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帖帖  拼音:tiē tiē
1.贴近、逼近的样子。唐。韩偓 雨中诗:「独自上西楼,风襟寒帖帖。」
2.安静诚服的样子。唐。韩愈 施先生墓铭:「时先生之说二经,来太学,帖帖然坐诸生下,恐不卒得闻。」宋。梅尧臣月下怀裴如晦宋中道〉诗:「我马卧我庭,帖帖垂颈耳。」
3.安稳平静。唐。杜牧 燕将录:「唯燕未得一日之劳,为子孙寿后世,岂能帖帖无事乎?」
4.形容平淡无奇。《朱子语类。卷一三九。论文上》:「司马迁文雄健,意思不帖帖,有战国文气象。」
《漢語大詞典》:贴服(貼服)
(1).驯顺;服帖。北齐书·厍狄士文传:“法令严肃,吏人贴服,道不拾遗。” 清 赵翼 瓯北诗话·李青莲诗:“不知 章仇 在 蜀 ,正当 天宝 之初,中外晏安,臣僚贴服,岂有所顾虑!” 郭沫若 《洪波曲》第九章三:“在自己头上戴上一顶‘抗战’的高帽子,于是尽管是一个活无常,大家也只好在他的面前贴服了!”
(2).平贴,平服。 清 李渔 《闲情偶寄·居室·联匾》:“蕉叶题诗,韵事也;状蕉叶为联,其事更韵,但可置於平坦贴服之处,壁间门上皆可用之,以之悬柱则不宜。” 清 李渔 《闲情偶寄·居室·联匾》:“柱圆板方,柱窄板阔,彼此牴牾,势难贴服。”
(3).舒坦。 殷夫 《小母亲》:“一方面也是她忍苦的惯性,觉得要做得像小姐似的,有些不贴服。”
《漢語大詞典》:贴伏(貼伏)
(1).紧贴着;黏附着。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梁彦:“物缘袜而上,渐至股际。捉衣而撼摆之,黏据不可下。顷入衿底,爬抓腰胁。大惧,急解衣掷地。捫之,物已贴伏腰间,推之不动,掐之则痛,竟成赘疣。” 秦牧 《艺海拾贝·鲜荔枝和干荔枝》:“平时我们在海鲜市场上看到鲽鱼(比目鱼),我原猜想这种扁扁的像一只鞋底的鱼一定是贴伏在海底,行动极不灵活的。” 王西彦 《鱼鬼》:“塘水一寸一寸地低落了,塘塍边描绘出明显的年轮一般的纹圈,水草层次分明地贴伏在污泥里。”
(2).服帖;顺从。 徐志摩 《〈醒世姻缘传〉序》:“在它的跟前,一切伦理的道德的宗教的社会的习惯和迷信,都得贴伏的让路。”
《漢語大詞典》:偃帖
服帖。 明 文徵明 《明故嘉议大夫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沈公行状》:“自是境内偃帖,莫敢有异志。”
分類:服帖
《國語辭典》:咬牙  拼音:yǎo yá
1.形容极为愤怒。《红楼梦》第四八回:「平儿咬牙骂道:『都是那贾雨村,什么风村,半路途中那里来的饿不死的野杂种,认了不到十年,生了多少事出来。』」
2.形容忍受极大的痛苦,坚持到底或下定决心。如:「为了让病痊瘉,他咬牙忍痛接受治疗。」「只要你肯咬牙,这事儿没有不成的。」《红楼梦》第五二回:「只觉头重身轻,满眼金星乱迸,实实撑不住。若不做,又怕宝玉著急,少不得恨命咬牙挨著。」
3.计较分明、过于精明。如:「他为人向来很咬牙。」《红楼梦》第七四回:「以后凡年纪大些的,或有些咬牙难缠的,拿个错儿,撵出去配了人。」
4.严格不放松。如:「他要一咬牙,我们可就没法办了。」
5.一种睡眠中牙齿相磨的情形。多为消化不良的病象。《儿女英雄传》第二三回:「一个人要吃多了,咬牙、放屁、说梦话,这三桩事可保不齐没有,还带著自己真会连影儿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