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菅屦(菅屨)  拼音:jiān jù
用菅草编成的鞋,丧葬时所穿。《礼记。丧服四制》:「父母之丧,衰冠,绳缨,菅屦。」《荀子。礼论》:「卑絻……菲繐菅屦,是吉凶忧愉之情发于衣服者也。」
《漢語大詞典》:麻绖(麻絰)
服丧期间系在头部或腰部的葛麻布带。《石点头·卢梦仙江上寻妻》:“只见将过一个杌儿,放在床前,踏将上去,解下腰间麻絰,吊在床檐上。”
《漢語大詞典》:三年丧(三年喪)
古代丧服中最重的一种。臣为君、子为父、妻为夫等要服丧三年。为封建社会的基本丧制。论语·阳货:“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左传·昭公十五年》:“王一岁而有三年之丧二焉。” 杜预 注:“天子絶期,唯服三年,故后虽期,通谓之三年丧。” 清 昭槤 啸亭杂录·阿司寇:“后既崩,御史 李玉明 復上疏请行三年丧礼,亦戍於 伊犁 。”参阅仪礼·丧礼、 清 顾炎武 日知录·三年之丧、 清 赵翼 陔馀丛考·三年丧不计闰
《國語辭典》:括发(括髮)  拼音:guā fǎ
把头发束起来。《仪礼。聘礼》:「出袒括发,入门右,即位踊。」《聊斋志异。卷一○。胭脂》:「括发裸身,齐鸣冤苦。」
《漢語大詞典》:礼竟(禮竟)
谓服丧完毕。后汉书·袁绍传:“遭母忧去官,三年礼竟,追感幼孤。”
分類:服丧完毕
《漢語大詞典》:榛笄
古代妇人服丧时束发用的榛木簪子。仪礼·丧服“恶笄者,櫛笄也” 汉 郑玄 注:“櫛笄者,以櫛之木为笄,或曰榛笄有首者。”按,礼记·檀弓上:“盖榛以为笄,长尺而总八寸。” 孔颖达 疏:“盖用榛木为笄,其长尺,而束髮垂餘之,总垂八寸。”
《漢語大詞典》:借吉
旧指子女在为父母服丧期间成婚。旧唐书·蒋乂传:“臣闻里俗有不甚知礼法者,或女居父母服内,家既贫匱,旁无至亲,即有借吉以就礼者。男子借吉而娶,臣未尝闻之。” 宋王溥 唐会要·夺情引 裴堪 疏云:“伏见駙马都尉 张茂宗 犹在母丧,圣恩念其亡母遗表,许公主今年八月出降,仍令 茂宗 借吉就昏。”
《漢語大詞典》:恶笄(惡笄)
古代服丧时所用以竹、木等制成的簪子。与用象骨制的“吉笄”相对。礼记·丧服小记:“齐衰,恶笄以终丧。” 孔颖达 疏:“恶笄者,榛木为笄也。” 清 翟灏 通俗编·服饰:“古丧制,妇人笄用篠竹,曰箭笄;或用白理木,曰櫛笄,亦曰恶笄。其吉笄乃用象骨为之。”
分類:服丧簪子
《漢語大詞典》:丧娶(喪娶)
亦作“ 丧取 ”。 在服丧期间婚娶。《公羊传·文公二年》:“何讥尔?讥丧娶也。娶在三年之外,则何讥乎丧娶?”《公羊传·宣公元年》:“曷为贬?讥丧娶也。丧娶者公也。”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玉杯:“何以谓之丧取?曰:春秋之论事,莫重乎志。今取必纳币,纳币之月在丧分,故谓之丧取也。”
《漢語大詞典》:丧冠(喪冠)
服丧时所戴的一种帽子。礼记·檀弓上:“邻有丧,舂不相。里有殯,不巷歌。丧冠不緌。”
《漢語大詞典》:麻裙
服丧所穿麻布裙。 明 高明 《琵琶记·副末开场》:“把麻裙包土,筑成坟墓。”
《漢語大詞典》:庐垩(廬堊)
古人服丧时所居的墓旁小屋。垩,垩室。亲者、贵者居庐,疏者、贱者居垩。南齐书·礼志下:“若各自为祥,庐堊相閒,玄素杂糅,未审当有此疑不?”
分類:服丧所居
《國語辭典》:守丧(守喪)  拼音:shǒu sāng
守灵、服丧。《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三:「小婿在彼守丧,今已服除。」《红楼梦》第二回:「谁知女学生之母贾氏夫人一疾而终,女学生侍汤奉药,守丧尽哀。」
《漢語大詞典》:服禫
服丧期满。禫,除服之祭。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续集·支诺皋中:“自言家在此南十餘里,夫死无儿,今服禫矣。”
《漢語大詞典》:起补(起補)
(1).征集补充。《元典章·台纲一·行台》:“把军官起补逃亡、军人存心作弊搔扰、军户前不得实用者纠察。”
(2).服丧期满补官。 清 钱泳 《履园丛话·耆旧·端卿刺史》:“服闋,起补 黔西州 知州。”