镇山也。”
(5).峰名。在 山西 五台山 中台 之东南,亦称 菩萨顶 。峰有 真容院 ,黄教喇嘛 札萨克 居此。 清 陈梦雷 《拟游五台山不果》诗:“势控 太行 蟠巨镇,派分 灵鷲 落曇花。”
《漢語大詞典》:灵隐(靈隱)
《漢語大詞典》:灵隐寺(靈隱寺)
在 杭州 西湖 西北之 北高峰 下。 晋 咸和 元年 印度 僧人 慧理 创建, 慧理 以为“佛在世日,多为仙灵之所隐”,因建寺名“灵隐”。 唐 会昌 年间曾毁, 五代 时 吴越 国王 钱俶 命高僧 王延寿 主持扩建,规模宏大,盛极一时。 元 至正 十九年毁于兵事。后历经 明 清 六次毁、建, 清 康熙 时曾改名 云林寺 ,现存大殿是 清 代遗物。解放后又经两次大修。该寺为我国禅宗十刹之一。寺前有 飞来峰 、 冷泉亭 等胜景,为 西湖 游览胜地。 唐 孟棨 《本事诗·征异》:“ 宋考工 以事累贬黜,后放还,至 江 南,游 灵隐寺 。夜月极明,长廊吟行。”《警世通言·陈可常端阳仙化》:“当下郡王钧旨,分付都管:‘明日要去 灵隐寺 斋僧,可打点供食齐备。’” 清 陈维嵩 《满江红·寿武林徐世臣贤配邵孺人六十》词:“夜雨对眠 灵隐寺 ,春帆竞掠 雷峰塔 。”
《漢語大詞典》:秦望
山名。 秦望山 。在今 浙江省 杭州市 西南。相传 秦始皇 东巡时曾登上此山以望 南海 ,故名。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传·兴福·昙翼》:“﹝ 曇翼 ﹞履访山水,至 秦望 西北,见五岫駢峰,有耆闍之状。”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渐江水》:“又有 秦望山 ,在州城正南。为众峯之杰,陟境便见。《史记》云: 秦始皇 登之以望 南海 。” 唐 李白 《送友人寻越中山水》诗:“ 东海 横 秦望 , 西陵 遶 越臺 。” 王琦 注:“ 施宿 《会稽志》:‘ 秦望山 ,在 会稽县 东南四十里,旧经云众岭最高者。’” 宋 辛弃疾 《汉宫春·会稽蓬莱阁怀古》词:“ 秦望山 头,看乱云急雨,倒立江湖。”
《漢語大詞典》:灵峰(靈峯)
(1).神仙或修道者居处的山峰。 唐 孟郊 《寻裴处士》诗:“寒草不藏径,灵峯知有人。”《云笈七籤》卷一○四:“﹝真人﹞遂隐遁 华山 ,盘桓灵峯,逍遥幽岫,静念神仙。” 明 屠隆 《昙花记·仙伯降凡》:“灵峯高嵯峨,贝闕中天起。”
(2).指神话中的仙山。 明 高启 《海石为张记室赋》诗:“ 媧皇 去后几桑田,鰲背灵峯一拳小。”
(3).山名。在 广东省 治西北。 宋 苏轼 《题灵峰寺壁》诗:“ 灵峯山 上 宝陀寺 ,白髮 东坡 又到来。” 王文诰 辑注引 查慎行 曰:“《广州志》:‘ 灵峰山 ,一名 灵洲山 ,在城西六十五里, 鬱水 出其下。《唐志》谓 南海 名山 灵洲 ,名川 鬱水 ,以此。其上有 宝陀院 、 妙高臺 ,以院中有 宝陀佛 ,故名焉。’”
(4).山名。在 浙江省 乐清县 雁荡山 。山下有 灵峰寺 。 宋 王十朋 《度雁山》诗:“ 灵峯 观石室,杖屨穿巑岏。”
(5).山名。在 浙江省 杭州市 西湖 边。 郭沫若 《瓶》诗之十六:“请把我运到你 西湖 边上,或者是葬在 灵峰 ,或者是 放鹤亭 旁。”
(6).山名。在 福建省 崇安县 武夷 九曲尽处。 宋 朱熹 《过武夷作》诗:“弄舟缘碧涧,栖集 灵峯 阿。”
(2).指神话中的仙山。 明 高启 《海石为张记室赋》诗:“ 媧皇 去后几桑田,鰲背灵峯一拳小。”
(3).山名。在 广东省 治西北。 宋 苏轼 《题灵峰寺壁》诗:“ 灵峯山 上 宝陀寺 ,白髮 东坡 又到来。” 王文诰 辑注引 查慎行 曰:“《广州志》:‘ 灵峰山 ,一名 灵洲山 ,在城西六十五里, 鬱水 出其下。《唐志》谓 南海 名山 灵洲 ,名川 鬱水 ,以此。其上有 宝陀院 、 妙高臺 ,以院中有 宝陀佛 ,故名焉。’”
(4).山名。在 浙江省 乐清县 雁荡山 。山下有 灵峰寺 。 宋 王十朋 《度雁山》诗:“ 灵峯 观石室,杖屨穿巑岏。”
(5).山名。在 浙江省 杭州市 西湖 边。 郭沫若 《瓶》诗之十六:“请把我运到你 西湖 边上,或者是葬在 灵峰 ,或者是 放鹤亭 旁。”
(6).山名。在 福建省 崇安县 武夷 九曲尽处。 宋 朱熹 《过武夷作》诗:“弄舟缘碧涧,栖集 灵峯 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