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1929,分129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4  6  7  8  9 下一页
典故(续上)
艮岳归来
归来柳
王母不来
来者居上(又作:后来居上 ...)
麾之即去,招则须来
记吏偕来
笳鼓归来
来现宰官身
旧雨不来
嗟来(又作:嗟来之食 嗟来食)
金粟如来
景仁招不来
来禽青李
来日苦无多
来丧斯文
典故
艮岳归来


《枫窗小牍》卷上
寿山艮岳,在汴城东北隅,徽宗所筑。初名凤凰山,后改寿山。艮岳周围十馀里,其最高一峰九十步。上有介亭。分东西二岭。……龙德宫既成,帝自为《艮岳记》以为山在国之艮位,故名艮岳。岳之正门名曰阳华,故亦号阳华宫。……其后,群阉兴筑不已,四方花竹奇石悉萃于斯。珍禽异兽无不毕集。
《新刊大宋宣和遗事·元集》~0~
哲宗崩,徽宗即位。说这个官家,才俊过人:依口赓诗韵,目数群羊;善写墨君竹,能挥薛稷书;通三教之书,晓九流之法。朝欢暮乐,依稀似剑阁孟蜀王;论爱色贪杯,彷佛如金陵陈后主。遇花朝月夜,宣童贯、蔡京;值好景良辰,命高俅、杨戬。向九里十三步皇城,无日不歌欢作乐。盖宝箓诸宫,起寿山艮岳,异花奇兽,怪石珍禽,充满其间;画栋雕梁,高楼邃阁,不可胜计。
典故  
五柳陶
 
五株柳
 
五杨柳
 
元亮柳
 
先生柳
 
柳暗陶门公
 
柳觅先生
 
柳飞彭泽雪
 
归来柳
 
渊明柳
 
筑室种柳
 
门前五柳
  
陶宅五株
  
陶庐树
 
陶潜柳
 
陶凿五柳
 
陶门
 
靖节门柳

相关人物
陶潜


《宋书》卷九十三〈隐逸列传·陶潜〉~2286~
潜少有高趣,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曰:「先生不知何许人,不详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欣然忘食。性嗜酒,而家贫不能恒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裋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尝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

简释

五株柳:喻指隐者。唐李白《嘲王厉阳不肯饮酒》。“浪抚一张琴,虚栽五株柳。”


