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综合
诗话
词话
古籍检索
类书集成
查询
诗词
典故词汇
对仗词汇
词谱
曲谱
诗词地图
登录
韵典
平水韵
词林正韵
中原音韵
中华通韵
校注
律诗校验
词格校验
曲格校验
对联校验
自动笺注
课堂
律绝创作
填词入门
公开课
学习指南
其它
简繁转换
诗社
诗词书店
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
按出处分类
按人物分类
检索结果:
全部
73
词典
2
分类词汇
70
佛典
1
共73,分5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4
1
2
3
4
5
分类词汇
(续上)
基本矛盾
归真返璞
不识庐山真面目
本质与现象
必然性
必然与自由
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
溺心灭质
内部联系
识微见几
经济规律
两点论
佛类词典
本质
《漢語大詞典》:
基本矛盾
规定事物发展全过程的本质,并规定和影响这个过程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的矛盾。 刘少奇
《关于新中国的经济建设方针》
:“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内部,是存在着矛盾和斗争的,这就是社会主义的因素和趋势与资本主义的因素和趋势之间的斗争……这就是在消灭帝国主义势力及封建势力以后,新 中国 内部的基本矛盾。”
分類:
规定
本质
影响
这个
矛盾
存在
《漢語大詞典》:
归真返璞
去除外饰,回复真朴的本质。也说“返璞归真”例如:
斸
知足矣,归[真]反璞,则终身不辱也。——《
战国策·齐策
》
分類:
去除
除外
回复
真朴
本质
《國語辭典》:
不识庐山真面目(不識廬山真面目)
拼音:
bù shì lú shān zhēn miàn mù
无法认识庐山的全貌。语出宋。
苏轼
〈
题西林壁
〉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后常用此语来比喻人因陷于事物环境中,以致只见局部,不能知道事物的全面。如:「在这紫禁城中,东逛西逛,也只能欣赏一隅,真有不识庐山真面目之憾啊!」也可引喻对刻意遮掩的事物难窥究竟。如:「到底谁是天字第一号?不识庐山真面目。」
分類:
不清
清事
真相
本质
《漢語大詞典》:
本质与现象
本质是事物的内部联系;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本质是事物内在的、相对稳定的方面,现象是事物外在的、活动易变的方面。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由事物的特殊矛盾构成。本质是现象的本质,隐藏在现象背后并表现在现象之中;现象是本质的现象,是本质的外部表现。本质决定现象,现象依赖本质。本质和现象之间总是存在着差别和矛盾。本质要靠思维才能把握,现象用感官即能感知。
分類:
本质
是事
《漢語大詞典》:
必然性
哲学上指由事物内在本质所规定的决定性的联系或趋势。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必然性和偶然性互相联结,交互作用,并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与“偶然性”相对。
分類:
必然性
哲学
内在
本质
规定
决定性
联系
趋势
《漢語大詞典》:
必然与自由
必然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即事物本质所规定的联系和趋势;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必然与自由互相联系、互相制约,并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必然是自由的基础,自由不能脱离必然而存在。自由不排斥必然,而是包含必然。掌握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并达到一定目的时,必然就转化为自由。必然与自由只有在创造性的实践过程中才能不断转化和发展。
分類:
必然
然是
是事
客观
规律性
即事
本质
规定
联系
趋势
《漢語大詞典》:
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
列宁作于1916年1-6月。分析了帝国主义的本质、经济特征和基本矛盾,揭示了帝国主义产生、发展和必然灭亡的客观规律,批判了德国考茨基的“超帝国主义论”,指明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任务。
分類:
分析
帝国主义
本质
经济
《漢語大詞典》:
溺心灭质(溺心滅質)
谓淹没天然的心性,掩盖纯朴的本质。语本
《
庄子·缮性
》
:“文灭质,博溺心。” 明
唐顺之
《与莫子良主事》
:“僕之驰騖於博杂也久矣。近稍知向里,自悟溺心灭质之为病。乃欲发愤而刊落之,然亦自悔其岁月之晚矣。”
分類:
淹没
天然
心性
掩盖
纯朴
本质
《漢語大詞典》:
内部联系(内部聯係)
哲学概念。指一事物或诸事物之间内在的、本质的、规律性的联系。
分類:
哲学
哲学概念
或诸
诸事
内在
本质
规律性
联系
《漢語大詞典》:
识微见几(識微見幾)
谓看到事物的苗头而能认识和察见事物的本质和发展。
《
宋史·常安民传
》
:“惟识微见几之士,然后能逆知其渐。” 明
李贽
《史纲评要·宋纪·哲宗》
:“如 常君 者,真识微见几之士也。”参见“ 识微 ”。
分類:
苗头
认识
察见
见事
本质
《漢語大詞典》:
识微(識微)
《
易·繫辞下
》
:“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刚,万物之望。”后以“识微”指看到事物的苗头而能察知它的本质和发展趋向。 汉
刘向
《
说苑·杂言
》
:“故 箕子 弃国而佯狂, 范蠡 去 越 而易名, 智过 去君弟而更姓,皆见远识微而仁,能去富势以避萌生之祸者也。” 明 张纶
《林泉随笔》
:“盖无平不陂,无往不復,盛衰无常,吉凶靡定,非识微之君子何足以知之!” 梁启超
《过渡时代论》
五:“今世识微之士,谓 俄罗斯 将达於彼岸之时不远矣。”
分類:
苗头
察知
本质
趋向
《漢語大詞典》:
经济规律(經濟规律)
指经济现象间本质的联系。它是客观存在的,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经济规律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产生,并随着条件的变化而改变或失去作用。
分類:
经济
本质
联系
客观
存在
《漢語大詞典》:
两点论(兩點論)
唯物辩证法的思想方法。要求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去全面地、本质地分析、研究事物。既要看到事物的正面,又要看到事物的反面;既要看到事物的本质、主流方面,又要看到事物的非本质、非主流方面。
分類:
辩证法
要求
观点
全面
面地
本质
质地
地分
分析
本质
【佛学大辞典】
(术语)如眼识之缘色境,眼识所现之影像(即相分)外,别有阿赖耶识种子所生之实质色法。为其影像之所托者,是曰本质。如意识浮空华兔角之相,惟有影像而无所托之本质,故谓之独影境。唯识述记六末曰:「除影外别有所托名本质。」
粤公网安备44010402003275
粤ICP备17077571号
关于本站
联系我们
客服:+86 136 0901 3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