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拘迫
束缚,限止。《后汉书·第五伦传》:“素性駑怯,位尊爵重,拘迫大义,思自策厉。” 明 皇甫冲 《于岩石上眺东西两湖》诗:“从适得所遣,何为苦拘迫。” 鲁迅 《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草七》:“凡论文艺,虚悬了一个‘极境’,是要陷入‘绝境’的,在艺术,会迷惘于土花,在文学,则被拘迫而‘摘句’。”
分類:束缚限止
《漢語大詞典》:絷羁(馽羈)
马笼头和绊索。喻牵制束缚。 宋 苏洵 《颜书》诗:“ 虞 柳 岂不好,结束烦馽羈。” 清 钱谦益 《御史族兄汝瞻画像赞》:“斯其投老自放,天解馽羈。”
《國語辭典》:樊篱(樊籬)  拼音:fán lí
篱笆。比喻对事物的限制。如:「你这次一定要冲破旧的樊篱。」宋。胡寅东安县重建学记〉:「英华易披而本根难见,樊篱可越而阃奥难诣也。」
《國語辭典》:缠牵(纏牽)  拼音:chán qiān
纠缠牵累。《文选。左思。招隐诗二首之二》:「结绶生缠牵,弹冠去埃尘。」
分類:束缚牵制
《國語辭典》:梏亡  拼音:gù wáng
为利欲所蒙蔽而丧失本性。《孟子。告子上》:「则其旦昼之所为,有梏亡之矣!」
分類:丧失束缚
《漢語大詞典》:执缚(執縛)
(1).逮捕;捆绑。韩非子·外储说左下:“及臣得罪,近王者不见臣,县令者迎臣执缚,候吏者追臣至境上,不及而止。”史记·陈丞相世家:“ 高帝 豫具武士,见 信 至,即执缚之,载后车。”《水浒传》第七一回:“ 宋江 道:‘休要执缚,好生叫上关来。’没多时,解到堂前。”
(2).犹约束,束缚。 明 袁中道 《〈中郎先生全集〉序》:“先生诗文如《锦帆》《解脱》,意在破人之执缚。”
《漢語大詞典》:天械
喻名位官禄等。以其对人的束缚犹如无形枷锁,故谓“天械”。 唐 韩愈 《雨中寄孟刑部》诗:“美君知道腴,逸步谢天械。” 宋 王安石 《再用前韵寄蔡天启》诗:“爵禄实天械,功名为椄槢。”
《漢語大詞典》:爱网(愛網)
犹情网。佛教谓人受其束缚,如坠网中,故称。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传·义解·释宝亮:“沙门去俗,以宣通为理,岂可拘此爱网,使吾道不东乎?” 唐 刘慎虚 《登庐山峰顶寺》诗:“徒知真机静,尚与爱网并。”
《國語辭典》:收束  拼音:shōu shù
1.捆绑、束缚。《诗经。小雅。白华》:「白华管兮,白茅束兮」汉。郑玄。笺:「菅柔忍中用矣,而更取白茅收束之。」
2.约束。清。采蘅子《虫鸣漫录》卷一:「自揣才不及,故藉是以收束身心,培养元气。」
3.结束。如:「这部小说写到男女主角重逢,也就收束了。」
《國語辭典》:变调(變調)  拼音:biàn diào
声调的变化。在国语主要分为类变和字变二种。类变指某一调类在一定语音条件下所发生的调值变化。譬如两个上声相逢,则前者读成阳平,如「选举」、「粉笔」、「小鸟」等。字变指一、七、八、不四字在阳平、阴平和上声前读成去声,而在去声前,则读为阳平。
《漢語大詞典》:心冰
佛教语。喻被束缚的迷心。 唐 窥基 因明入正理论疏卷上:“嗟去圣之弥远,慨心冰之未释。”
《漢語大詞典》:包缠(包纏)
包裹缠绕。喻束缚。 唐 韩愈 《杂诗》:“古道自愚蠢,古言自包缠。当今固殊古,谁与为欣欢。”
《漢語大詞典》:系滞(繫滯)
(1).束缚拘泥。 晋 葛洪 抱朴子·尚博:“变化不繫滞於规矩之方圆,旁通不凝阂於一涂之逼促。”
(2).羁留。 唐 李商隐 《上杜仆射》诗:“繫滞喧人望,便蕃属圣衷。”
(3).长久系念。 唐 吴融 《松江晚泊》诗:“客是凄凉本,情为繫滞枝。”
(4).悬挂弃置。 清 王夫之 《张子正蒙注·三十篇》:“庶几得以事事矣,而又絶之,是诚繫滞如匏瓜不食之物也。”
《漢語大詞典》:绦旋
1.系鸟的绳和环。
2.又比喻钳制束缚。
分類:钳制束缚
《漢語大詞典》:梏拲
(1).古代刑具。亦以指械系。《周礼·秋官·掌囚》:“凡囚者,上罪梏拲而桎,中罪桎梏,下罪梏。” 郑玄 注:“ 郑司农 云:‘拲者两手共一木也,桎梏者两手各一木也。’ 玄 谓在手曰梏,在足曰桎。” 明 沈榜 《宛署杂记·驾相》:“案查法臺驳检成狱,一岁所平反几何,所亭讞几何,疑重疑轻,梏拲立异几何?”明史·徐申传:“继者益宽假之,脱梏拲,通家人出入。” 清 钱谦益 《狱中杂诗》之四:“衣冠梏拲此相遭,狴犴中间小市朝。”
(2).比喻束缚人的事物。 唐 独孤及 《检校尚书吏部员外郎赵郡李公中集序》:“以八病四声为梏拲,拳拳守之如奉法令。” 唐 韩愈 孟郊 等《会合联合》:“格言多彪蔚,悬解无梏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