例句

高柳三五株,可以独逍遥。 储光羲 同王十三维偶然作十首

谢公台尚在,陶令柳潜衰。 刘得仁 和段校书冬夕寄题庐山

陶家习先隐,种柳长江边。 刘慎虚 浔阳陶氏别业

陶庐树可爱,潘宅雨新晴。 刘禹锡 和乐天闲园独赏八韵前

君在江南相忆否,门前五柳几枝低。 刘长卿 使次安陆寄友人

独愁看五柳,无事掩双扉。 刘长卿 罢摄官后将还旧居留辞李侍御

孤蓬向何处,五柳不开门。 刘长卿 至饶州寻陶十七不在寄赠

群公谁让位,五柳独知贫。 刘长卿 赠秦系徵君

五柳闭门高士去,三苗按节远人归。 刘长卿 送柳使君赴袁州

惟有陶潜柳,萧条对掩扉。 刘长卿 送金昌宋归钱塘

解印孤琴在,移家五柳成。 刘长卿 过前安宜张明府郊居

陶家五柳簇衡门,还有高情爱此君。 司空图 杨柳枝二首

五柳先生自识微,无言共笑手空挥。 司空图 歌者十二首

五柳终期隐,双鸥自可亲。 司空曙 逢江客问南中故人因以诗寄

五柳茅茨楚国贤,桔槔蔬圃水涓涓。 司空曙 过卢秦卿旧居

到县余花在,过门五柳闲。 周贺 送张堙之睦州

花明潘子县,柳暗陶公门。 岑参 春寻河阳陶处士别业

讼堂寂寂对烟霞,五柳门前聚晓鸦。 崔峒 题桐庐李明府官舍

五株斜傍渊明宅,千树低垂太尉营。 慕幽

桑柘骈阗数亩间,门前五柳正堪攀。 朱庆余 归故园

寂寥我对先生柳,赫奕君乘御史骢。 李商隐 喜闻太原同院崔侍御台拜兼寄在台三二同年之什

依然五柳在,况值百花残。 李商隐 大卤平后移家到永乐县居书怀十韵寄刘韦二前辈二公尝于此县寄居

陶令日日醉,不知五柳春。 李白 戏赠郑溧阳

柳深陶令宅,竹暗辟疆园。 李白 留别龚处士

宅近青山同谢朓,门垂碧柳似陶潜。 李白 题东溪公幽居

隋家两岸尽,陶宅五株荣。 李端 折杨柳

何当五柳下,酌醴吟庭筠。 李群玉 同张明府游溇水亭

久向三茅穷艺术,仍传五柳旧琴书。 李群玉 送陶少府赴选

妻子欢同五株柳,云山老对一床书。 李颀 答高三十五留别便呈于十一

三四株松匝草亭,便成彭泽柳为名。 李频 奉和郑薰相公

当暑忆归林,陶家借柳阴。 李频 避暑

旧业传一经,新官栽五柳。 权德舆 送韦十二丈赴襄城令三韵

栽成五柳吟归去,漉酒巾边伴菊闲。 汪遵 彭泽

君看靖节高眠处,只向衡门种五株。 汪遵 隋柳

倾倒强行行,酣歌归五柳。 王维 偶然作六首

秋风自萧索,五柳高且疏。 王维 戏赠张五弟諲三首

一瓢颜回陋巷,五柳先生对门。 王维 田园乐七首

路傍时卖故侯瓜,门前学种先生柳。 王维 老将行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王维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五株蒙远赐,应使号先生。 皇甫冉 谢韦大夫柳栽

