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箭衣  拼音:jiàn yī
古代射手所穿的窄袖衣服。《儒林外史》第三四回:「又有同伴的一个人,五尺以上身材,六十外岁年纪,花白胡须,头戴一顶毡笠子,身穿箭衣,腰插弹弓一张,脚下黄牛皮靴。」
分類:服装上半
《漢語大詞典》:不及秋
唐 服装名,即短裤。意谓不到秋凉即须易装。 宋 吴处厚 青箱杂记卷七:“ 天祐 末, 广陵 人竞服短袴,谓之不及秋。”
《漢語大詞典》:褊衫
一种僧尼服装。开脊接领,斜披在左肩上,类似袈裟。 元 吴昌龄《东坡梦》第一折:“向年间为师父娘做满月,赊了一副猪臟没钱还他,把我褊衫都当没了。” 清 褚人穫 《坚瓠四集·僧还俗》:“和尚讨家婆,脱褊衫,着綺罗。”
《漢語大詞典》:田服
乡野人的服装。 宋 苏辙 《祭张宫保文》:“ 辙 之方冠,公守西 蜀 。时予先君,幅巾田服。”
《國語辭典》:伟服(偉服)  拼音:wěi fú
盛服。《管子。任法》:「无伟服,无奇行,皆囊于法以事其主。」《战国策。秦策一》:「辩言伟服,战攻不息。」
分類:奇异服装
《漢語大詞典》:榆翟
古时王后从王祭祀先公时所穿的服装。因绣饰雉形,故称。榆,通“ 鷂 ”。鹞雉,青质五彩的雉。翟,长尾雉。 宋 王禹偁 《补李揆谏改葬杨妃疏》:“ 杨贵妃 始以姿色召,居掖庭颇肆,姦回不循法度。以歌舞取媚,则采蘩之职不修;以珠翠饰身,则榆翟之衣不御。”
《國語辭典》:比甲  拼音:bǐ jiǎ
背心。《元史。卷一一四。后妃传。世祖后察必传》:「又制一衣,前有裳无衽,后长倍于前,亦无领袖,缀以两襻,名曰比甲,以便弓马,时皆仿之。」《金瓶梅》第三回:「上穿白夏布衫儿,桃红裙子蓝比甲,正在房里做衣服。见西门庆过来,便把头低了。」也作「马甲」。
《國語辭典》:换季(換季)  拼音:huàn jì
1.季节的变换。如:「换季时候,冷暖不定最易感冒。」
2.指按季节的变更而更换服装。如:「我们学校校服从下星期起换季。」
《漢語大詞典》:黄褐
(1).黄色的粗布衣服。修道人的服装。 宋 陆游 《道室杂咏》之二:“黄褐长条七尺身,袖中一剑隐红尘。”
(2).栗壳色。 宋 范成大 桂海虞衡志·志兽·花羊:“花羊,南中无白羊,多黄褐白斑,如黄牛。”
《國語辭典》:古装(古裝)  拼音:gǔ zhuāng
古代的服装。如:「那位演员外形俊秀,气质高雅,不论古装或时装的扮相都很讨喜。」
《漢語大詞典》:裘罽
皮衣和毛织物。指华美的御寒服装。《淮南子·人间训》:“冬日被裘罽,夏日服絺紵,出则乘牢车,驾良马。”
《國語辭典》:男装(男裝)  拼音:nán zhuāng
男性穿著的服装。如:「百货公司的服装部分设男装部与女装部。」
分類:打扮服装
《国语辞典》:惹火  拼音:rě huǒ
1.引起火灾。
2.比喻招来灾祸。如:「惹火烧身」。
3.惹人生气。如:「他因态度轻浮,语言无礼,澈底惹火了客户。」
4.形容身材、服装或动作极具挑逗性。如:「近年流行性感风格,许多艺人的表演著实惹火。」
《漢語大詞典》:衽左
左衽。我国古代某些少数民族的服装,前襟向左掩,异于中原一带的右衽。因用以指受外族的统治。 宋 陈合 《宝鼎现·寿贾师宪》词:“神鼇谁断,几千年再、乾坤初造。算当日、枰棋如许,争一著、吾其衽左。”按,古丧礼死者之服亦左衽。见礼记·丧大记
《漢語大詞典》:山谷褐
依 宋 黄庭坚 服式仿制的服装。 宋 王明清 挥麈后录卷十一:“ 明清 兄弟儿时,先妣製道服。先人云:‘须异於俗人者乃佳。旧见 黄太史 鲁直 所服絶胜。’时在 临安 ,呼匠者教令染之,久之始就,名之曰‘山谷褐’。数十年来则人人斆之,几遍国中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