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来源(來源)  拼音:lái yuán
1.水源。《儿女英雄传》第二四回:「东南上有从滹沱、桑乾下来的一股来源,流向西北灌入园中。」
2.根源。如:「经济来源」、「货物来源」。
《国语辞典》:新闻来源(新闻来源)  拼音:xīn wén lái yuán
供记者取得新闻的机关、单位或个人,一般来说,新闻报导中都会引述消息来源,但在特定情况下,可应提供新闻者的要求而保密。
《国语辞典》:传染来源(传染来源)  拼音:chuán rǎn lái yuán
含传染原的物质,凡可直接传给宿主者,都可称为「传染来源」。人有时也是传染来源之一。
《國語辭典》:出处(出處)  拼音:chū chǔ
语本《易经。系辞上》:「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指去就进退,出仕和隐退。汉。蔡邕 荐皇甫规表:「修身力行,忠亮阐著,出处抱义,皦然不污。」唐。韩愈 送石处士序:「凡去就出处何常?惟义之归,遂以为先生寿。」
《漢語大詞典》:所自
由来;来源。 宋 曾巩 《蒲宗孟祖伸赠太子少傅制》:“流泽也远,有孙而贤。进於中臺,摠国纲辖。善有所自,朕惟汝嘉” 明 文徵明 《叙陈氏家乘》:“不知姓之所自,而昧昭穆之叙。” 清 姚衡 《寒秀草堂笔记》卷三:“《快雪堂》肥瘦两刻皆佳,而瘦本神理,絶似 伯衡相公 。虽为至戚,询其后人,莫知所自。”
《國語辭典》:源流  拼音:yuán liú
1.水的本源和支流。北魏。郦道元《水经注。鲍丘水》:「登梁山以观源流,相㶟水以度形势。」
2.事物的本末、起源和发展。宋。刘克庄 还黄镛诗卷诗:「源流不乱知归趣,篇什无多见苦心。」《儒林外史》第四四回:「请问二位先生,这郭璞之说,是怎么个源流?」
《國語辭典》:泉源  拼音:quán yuán
1.水的源头。《诗经。卫风。竹竿》:「泉源在左,淇水在右。」唐。祖咏〈田家即事〉诗:「攀条憩林麓,引水开泉源。」也作「泉原」。
2.事物发生的缘由、起源。《旧唐书。卷七。睿宗本纪。史臣曰》:「上既启其泉源,下胡息于奔竞。」宋。张君房《云笈七签。卷五。雷平山真人许君》:「若不坚心正行,岂得见泉源耶?」
《國語辭典》:来路(來路)  拼音:lái lù
1.向这里来的道路。如:「他爬到树上一看,看到来路上多了几辆卡车。」
2.来历。《儒林外史》第四一回:「此人来路甚奇,少卿兄何不去看看?」《文明小史》第四回:「想这四人来路古怪,不要是什么歹人闯到我家,那却如何是好?」
3.来源收入。《醒世恒言。卷五。大树坡义虎送亲》:「我自小靠爹娘过活,没处赚得一文钱,家中来路又少,也怪爹娘不得。」《文明小史》第四八回:「不但圈住我们自己的利源,还可以杜绝他们的来路!到这时候,国家还愁没有钱办事吗?」
《國語辭典》:水源  拼音:shuǐ yuán
1.河流发源的地方。晋。陶渊明桃花源记:「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唐。刘长卿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诗:「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2.灌溉用水或饮用水等的来源。
《國語辭典》:根底  拼音:gēn dǐ
1.究竟、底细。《英烈传》第七四回:「军师刘基听了红罗山三字,不胜叹息,被李文忠定要问个根底。」《文明小史》第五六回:「侍者方才晓得他的根底,吓的嗑头如捣蒜。」
2.事物的基础、根基。如:「他有扎实的科学根底。」
3.俗称财产。
4.面前或旁边。元。尚仲贤《三夺槊》第一折:「争奈秦王根底,有尉迟无人可敌。」《喻世明言。卷三六。宋四公大闹禁魂张》:「妇女在宋四公根底坐定,教量酒添只盏儿来,吃了一盏酒。」
《漢語大詞典》:来方(來方)
(1).谓前来祭祀四方之神。《诗·小雅·大田》:“来方禋祀,以其騂黑,与其黍稷,以享以祀,以介景福。” 郑玄 笺:“ 成王 之来,则又禋祀四方之神。” 高亨 注:“来方,来祭四方之神。”
(2).来源。警世通言·金令史美婢酬秀童:“凡为盗的,都从好酒赌钱两件上起。他喫溜了口,没处来方,见了大锭银子,又且手边方便,如何不爱?”
