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前言  拼音:qián yán
1.先哲的言论。《易经。大畜》:「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国语。晋语四》:「夫必追择前言,求善以终。」
2.以前所说的话。《论语。阳货》:「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红楼梦》第二回:「雨村听了笑道:『可知我前言不谬。』」
3.称文章前面所提示的话。
《國語辭典》:河图(河圖)  拼音:hé tú
相传伏羲氏见龙马负图出于河,遂据其文,以画八卦,称为「河图」。见《书经。顾命》汉。孔安国。传。明。刘兑《金童玉女娇红记》:「我阐河图,陈洛范,秉台衡。」又因河图字呈绿色,故也称为「绿图」。
《國語辭典》:河图洛书(河圖洛書)  拼音:hé tú luò shū
相传伏羲氏见龙马负图出于黄河,而据以演画八卦,称为「河图」。又相传夏禹时有神龟出于洛水,背上有九组不同点数组成的图画,禹因排列其次第,而成治理天下的九种大法。后世将河图洛书都视为圣王治世的祥瑞徵兆。《三国志。卷二。魏书文帝纪》裴松之注引《献帝传》:「河图洛书,天命瑞应。」简称为「图书」。
《國語辭典》:根源  拼音:gēn yuán
1.事物的本初或来源。《抱朴子。外篇。酒诫》:「纵心口之近欲,轻召灾之根源。」唐。杜甫〈火〉诗:「罗落沸百泓,根源皆万古。」
2.事物的根本、基础。《魏书。卷六七。崔光传》:「此乃学者之根源,不朽之永格。」《西游记》第二回:「弟子近来法性颇通,根源亦渐坚固矣。」
3.追根寻问。南朝宋。谢灵运 山居赋:「植物既载,动物亦繁。飞泳骋透,胡可根源。」
4.根由,事情的始末、缘由。《金瓶梅》第三九回:「夫人听我说根源。」也作「根原」。
《國語辭典》:通灵(通靈)  拼音:tōng líng
通于神灵,和鬼神相通。《三国演义》第八九回:「万望尊神,念本朝恩义,通灵显圣,护祐三军!」
《漢語大詞典》:繇来(繇來)
(1).事物发生的原因;来源。繇,通“ 由 ”。《汉书·薛宣传》:“日至,吏以令休,所繇来久。” 颜师古 注:“繇读与由同。由,从也。” 南朝 宋 谢灵运 《辨宗论》:“聊申繇来之意。” 清 陈裴之 《香畹楼忆语》:“夫 白门 柳枝, 青谿 桃叶,辰楼顾曲, 丁帘 醉花, 江 南佳丽,繇来尚已。”
(2).从过去到现在。繇,通“ 由 ”。 唐 窦牟 《天津晓望因寄呈分司一二省郎》诗:“要自词难拟,繇来画不如。”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一:“繇来女子号痴心,痴得真时恨亦深。” 清 沈寿民 《江上行》:“繇来稼穡足艰难,到处絃歌称富丽。”
《國語辭典》:利源  拼音:lì yuán
产生利益的根源。如:「资本与人才是利源之所在。」《元史。卷一八七。列传。贡师泰》:「至则剔其积蠹,通其利源,大课以集,国用资之。」《文明小史》第四八回:「如此办法,不但圈住我们自己的利源,还可以杜绝他们的来路!」
分類:财利来源
《國語辭典》:溯源  拼音:sù yuán
探求本源。如:「溯源探本」。
《國語辭典》:同源  拼音:tóng yuán
1.水流来自同一源头。晋。左思〈魏都赋〉:「墱流十二,同源异口。」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湘水注》:「湘漓同源,分为二水,南为漓水,北则湘川。」
2.事物之来源相同。《后汉书。卷六四。吴延史卢赵列传。延笃》:「夫人二致同源,总率百行,非复铢两轻重,必定前后之数也。」南朝梁。刘孝标〈广绝交论〉:「然则利交同源,派流则异。」