远山期道士,高柳觅先生。 皇甫冉 闲居作

五柳转扶疏,千峰恣来往。 皇甫冉 题高云客舍

仕应同五柳,归莫舍三茅。 皮日休 新秋言怀寄鲁望三十韵

几变陶家柳,空传魏阙书。 窦常 酬舍弟牟秋日洛阳官舍寄怀十韵

县依陶令想嫌迂,营伴将军即大粗。 薛能 柳枝四首之三

结阴既得地,何谢陶家时。 裴迪 辋川集二十首柳浪

溪柳绕门彭泽令,野花连洞武陵人。 许浑 移摄太平寄前李明府

祗闻寻五柳,时到月中还。 贯休 武昌县与昼公兼寄邑宰

何逊兰休握,陶潜柳正垂。 郑谷 送水部张郎中彦回宰洛阳

五株衰柳下,三径小园深。 钱起 秋园晚沐

五柳先生本在山,偶然为客落人间。 雍陶 和孙明府怀旧山

落照渊明柳,春风叔夜弦。 韩翃 家兄自山南罢归献诗叙事

劝君不得学渊明,且策驴车辞五柳。 韩翃 送别郑明府

典故
一子千年见
 
一熟一千年
 
三千年一荐金盘
 
千年桃熟
 
子三千熟
 
几度桃实
 
海中桃熟
 
王母不来
 
王母仙桃
  
王母过刘彻
 
王母过汉家
 
种桃核
 
华实三度
 
著子三千岁

相关人物
东方朔
 
汉武帝


《艺文类聚》卷八十六〈果部上·桃〉~468~
汉武故事曰:东郡献短人,呼东方朔。朔至,短人因指朔谓上曰:西王母种桃,三千岁一为子。此儿不良也,已三过偷之矣。后西王母下,出桃七枚,母因啖二,以五枚与帝。帝留核著前,母问曰:「用此何?」上曰:「此桃美,欲种之。」母笑曰:「此桃三千年一著子,非下土所植也。」
《太平广记》卷第三〈神仙三·汉武帝〉~4~
王母至也。……修短得中。天姿掩蔼。容颜绝世。真灵人也。下车登床。帝跪拜问寒暄毕立。因呼帝共坐。帝面南。王母自设天厨。真妙非常。丰珍上果。芳华百味。紫芝萎蕤。芬芳填樏。清香之酒。非地上所有。香气殊绝。帝不能名也。又命侍女更索桃果。须臾。以玉盘盛仙桃七颗。大如鸭卵。形圆青色。以呈王母。母以四颗与帝。三颗自食。桃味甘美。口有盈味。帝食辄收其核。王母问帝。帝曰。欲种之。母曰。此桃三千年一生实。中夏地薄。种之不生。帝乃止。
《汉武帝故事》~345~
王母遣使谓帝曰:『七月七日我当暂来。』帝至日,埽宫内,然九华灯。七月七日,上于承华殿斋,日正中,忽见有青鸟从西方来集殿前。上问东方朔,朔对曰:『西王母暮必降尊像上宜洒扫以待之。』上乃施帷帐,烧兜末香,香,兜渠国所献也,香如大豆,涂宫门,闻数百里;关中尝大疫,死者相系,烧此香,死者止。是夜漏七刻,空中无云,隐如雷声,竟天紫色。有顷,王母至:乘紫车,玉女夹驭,载七胜履玄琼凤文之?,青气如云,有二青鸟如乌,夹侍母旁。下车,上迎拜,延母坐,请不死之药。母曰:『太上之药,有中华紫蜜云山朱蜜玉液金浆,其次药有五云之浆风实云子玄霜绛雪,上握兰园之金精,下摘圆丘之紫柰,帝滞情不遣,欲心尚多,不死之药,未可致也。』因出桃七枚,母自啖二枚,与帝五枚。帝留核著前。王母问曰:『用此何为?』上曰:『此桃美,欲种之。』母笑曰:『此桃三千年一著子,非下土所植也。』留至五更,谈语世事,而不肯言鬼神,肃然便去。东方朔于朱鸟牖中窥母,母谓帝曰:『此儿好作罪过,疏妄无赖,久被斥退,不得还天;然原心无恶,寻当得还。帝善遇之。』母既去,上惆怅良久。

例句

仙翁遗竹杖,王母留桃核。 刘禹锡 游桃源一百韵

紫阳宫女捧丹砂,王母令过汉帝家。 张继 上清词

仙女群中名最高,曾看王母种仙桃。 施肩吾 仙女词

王母不来方朔去,更须重见李夫人。 李商隐 汉宫

仙娥桂树长自春,王母桃花未尝落。 李康成 玉华仙子歌

王母移桃献天子,羲氏和氏迂龙辔。 李贺 河南府试十二月乐词闰月

王母桃花千遍红,彭祖巫咸几回死。 李贺 浩歌

仙人张内乐,王母献宫桃。 杜甫 千秋节有感二首

未知王母千年熟,且共刘郎一笑同。 温庭筠 反生桃花发因题

何时种桃核,几度看桑田。 皇甫冉 祭张公洞二首

王母夭桃一度开,玉楼红粉千回变。 庄南杰 伤歌行

思量更有何堪比,王母新开一树桃。 薛能 赠韦氏歌人二首

王母摘桃海上还,感之西过聊问讯。 韦应物 汉武帝杂歌三首

终期王母摘,不羡武陵深。 韦处厚 盛山十二诗桃坞

王母欲过刘彻家,飞琼夜入云軿车。 顾况 梁广画花歌

更道玄元指李日,多于王母种桃年。 高适 玉真公主歌

典故 
叹积薪
  
后来薪
 
后薪
 
汲黯薪
 
积后来薪
 
相关人物
公孙弘
 
汲黯


《史记》卷一百二十〈汲郑列传〉~309~
始黯列为九卿,而公孙弘、张汤为小吏。及弘、汤稍益贵,与黯同位,黯又非毁弘、汤等。已而弘至丞相,封为侯;汤至御史大夫;故黯时丞相史皆与黯同列,或尊用过之。黯褊心,不能无少望,见上,前言曰:「陛下用群臣如积薪耳,后来者居上。」上默然。有閒黯罢,上曰:「人果不可以无学,观黯之言也日益甚。」

简释

积薪:指官吏年高资深反位居人下。唐元稹《代曲江老人百韵》:“尚齿惇耆艾,搜材拔积薪。”


例句

且嫌游昼短,莫问积薪长。 杜牧 春日言怀寄虢州李常侍十韵

左掖期连茹,南宫愧积薪。 权德舆 酬崔舍人阁老冬至日宿直省中奉简两掖阁老并见示

汲黯薪逾积,孙弘阁未开。 骆宾王 帝京篇

谈器非先木,图荣异后薪。 骆宾王 春日离长安客中言怀

典故
麾之即去,招则须来


《史记》卷一百二十〈汲郑列传〉~305~
黯多病,病且满三月,上常赐告者数,终不愈。最后病,庄助为请告。上曰:「汲黯何如人哉?」助曰:「使黯任职居官,无以踰人。然至其辅少主,守城深坚,招之不来,麾之不去,虽自谓贲育亦不能夺之矣。」上曰:「然。古有社稷之臣,至如黯,近之矣。」
典故
记吏偕来