《國語辭典》:来龙(來龍)  拼音:lái lóng
术数用语。堪舆家称连绵起伏的山脉地形为「龙」,来龙为龙头的所在,即山脉起伏的中心地。地处来龙,就会吉祥顺利、兴旺发达。宋。赵与时《宾退录》卷二:「朱文公尝与客谈世俗风水之说,因曰:『翼州好一风水,云中诸山来龙也。』」
《國語辭典》:从来(從來)  拼音:cóng lái
从以前到现在。《大宋宣和遗事。元集》:「洛阳从来无杜鹃,今忽来至,必有所主。」《儒林外史》第五三回:「邹师父是从来不给人赢的,今日一般也输了。」
《國語辭典》:一门(一門)  拼音:yī mén
1.一道门户。《汉书。卷四二。张周赵任申屠传。申屠嘉》:「错为内史,门东出,不便,更穿一门,南出。」《红楼梦》第四回:「另有一门通街,薛蟠家人就走此门出入。」
2.一类。晋。张华〈游猎篇〉:「荣辱浑一门,安知恶与美?」清。刘毓崧〈杜观察古谣谚序〉:「然皆以谣谚各列一门,而非以谣谚特编一集。」
3.一种风格、一个派别。如:「他出手的架势,很像一门失传已久的拳术。」《南齐书。卷四八。列传。刘绘》:「时人为之语曰:『刘绘贴宅,别开一门。』」《西游记》第二回:「『道』字门中有三百六十傍门,傍门皆有正果。不知你学那一门哩?」也作「一门子」、「一门儿」。
4.一家、一族。《后汉书。卷三四。梁统列传》:「冀一门前后七封侯,三皇后,六贵人,……其馀卿、将、尹、校五十七人。」《红楼梦》第七七回:「目今晴雯只有这一门亲戚,所以出来就在他家。」也作「一门子」、「一门儿」。
5.同师或同学校。如:「我们同出一门,由同一个老师教导。」清。詹应甲〈冶东云程里胡氏家谱序〉:「县志所载名宦乡贤,先后同出一门,未有如云程胡氏祖孙父子兄弟之尤著者也。」也作「一门儿」。
6.一件、一桩。《董西厢》卷三:「我与你试评度,这一门亲事,全在你成合。」《红楼梦》第六六回:「我正有一门亲事,堪配二弟。」
7.一科、一种。如:「你主修那一门学科?」《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回:「外国人单考究一门学问,有考了一辈子考不出来,或是儿子,或是朋友,去继他志才考出来的。」也作「一门儿」。
8.一座、一尊。如:「一门迫击炮」。清。温达《亲征平定朔漠方略》卷一八:「满洲每旗马驮子母等炮各五门,汉军每旗马驮子母等炮各九门,龙炮各一门,每翼冲天炮各一门,应照原奏带往外大同府。」
9.同一来源。《淮南子。原道训》:「万物之总,皆阅一孔;百事之根,皆出一门。」
《漢語大詞典》:来自
表示来源,但通常不带有肇始之意,而指从原有的以另一形式存在的人或物,通过赋与、移转、演绎、模仿或再生而发生。例如:主要收入来自开采煤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