《國語辭典》:灵通(靈通)  拼音:líng tōng
1.精神上的感应相通。《西游记》第一回:「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
2.快速丰富。如:「他的消息特别灵通,是班上的包打听。」
3.巧妙便利。如:「这玩意儿看来不起眼,用起来倒挺灵通的。」
4.机灵、伶俐。《儿女英雄传》第一八回:「只是他心地虽然灵通,性情却欠淳静,才略略有些知觉,便要搭驳先生。」
5.灵活。清。袁枚《子不语。卷二一。抬轿郎君》:「自言两肩负重,则筋骨灵通,眠食俱善。」
《國語辭典》:出典  拼音:chū diǎn
1.语本《后汉书。卷八○。文苑传上。边韶传》:「师而可嘲,出何典记?」指典故的来源、出处。如:「『守株待兔』这句成语的出典见于《韩非子》的〈五蠹〉篇。」
2.抵押、典当。如:「他已将父亲留下的田产全部出典了。」
《漢語大詞典》:一孔
(1).一个洞穴或洞眼。《淮南子·泰族训》:“事有凿一孔而生百隟,树一物而生万叶者。” 汉 班固 《奕旨》:“一孔有闕,坏頽不振,有似瓠子汎滥之败。”尔雅·释乐“大篪谓之沂” 晋 郭璞 注:“篪以竹为之,长尺四寸,围三寸,一孔上出,一寸三分,名翘,横吹之。”
(2).一个来源;一个途径。管子·国蓄:“利出於一孔者,其国无敌;出二孔者,其兵不詘。”《商君书·弱民》:“利出一孔,则国多物;出十孔,则国少物。”《淮南子·原道训》:“万物之总,皆閲一孔;百事之根,皆出一门。”
(3).比喻见解狭隘片面。 郑观应 《盛世危言·邮政上》:“非鯫生一孔所敢知矣。”参见“ 一孔之见 ”。
(4).数量词。多用于窑洞之类的建筑。如:一孔土窑。
《國語辭典》:成分  拼音:chéng fèn
1.构成物体的元素、物质或因素。如:「食物主要的营养成分有: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膳食纤维、胆固醇和钠。」「与其盲目追求『无添加』、『纯天然有机』的商品,倒不如选择有清楚标示成分的商品。」
2.程度、可能性。如:「这案件牵涉贿赂的成分很高,绝非你想的那么简单。」
《漢語大詞典》:三孔
(1).三个孔穴。《汉书·司马相如传上》“管籥之音” 唐 颜师古 注:“籥三孔,并以竹为之。”
(2).三个来源。管子·国蓄:“利出於一孔者,其国无敌;出二孔者,其兵不詘;出三孔者,不可以举兵;出四孔者,其国必亡。”
(3). 宋 孔文仲 及弟 武仲 、 平仲 并以文名,时号“三 孔 ”。 宋 黄庭坚 《和答子瞻和子由常父忆馆中故事》诗:“二 苏 上连璧,三 孔 立分鼎。”宋史·孔文仲传:“初, 文仲 与弟 武仲 、 平仲 皆以文声起 江西 ,时号‘三 孔 ’。”
《國語辭典》:负债(負債)  拼音:fù zhài
1.欠人钱财。《初刻拍案惊奇》卷一五:「有那些负债还不起的,他便替人赔偿。」
2.会计学上指企业的既有义务,该义务系由过去交易事项所产生,且预期未来清偿时将产出经济资源之流出。负债可分为短期的(流动)或长期的(非流动)负债。
《漢語大詞典》:利孔
经济利益的来源。管子·国蓄:“利出於一孔者,其国无敌;出二孔者,其兵不詘;出三孔者,不可以举兵;出四孔者,其国必亡。” 汉 桓宽 盐铁论·本议:“故平準、均输所以平万物而便百姓,非开利孔为民罪梯者也。” 宋 王安石 《兼并》诗:“利孔至百出,小人私闔开。” 梁启超 《为国会期限问题敬告国人》一:“夫彼辈本以官职为传舍,以国家为利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