《史记》卷一百二十一〈儒林列传〉~38~
公孙弘为学官,悼道之郁滞,乃请曰:「丞相御史言:制曰『盖闻导民以礼,风之以乐。婚姻者,居屋之大伦也。今礼废乐崩,朕甚悯焉。故详延天下方正博闻之士,咸登诸朝。其令礼官劝学,讲议洽闻兴礼,以为天下先。太常议,与博士弟子,崇乡里之化,以广贤材焉』。谨与太常臧、博士平等议曰:闻三代之道,乡里有教,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其劝善也,显之朝廷;其惩恶也,加之刑罚。故教化之行也,建首善自京师始,由内及外。今陛下昭至德,开大明,配天地,本人伦,劝学脩礼,崇化厉贤,以风四方,太平之原也。古者政教未洽,不备其礼,请因旧官而兴焉。为博士官置弟子五十人,复其身。太常择民年十八已上,仪状端正者,补博士弟子。郡国县道邑有好文学,敬长上,肃政教,顺乡里,出入不悖所闻者,令相长丞上属所二千石,二千石谨察可者,当与计偕,诣太常,得受业如弟子。一岁皆辄试,能通一蓺以上,补文学掌故缺;其高弟可以为郎中者,太常籍奏。即有秀才异等,辄以名闻。其不事学若下材及不能通一蓺,辄罢之,而请诸不称者罚。臣谨案诏书律令下者,明天人分际,通古今之义,文章尔雅,训辞深厚,恩施甚美。小吏浅闻,不能究宣,无以明布谕下。治礼次治掌故,以文学礼义为官,迁留滞。请选择其秩比二百石以上,及吏百石通一蓺以上,补左右内史、大行卒史;比百石已下,补郡太守卒史:皆各二人,边郡一人。先用诵多者,若不足,乃择掌故补中二千石属,文学掌故补郡属,备员。请著功令。佗如律令。」制曰:「可。」自此以来,则公卿大夫士吏斌斌多文学之士矣。唐·司马贞《史记索隐》:「计,计吏也。偕,俱也。谓令与计吏俱诣太常也。」
典故
笳鼓归来


《南史》卷五十五〈曹景宗列传〉~356~
景宗振旅凯入,帝于华光殿宴饮连句,令左仆射沈约赋韵。景宗不得韵,意色不平,启求赋诗。帝曰:「卿伎能甚多,人才英拔,何必止在一诗。」景宗已醉,求作不已,诏令约赋韵。时韵已尽,唯馀竞病二字。景宗便操笔,斯须而成,其辞曰:「去时儿女悲,归来笳鼓竞。借问行路人,何如霍去病。」帝叹不已。约及朝贤惊嗟竟日,诏令上左史。于是进爵为公,拜侍中、领军将军。
典故
来现宰官身
 
宰官身现
 
见宰官身


《妙法莲华经》卷二十五〈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无尽意菩萨白佛言。世尊。观世音菩萨。云何游此娑婆世界。云何而为众生说法。方便之力其事云何。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国土众生应以佛身得度者。观世音菩萨。即现佛身而为说法。应以辟支佛身得度者。即现辟支佛身而为说法。应以声闻身得度者。即现声闻身而为说法。应以梵王身得度者。即现梵王身而为说法。应以帝释身得度者。即现帝释身而为说法。应以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现自在天身而为说法。应以大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现大自在天身而为说法。应以天大将军身得度者。即现天大将军身而为说法。应以毗沙门身得度者。即现毗沙门身而为说法。应以小王身得度者。即现小王身而为说法。应以长者身得度者。即现长者身而为说法。应以居士身得度者。即现居士身而为说法。应以宰官身得度者。即现宰官身而为说法。
典故
交情旧雨
 
今旧人情
  
今雨旧雨
  
旧时雨
  
旧雨不来
  
旧雨新知
 
旧鸥今雨


《全唐文》卷三百六十〈杜甫二·秋述〉~3657~
秋,杜子卧病长安旅次,多雨生鱼,青苔及榻。常时车马之客,旧雨来,今雨不来。昔襄阳庞德公至老不入州府,而扬子云草元寂寞,多为后辈所亵,近似之矣。呜呼!冠冕之窟,名利卒卒,虽朱门之涂泥,士子不见其泥,矧抱疾穷巷之多泥乎?子魏子独踽踽然来,汗漫其仆夫,夫又不假盖,不见我病色,适与我神会。我弃物也,四十,无位,子不以官遇我,知我处顺故也。子挺生者也,无矜色,无邪气,必见用,则风后、力牧是已。于文章,则子游、子夏是已,无邪气故也,得正始故也。噫!所不至于道者,时或赋诗如曹、刘,谈话及卫、霍,岂少年壮志,未息俊迈之机乎?子魏子今年以进士调选,名隶东天官,告余将行,既缝裳,既聚粮,东人怵惕,笔劄无敌,谦谦君子,若不得已,知禄仕此始,吾党恶乎无述而止!
典故    
蒙袂非

相关人物
黔敖


《礼记注疏》卷十〈檀弓〉~96~
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曾子闻之曰:「微与?其嗟也可去,其谢也可食。」

简释

嗟食:喻带侮辱性的施舍。唐李绅《却到浙西》:“野悲扬目称嗟食,林极翳桑顾所求。”


例句

野悲扬目称嗟食,林极翳桑顾所求。 李绅 却到浙西


《昭明文选》卷五十九〈碑文下墓志·碑文下·头陀寺碑文〉~254~
耆山广运,给园多士。金粟来仪,文殊戾止。唐·李善注引《法华经》曰:「净名大士是往古金粟如来。」
《李太白全集》卷十九〈答湖州迦叶司马问白是何人〉
青莲居士谪仙人,酒肆逃名三十春,湖州司马何须问,金粟如来是后身。清·王琦注引《五色线》:「净名经义钞:梵语维摩诘,此云静名,般提之子,母名离垢,妻名金机,男名善思,女名月上。过去成佛,号曰金粟如来。」
典故
景仁招不来


《宋朝事实类苑》卷十六〈忠言谠论·范蜀公〉~90~
引《倦游杂录》:「范内翰景仁以宏才硕学,时所推柳,始立朝,或不以鲠直许之。仁庙春秋高,少阳虚位,首拜疏乞择宗室亲贤为皇嗣。熙宁初,将推行新法,独不肯阿谀附议,知不可争,即告老归第。天下士大夫始知仁者必有勇也。」
《石林燕语》卷五
熙宁末,范景仁以荐苏子瞻、孔经甫不从,曰:「臣无颜可见班列」。乃乞致仕。章四上不报。最后第五章并论青苗法,于是使以本官致仕……元祐初,熙宁、元丰所废旧臣,自司马温公以下皆毕于朝,独景仁屡召不至,世龙以为高云。

《青李来禽帖》
青李、来禽、樱桃、日给藤子,皆囊盛为佳,函封多不生。足下所疏云:「此果佳,可为致子,当种之。此种,彼胡桃皆生也。」吾笃喜种果,今在田里,惟以此为事,故远及足下致此子者,大惠也。
典故
来日苦无多


《全唐诗》卷三百四十一〈除官赴阙至江州寄鄂岳李大夫〉【案:李程也。元和十五年。自袁州诏拜国子祭酒。行次盆城作。】
盆城去鄂渚,风便一日耳。不枉故人书,无因帆【案:去声。】江水。故人辞礼闱,旌节镇江圻。而我窜逐者,龙钟初得归。别来已三岁,望望长迢递。咫尺不相闻,平生那可计。我齿落且尽,君鬓白几何【君须白几何】。年皆过半百,来日苦无多。少年乐新知,衰暮思故友。譬如亲骨肉,宁免相可不。我昔实愚蠢,不能降色辞。子犯亦有言,臣犹自知之。公其务贳【案:音世。】过,我亦请改事。桑榆傥可收,愿寄相思字。
典故
来丧斯文
 
寿斯文
 
天丧斯文
 
天畏斯文坠
 
斯文后死
 
斯文未丧
 
相关人物
孔子


《论语注疏·子罕》~77~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例句

寻疑天意丧斯文,故选茅峰寄白云。 张贲 酬袭美先见寄倒来韵

天畏斯文坠,凭君助素风。 李咸用 九江和人赠陈生

顾土虽怀赵,知天讵畏匡。 柳宗元 弘农公以硕德伟材屈于诬枉左官三岁复为大僚天监昭明下心感悦宗元窜伏湘浦拜贺来由谨献诗五十韵以毕微志

《漢語大詞典》:五柳
见“ 五柳先生 ”。
《國語辭典》:五柳先生  拼音:wǔ liǔ xiān shēng
晋代陶渊明自号五柳先生。参见「陶潜」条。
《國語辭典》:五柳先生  拼音:wǔ liǔ xiān shēng
晋代陶渊明自号五柳先生。参见「陶潜」条。
《漢語大詞典》:陶令株
陶潜 《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五柳先生 乃 陶潜 之自况,后世因以“陶令株”借指柳树。 宋 王安石 《招约之职方并示正甫书记》诗:“满门 陶令 株,弥岸 韩侯 蔌。”
《漢語大詞典》:陶家柳
指柳树。 宋 辛弃疾 《水调歌头·题晋臣真得归方是闲二堂》词:“ 王 家竹, 陶 家柳, 谢 家池。知君勋业未了,不是枕流时。莫向痴儿説梦,且作山人索价,颇怪鹤书迟。”参见“ 陶柳 ”。
分類:柳树
《漢語大詞典》:陶柳
(1).指柳树。 晋 陶潜 少有高趣,宅边有五株柳树,自号 五柳先生 。后世因称柳为“陶柳”。 宋 梅尧臣 《县署丛竹》诗:“ 陶 柳应惭弱, 潘 花只竞红。”
(2). 晋 代诗人 陶潜 和 唐 代文学家 柳宗元 的并称。 清 陶澍 《〈靖节先生集〉序》:“作诗须从 陶 柳 门中来乃佳。不如是,无以发萧散冲淡之趣,不免於局促尘埃,无由到古人佳处。”
《漢語大詞典》:王母桃
果名。神话传说 西王母 所植,故名。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续集·支植下:“王母桃, 洛阳 华林园 内有之,十月始熟,形如括蔞。俗语曰:‘王母甘桃,食之解劳。’亦名西王母桃。”参阅汉武帝内传
《漢語大詞典》:来者居上(來者居上)
后来居上。原指资格浅的新进反居资格老的旧臣之上。语出史记·汲郑列传:“陛下用羣臣如积薪耳,后来者居上。”后亦用以称赞后起之秀超过前辈。 宋 刘克庄 《念奴娇·丙寅生日》词:“陈人束阁,让他来者居上。”
《國語辭典》:后来居上(後來居上)  拼音:hòu lái jū shàng
本指堆积柴火时,后搬来的放置在上面。语本《淮南子。缪称》:「故圣人不为物先,而常制之其类,若积薪樵,后者在上。」后用以讽刺用人不当,使新进之人位居旧臣之上。清。李渔《风筝误》第三出:「衾裯同抱甘谁让,宠盛处,后来居上。」也用以赞扬后人的成就超越前人。或落后的人超过领先的人。如:「这次马拉松赛跑,她以后来居上之姿,勇夺冠军。」
《漢語大詞典》:后薪(後薪)
汉 汲黯 为九卿, 公孙弘 、 张汤 为小吏,后 弘 、 汤 与 黯 同列,又尊用过之。 黯 因见上前言曰:“陛下用羣臣如积薪耳,后来者居上。”事见史记·汲郑列传。后因以“后薪”比喻得宠而后来居上的人。 南朝 梁 刘孝威 《怨诗》:“后薪随復积,前鱼谁更怜。” 唐 骆宾王 《春日离长安客中言怀》诗:“谈器非先木,图荣异后薪。”
《漢語大詞典》:积薪(積薪)
(1).积聚木柴。墨子·备城门:“城下州道内,百步一积薪,毋下三千石以上,善涂之。”国语·周语中:“虞人入材,甸人积薪。”《东周列国志》第三十回:“夫人自闻 晋君 见获,便携太子服丧服,徒步出宫,至於后园崇臺之上,立草舍而居。臺下俱积薪数十层,送饔飱者履薪上下。”
(2).指积聚的木柴。汉书·西域传下·车师后国:“﹝ 陈良 等﹞即将数千骑至校尉府,胁诸亭令燔积薪,分告诸壁。” 元 袁桷 《愍誓·哀谢先生》:“燃积薪以逞安兮,羣豢食而自戏。”
(3).《汉书·贾谊传》:“夫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燃,因谓之安,方今之势,何以异此!”后以“积薪”喻隐伏危机。《后汉书·黄琼传》:“前 白马 令 李云 ,指言宦官罪秽宜诛,皆因众人之心,以救积薪之敝。” 宋 庄季裕 《鸡肋编》卷中:“於戏!邦势若此,念积薪之已然;民力几何,惧奔駟之将败。” 清 谭莹 《寄怀徐铁生大令》诗之四:“幕府谈兵大有人,东南重镇太平民;督师郤令同孤注,所主原期似积薪。”
(4).汉书·汲黯传:“ 黯 褊心,不能无少望,见上,言曰:‘陛下用羣臣如积薪耳,后来者居上。’”后以“积薪”喻选用人才后来居上。 唐 刘知几 《史通·忤时》:“儻使士有澹雅若 严君平 ,清廉如 段干木 ,与僕易地而处,亦将弹鋏告劳,积薪为恨。” 宋 苏轼 《辞免翰林学士第二状》:“如前所陈,实以劳旧尚多,必有积薪之誚,兄弟并进,岂无连茹之嫌。” 清 钱谦益 《吏部文选清吏司员外郎张振秀授奉直大夫制》:“大破累年之留滞,用昭新政之清夷,积薪之流,半登于啟事。”《花月痕》第十四回:“人材有积薪之嘆,捷径多窘步之忧。”
(5).喻后来居上。 黄人 《〈清文汇〉序》:“夫以吾国文学之雄奇奥衍……一入今朝,则又兼收并畜,大会细入,两京、三 唐 ,不免积薪之愧, 姬 孔 之际,於斯为盛。”
《國語辭典》:今雨  拼音:jīn yǔ
杜甫客居长安卧病时,回忆起故交老友虽逢雨天,亦曾前来探视;而今新交朋友则不然。语本唐。杜甫秋述〉:「秋,杜子卧病长安旅次,多雨生鱼,青苔及榻,常时车马之客,旧,雨来;今,雨不来。」后用今雨指新交的朋友。宋。范成大 丙午新正书怀诗一○首之四:「人情旧雨非今雨,老境增年是减年。」
《國語辭典》:新雨  拼音:xīn yǔ
1.初春的雨。隋。江总〈侍宴玄武观〉诗:「诘晓之春暮,新雨百花朝。」
2.刚下的雨。唐。韩愈〈山石〉诗:「升堂坐阶新雨足,芭蕉叶大支子肥。」唐。白居易 赠江客诗:「江柳影寒新雨地,塞鸿声急欲霜天。」
《國語辭典》:旧雨(舊雨)  拼音:jiù yǔ
杜甫卧病客居长安时,忆故交老友,虽逢雨天,亦曾前来探视;而今新交的朋友则不然。语本唐。杜甫秋述〉:「秋,杜子卧病长安旅次,多雨生鱼,青苔及榻。常时车马之客,旧,雨来;今,雨不来。」后遂以旧雨指老朋友。清。吴梅〈临江仙。短衣羸马边尘紧〉词:「苦对南云思旧雨,杏花消息阑珊。」
《國語辭典》:今雨  拼音:jīn yǔ
杜甫客居长安卧病时,回忆起故交老友虽逢雨天,亦曾前来探视;而今新交朋友则不然。语本唐。杜甫秋述〉:「秋,杜子卧病长安旅次,多雨生鱼,青苔及榻,常时车马之客,旧,雨来;今,雨不来。」后用今雨指新交的朋友。宋。范成大 丙午新正书怀诗一○首之四:「人情旧雨非今雨,老境增年是减年。」
《漢語大詞典》:旧雨今雨(舊雨今雨)
谓老朋友与新朋友。 宋 范成大 《题请息斋六言》之八:“冷煖旧雨今雨,是非一波万波。”参见“ 旧雨 ”、“ 今雨 ”。
《漢語大詞典》:嗟来(嗟來)
(1).叹词。来,语助。《庄子·大宗师》:“嗟来 桑户 乎!嗟来 桑户 乎!而已反其真,而我犹为人猗!”
(2).“嗟来之食”的略语。 汉 桓宽 盐铁论·孝养:“夫嗟来而招之,投而与之,乞者犹不取也。” 晋 陶潜 《有会而作》诗:“嗟来何足吝,徒没空自遗。” 明 冯梦龙 《智囊补·闺智·乐羊子妻》:“志士不饮 盗泉 ,廉士不食嗟来,况拾遗金乎!”参见“ 嗟来之食 ”。
分類:叹词语助
《國語辭典》:嗟来之食(嗟來之食)  拼音:jiē lái zhī shí
不敬之食。春秋时,齐国饥荒,黔敖于路旁设食施予穷人,因态度不佳而遭拒绝。典出《礼记。檀弓下》。后用以指侮辱性或不怀好意的施舍。唐。杨烱〈唐右将军魏哲神道碑〉:「军井未建,如临盗水之源,军灶未炊,似对嗟来之食。」《儿女英雄传》第二七回:「只因他一生不得意,逼成一个激切行径,所以宁饮盗泉之水,不受嗟来之食。」也作「嗟来食」。
《國語辭典》:嗟来之食(嗟來之食)  拼音:jiē lái zhī shí
不敬之食。春秋时,齐国饥荒,黔敖于路旁设食施予穷人,因态度不佳而遭拒绝。典出《礼记。檀弓下》。后用以指侮辱性或不怀好意的施舍。唐。杨烱〈唐右将军魏哲神道碑〉:「军井未建,如临盗水之源,军灶未炊,似对嗟来之食。」《儿女英雄传》第二七回:「只因他一生不得意,逼成一个激切行径,所以宁饮盗泉之水,不受嗟来之食。」也作「嗟来食」。
《國語辭典》:嗟来食(嗟來食)  拼音:jiē lái shí
带侮辱性或不怀好意的施舍。参见「嗟来之食」条。《幼学琼林。卷三。饮食类》:「人贪食曰徒餔啜;食不敬曰嗟来食。」
《國語辭典》:嗟来之食(嗟來之食)  拼音:jiē lái zhī shí
不敬之食。春秋时,齐国饥荒,黔敖于路旁设食施予穷人,因态度不佳而遭拒绝。典出《礼记。檀弓下》。后用以指侮辱性或不怀好意的施舍。唐。杨烱〈唐右将军魏哲神道碑〉:「军井未建,如临盗水之源,军灶未炊,似对嗟来之食。」《儿女英雄传》第二七回:「只因他一生不得意,逼成一个激切行径,所以宁饮盗泉之水,不受嗟来之食。」也作「嗟来食」。
《漢語大詞典》:嗟食
见“ 嗟来之食 ”。
《國語辭典》:嗟来之食(嗟來之食)  拼音:jiē lái zhī shí
不敬之食。春秋时,齐国饥荒,黔敖于路旁设食施予穷人,因态度不佳而遭拒绝。典出《礼记。檀弓下》。后用以指侮辱性或不怀好意的施舍。唐。杨烱〈唐右将军魏哲神道碑〉:「军井未建,如临盗水之源,军灶未炊,似对嗟来之食。」《儿女英雄传》第二七回:「只因他一生不得意,逼成一个激切行径,所以宁饮盗泉之水,不受嗟来之食。」也作「嗟来食」。
《漢語大詞典》:金粟如来(金粟如來)
佛名。即 维摩诘 大士。维摩,意为净名。《文选·王屮〈头陀寺碑文〉》“ 金粟 来仪” 李善 注引《发迹经》:“ 浄名大士 是往古 金粟如来 。” 唐 白居易 《内道场永讙上人就郡见访善说〈维摩经〉临别请诗因以此赠》:“正传 金粟如来 偈,何用 钱塘 太守诗?” 清 龚自珍 《露华》词:“是 金粟如来 ,好相曾现。”
《漢語大詞典》:来禽青李(來禽青李)
晋 王羲之 《与蜀郡守朱书帖》的别称。因其首有“青李来禽”,故名。 宋 苏轼 《玉堂栽花周正孺有诗次韵》:“只有《来禽青李帖》,他年留与学书人。”亦省称“ 来禽 ”。 唐 温庭筠 《洞户二十二韵》:“画图惊《走兽》,书帖得《来禽》。”参阅 唐 张彦远 法书要录·右军书记
分類:
《漢語大詞典》:畏匡
《论语·子罕》:“子畏於 匡 。” 刑昺 疏:“子畏於 匡 者,谓 匡 人以兵围 孔子 。记者以众情言之,故云‘子畏於 匡 ’,其实 孔子 无所畏也。”后以“畏 匡 ”为困厄之典。畏,通“ 围 ”。 唐 柳宗元 《弘农公以硕德伟材昭明人心感悦谨献诗五十韵以毕微志》:“远迁逾 桂岭 ,中徙滞 餘杭 。顾土虽怀 赵 ,知天詎畏 匡 !”
分類:困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